霜冻shuāngdòng接近地面的气温降到0℃以下,使植物受到冻害的现象。 霜冻shuāng dòng土壤表面的植株因气温下降到0℃或0℃以下而受到冻害的现象。1958年《新知识词典》“天气预报”条:“对农业,主要是报降水、气温及土壤表面温度(霜冻)。” 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宇宙间的现象:大象 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文(水~) 异常的自然现象:变(灾~;天~) 天体的分布、运行等现象:天文 天文现象:天象 干象 干图 不祥的天象:黑祲 星体明暗及位置等现象:星象 短时出现许多流星的现象:雨星 流星雨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气象 大气混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霾(终风且~) 空气中悬浮着烟尘而形成的混浊现象:阴霾(天气~) 阴霪 曀霾 青霾氛霾 阴霾之气:氛翳 使植物受到冻害的天气现象:霜冻 沍霜 干旱的现象:旱象 突然发作的强风现象:飑 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潮(潮汛;潮汷;~水;海潮;早~;来~) 飓风引起的海潮:飓潮 高山上大量的雪块突然崩落的现象:雪崩 ☚ 社会现象 日月亏缺的现象 ☛ 霜冻shuangdongfrost injury生长季节里因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 而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与气象学中的霜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前者与作物受害联系在一起, 后者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 (白霜)。发生霜冻时,如空气中水汽含量少, 就可能不会出现白霜。出现白霜时, 有的作物也不发生霜冻。 简况 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秋收作物灌浆期遭霜冻,不但会造成严重减产,而且品质变劣。黄河以南冬小麦拔节后遇霜冻, 主茎和大分蘖会冻死,1953年仅安徽省就冻死小麦200万公顷,1954年山西省54个县小麦受霜冻危害面积达69万多公顷,造成严重减产。春小麦抽穗开花期遇霜冻会降低结实率,棉苗出土后遇霜冻会大量死苗, 未吐絮棉桃遇霜冻会使棉绒变黄,产量和质量下降。喜温蔬菜定植后遇晚霜冻会大量死亡。一次短时间的严重霜冻,也有可能冻死大片果树和经济林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许多柑桔园曾因霜冻而被毁坏,巴西的一些咖啡也曾被霜冻毁坏。公元前2世纪, 有人认为霜害是霜造成的, 主张用刮霜的方法来减轻霜害。以后人们观察到虽然无白霜, 但植物也有受害的现象, 由此提出了“黑霜”的概念, 并认识到霜害的本质不是白霜而是低温。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霜害的记述。在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 总结了预防霜冻的方法, 提出多霜的地方应该种植能防避霜害的作物。山东省嘉祥县和潍县都发现了记载当地小麦遭受霜冻后地上部分枯死、而分蘖节迅速长出新蘖, 抽穗成熟,获得一定产量史实的石碑,是珍贵历史文物。随着近代气象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 人类逐步认识了发生霜冻的天气条件, 提出了许多防御方法。现在人们已经可以从人造卫星照片和航空照片上看出霜冻的分布,为深入研究霜冻发生规律,以及预报和防御霜冻提供了新手段。 类型 根据霜冻发生的季节不同, 可分为春霜冻和秋霜冻二种: ❶春霜冻又称晚霜冻, 也就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树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发生的霜冻。随着温度的升高, 晚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降低, 强度也减弱,但是发生得越晚,对作物的危害也就越大。 ❷秋霜冻又称早霜冻, 秋收作物尚未成熟, 露地蔬菜还未收获时发生的霜冻。随着季节推移, 秋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提高, 强度也加大。 霜冻是在能引起显著降温的天气形势下发生的,根据天气条件, 通常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❶平流型霜冻 由于出现强烈冷平流天气引起剧烈降温, 使作物遭受霜冻危害。这种霜冻发生时常伴随强风, 有人称之为“风霜”。由于风的强烈扰动, 使近地气层温度的垂直和水平差异减小, 植物叶面温度接近空气温度,不同地块温度的差别不显著。 ❷辐射型霜冻 在冷性高气压控制下, 夜间晴朗无风, 植物表面强烈辐射降温而发生的霜冻, 又称为“静霜”。因为植株表面直接辐射散热, 所以其体温比气温低。不同地块、甚至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 也因辐射散热的条件不同而霜冻强度往往有明显差异。 ❸平流辐射型霜冻 冷平流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霜冻。通常是先有冷空气侵入, 温度明显下降, 到夜间天空转晴, 地面有效辐射很强, 植株体温进一步降低而发生霜冻。这种霜冻出现次数多,影响范围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严重。 在相同的天气条件下, 不同地块是否发生霜冻以及霜冻轻重与地形、地势、土壤等有密切关系。山的北坡迎冷风, 少阳光, 霜冻重, 南坡背风向阳, 霜冻轻, 东坡和东南坡早晨首先照到阳光, 植株体温变化剧烈, 霜冻害往往较重, 山坡冷空气能沿坡下流, 霜冻轻, 山下谷地及洼地冷空气堆积, 霜冻重。冷空气易流进而又难排出的地形、地势条件下霜冻就重, 冷空气难进而又易排出的地方就轻。靠近水体的地方,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霜冻较轻。疏松的土壤, 热容量小,导热率低,使贴地气层温度迅速下降,作物受霜冻害重,紧实潮湿的土壤则相反。 危害机理 霜冻对作物的危害机理是:❶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细胞间隙中的水分形成冰晶,细胞内原生质与液泡逐渐脱水,冰晶不断扩大,对细胞壁产生机械压力,当脱水和机械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原生质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凝固,使细胞致死。 ❷温度再继续下降,出现胞内结冰,引起原生质凝固致死。 ❸解冻时温度上升太快,细胞间隙中的冰融化成的水,还没有来得及被原生质吸回就很快蒸发,原生质因失水使植物干死。在一次降温过程中作物是否遭受霜冻危害以及受害程度决定于作物的抗寒性、降温的速度、低温强度及解冻时的升温快慢。有的人认为发生霜冻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三磷酸腺甙(ATP)的合成受阻,细胞结构发生病理的变异。另外,在低温条件下植株体内会出现铵的积累,危害植物的生理机能。 作物抗性 不同作物忍耐低温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大豆幼苗比较耐寒,能忍受-4.0℃低温,棉花抗寒力较弱,-2℃以下幼苗就会冻死,甘薯则很不耐寒,叶温降到0℃以下,就要受害。同一作物不同发育时期的耐寒力也不一样,小麦拔节前抗寒力很强。拔节后抗寒力迅速减弱,拔节后1~7天遇—9.0℃低温会冻死麦苗;拔节后7~14天,遇-6.0~-7.0℃低温就会发生严重霜冻, 拔节后14~20天只能耐-2.0~-3.0℃低温,拔节后20天遇-1.0~-2.0℃短时低温就会受害;开花时低于0℃就会造成不育。一般作物苗期抗寒力比生育后期要强,开花期最不抗寒。主要作物的霜冻指标见表。因天气背景、作物品种抗寒性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的不同,仍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各种果树抗霜冻的能力也不一样。梨树在幼蕾期间抵抗力最强,随后逐渐变弱,到开花至落花期间最弱, -1.7~-2.0℃就受害,以后又逐渐变强;苹果开花前后遇-2.0℃的低温,30分钟左右就受害;葡萄从发芽期到新梢伸长5~10厘米左右最易受害,展叶期遇-2.0℃以下低温60~120分钟就枯死,遇-3.0℃以下低温时,只要30~60分钟就枯死;柿子遇-2.0℃以下低温就受害;桃在-0.5℃低温下持续一小时,花器官就受损,花瓣凋萎脱落。 中国霜冻的分布 由无霜冻的温暖季节向有霜冻的寒冷季节转变时期,第一次发生霜冻的日期叫初霜冻日;反之,由寒冷季节转变为温暖季节的时期,最后一次霜冻发生的日期叫终霜冻日。从终霜冻日到初霜冻日的时段称为无霜冻期。根据各种作物的霜冻指标和气候资料,能够分别确定各个地方、各种作物的初霜冻日和终霜冻日。为了了解中国各地霜冻的一般情况,现用地面最低温度0℃为霜冻指标,绘出霜冻出现的平均初日、终日(见彩图140、141)。中国东部平原及丘陵区,北方冷空气一般能够比较顺利地向南推进,初终霜冻等日期线基本上与纬度平行,愈北初霜冻日来临愈早,终霜冻日结束愈迟,相反,愈南初霜冻日愈晚,而终霜冻日愈早。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致使霜冻出现和结束的时间差异很大。纬度相同的地带,地势高的初霜冻日较早,终霜冻日较迟,反之,地势低的初霜冻日来得迟,终霜冻日结束早。四周环山的盆地等霜冻日期线沿等高线成环状。云南境内有3条江河,流向自西北向东南,西北来的冷空气沿河谷入侵,使云南比同纬度的贵州、湖南、江西三省中南部初霜冻日早,终霜冻日迟。 主要作物霜冻指标表(℃) 作 物 | 发 芽 期 | 开 花 期 | 成 熟 期 | 冬 麦 燕 麦 大 麦 豌 豆 向 日 葵 菜 豆 芥子 菜 亚 麻 大 麻 甜 菜 | -9~-10 -8~-9 -7~-8 -7~-8 -5~-6 -5~-6 -4~-6 -5~-7 -5~-7 -6~-7 | -1~-2 -1~-2 -1~-2 -2~-3 -2~-3 -2~-3 -2~-3 -2~-3 -2~-3 -2~-3 | -2~-4 -2~-4 -2~-4 -3~-4 -2~-3 -3~-4 -3~-4 -2~-4 -2~-4 - | 胡萝卜 | -6~-7 | - | - | 芜 菁 | -6~-7 | - | - | 甘 蓝 大 豆 玉 米 谷 子 马 铃薯 荞 麦 蓖 麻 棉 花 甜 瓜 水 稻 芝 麻 | -5~-7 -3~-4 -2~-3 -2~-3 -2~-3 -1~-2 -1~-1.5 -1~-2 -0.5~-1 -0.5~-1 -0.5~-1 | -2~-3 -2~-3 -1~-2 -1~-2 -1~-2 -1~-2 -0.5~-1 -1~-2 -0.5~-1 -0.5~-1 -0.5~-1 | -6~-9 -2~-3 -2~-3 -2~-3 -1~-2 -0.5~-2 -2 -2~-3 -1 -0.5~-1 — | 花 生 | -0.5~-1 | — | — | 黄 瓜 | -0.5~-1 | — | — | 番 茄 烟 草 | 0~-1 0~-1 | 0~-1 0~-1 | 0~-1 0~-1 |
防御措施 ❶根据作物种类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播期,以避开霜冻害。如不抗霜冻的多年生作物,就要种在不出现霜冻或危险性最小的地区。即充分利用地区农业地形气候的有利条件,合理配置作物和品种。对于一年生春播作物来说,无霜冻期长的地区可以选用晚熟品种,无霜冻期短的地区就应该选用早熟品种,并掌握适宜的播种期,使作物在终霜冻后出苗,初霜冻前成熟,做到既能躲过终霜冻,又能避开初霜冻。 ❷灵活应用栽培措施,预防霜冻。如果预计作物在初霜冻来临前难以成熟,就要减少追肥的数量,防止贪青晚熟,或喷洒乙烯利等促熟化学药物,也可以通过打老叶、切断部分侧根的办法,促进成熟。此外,如精耕细作, 改良土壤, 提高地力, 合理施肥等也是防御霜冻的有效措施。 ❸灌水防霜, 即在霜冻发生前进行灌溉, 以减慢降温速度,可推迟或阻止霜冻发生。 ❹喷水防霜, 当作物体温降到接近受害温度时开始喷洒细小水滴, 水冻结成冰时可释放大量潜热, 使植株体温不至于降到受害的程度。 ❺吹风防霜, 即在晴朗静风的夜间, 近地气层从地面向上温度逐渐升高, 用电扇或鼓风机等把上层暖空气吹到作物层, 可提高温度, 防止霜冻。 ❻熏烟防霜, 霜冻即将出现时点燃发烟物, 使烟堆放热, 烟雾成幕, 有减慢降温的作用。 ❼覆盖防霜, 如预报当夜有霜冻时, 可用土壤、草、瓦盆、塑料布等覆盖作物小苗。 ❽加热防霜, 燃烧重油等以提高温度, 防止霜冻。采取一些根本性措施如兴修水利, 种植防护林带, 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等能起到改善农田小气候,因而具有一定的防御霜冻的作用见无霜冻期)。霜冻农作物或果树在生长时期内遭受0℃左右低温冻害的自然现象。四川的霜冻分为初霜和终霜,地区分布以川西北高原地区最广泛。该区海拔高,全年有霜日数达100天以上,其中北部可达200天~300天,为四川霜日最多地区。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也有霜冻危害。50年代以来,四川出现较大霜冻年份有1963年~1964年、1966年~1967年、1971年、1976年~1977年、1980年和1991年等。霜冻是川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阿坝县1966年6月的霜冻,洋芋损失达90%,甘孜、德格、新龙和色达县1980年6月的霜冻也造成洋芋无收。 霜冻春、秋季节气温变化不稳定,在零度或以下使作物受到冻害,称之霜冻。霜冻指标一般以日最低温作指标。因地区、季节、作物和发育期,以及作物品种抗冻能力而异。终霜北疆于4月下旬,南疆于3月下旬。初霜冻北疆于10月初,南疆于10月下旬。 霜冻气温下降而使农作物受害,可以出现白霜,也可以不出现白霜。农作物遭受霜冻危害的温度,因作物而不同,一般气温不必在0℃以下(有的则要0℃以下)。例如:橡胶、柑橘等夜间草温5℃以下就发生霜冻危害;而北方小麦苗期-7℃以下,玉米成熟期-2~-3℃以下才发生霜冻危害。防霜办法主要有7种:❶熏烟; ❷鼓风; ❸拨弄作物; ❹灌水(特别是喷灌); ❺喷洒化学药剂; ❻覆盖; ❼植杆法。 霜冻植物在冷暖过渡季节因周围气温短时间降到0℃或以下而遭受冻害的现象。出现霜冻时不一定有霜。防止霜冻的方法很多,例如,熏烟、灌水、覆盖或喷洒化学药剂,但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 霜冻灾害性天气的一种。作物生长季节里,气温下降使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致使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 霜冻 霜冻shuɑnɡdonɡ由于南北地形地貌差异明显,霜期长短差别较大。北部五县霜期为178天~197天,地势较高的山区,霜期达200天以上,最长可达221天(长武);南部八县市区霜期较短,平均为143天~162天。霜冻的初终日期很不稳定,南部八县市区早霜最早出现日期在9月底到10月上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末到下旬;最早在2月中旬结束,最晚在4月下旬结束。北部五县早霜最早出现日期在9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最早在4月中旬结束,最晚在5月初结束。初霜危害轻,终霜危害重,终霜出现越晚,危害越严重。境内霜冻多为西北路径或偏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造成的。西北路径是冷空气经新疆—河西走廊入侵;偏北路径是冷空气经西伯利亚—蒙古入侵。 ☚ 藏族 灌木草丛类草场资源 ☛ 霜冻 霜冻气象灾害。按出现时期分为早霜冻和晚霜冻,天水的霜冻危害主要是春季晚霜冻。晚霜冻较多出现在3月下旬至5月份。早霜冻张家川、清水平均出现日期为10月中旬初,其他县区在10月中旬末至10月下旬。霜冻使初春和晚秋的农作物遭到低温冻害。 ☚ 冰雹 暴雨 ☛ 霜冻 霜冻甘肃省气候干燥, 有时不出现白霜但仍有冻害,故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的指标。它是甘肃春、秋两季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之一。秋季早霜冻开始的时间,北部早、南部迟。同一纬度,高原、高山早于河川、谷地和平地。甘南高原早霜冻开始的时间在8月中旬,是出现最早的地区;河西走廊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 陇中和陇东分别在10月上旬至下旬; 陇南北部和南部分别在10月下旬和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是甘肃早霜冻开始最迟的地区。春季晚霜冻结束的时间,南部早,北部迟,河川谷地早,高原、高山迟。河西走廊、陇中、陇东在4月中、下旬; 陇南南部在2月下旬, 是晚霜冻结束最早的地区;陇南北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甘南高原在7月上旬,是晚霜冻结束最迟的地区。早霜冻主要危害秋作物的正常灌浆和成熟。如1972年9月2日和3日的霜冻,是40年来最早的一次,大部分地方的地面温度下降到-2℃~3℃,使河西、陇东大部分地方的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秋作物受害较重,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晚霜冻主要危害小麦的拔节, 棉花、玉米、胡麻、蔬菜等作物的幼苗,果树的花芽及幼果。 ☚ 冰雹 暴洪 ☛ 霜冻 霜冻由于温度下降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按其成因分为三类:由于寒潮或较强的冷空气平流入侵而出现的霜冻,称平流霜冻:由于夜间地面和植物表面层的辐射冷却作用引起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冷空气平流和辐射冷却双重作用引起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或混合霜冻。霜冻通常发生在0℃或0℃以下,其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地形、土壤、植被、农业技术措施及作物本身等条件紧密相关。改进管理技术增加苗木的抗害性,做到适地适时,合理布局或霜冻来临前夕,采用熏烟、灌水、覆盖、喷洒化学药剂等,是抗御霜冻的有效措施。 ☚ 霜日 海洋地貌 ☛ 霜冻frost
霜冻frost
霜冻fr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