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雷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雷公léi gōng

神话传说中的雷神;借指雷。《楚辞》屈原《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也。”汉·王充《论衡·雷虚》:“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加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熙熙醻醻笑语言,雷公擘山海水翻。

雷公léi gōng

神话中的司雷之神。《云仙杂记·天鼓》: “雷日天鼓,雷神曰雷公。”
(例)
❶唿喇的开了门,看见行者这般恶相,腰系着一块虎皮,好似个雷公模样。(十四·177·)
❷只见那南天门里,邓天君领着雷公、电母到当空,迎着行者施礼。(四十五·586·)

雷公

雷公

职掌打雷的天神。传说打雷是天鼓作响,故雷公即是击天鼓者。晋朝干宝《搜神记》卷十二记,晋朝时曾有霹雳(雷)击人,被人打断腿而活捉,其“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寸余,状似六畜,头似猕猴。”唐房千里《投荒杂录》: “雷公豕(猪)首麟身”,元无名氏《三教搜神大全》称雷公为鸡形。总之,雷公有着突出的吻喙。故本书中多次说孙悟空似雷公,长有“雷公嘴”,或说其似弥猴,或说其吻部突出。

☚ 无垢衣   褊衣 ☛
雷公

雷公

即《章苟》。

☚ 章苟砍雷公   斫雷公 ☛
雷公

雷公

黎族民间神话故事《螃蟹精》中的主人公。雷公为解救大地上的生灵,同作恶多端的螃蟹精斗了七昼夜,终于劈开了大海,将螃蟹精捉上天庭审问,并警告它以后不得再伤害凡人,否则便用雷火将它烧死。雷公被激怒了,大发雷霆,用重锤把它打死,螃蟹精恶性不改,用它的大螫钳住雷公的脚。螃蟹精肚中的黄水淹没了大地,使人类惨遭浩劫。螃蟹精性烈,同时又粗心和鲁莽,遇事容易冲动而不思后果,使人类几乎灭绝。雷公为让大地重新繁荣,变化成白发老人,点化兄弟成亲。雷公在其他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多半是凶神,但在黎族民间故事中多半是作为令人敬畏的正面形象,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是人类的保护神。

☚ 奥桃堆   嘎达梅林 ☛

雷公

 《楚辞·远游》:
 左雨师使径待兮,右雷公而为卫。
 《搜神记》卷十二:
 扶风杨道和,夏于田中获。天雷雨,止桑树下,霹雳下击之,道和以锄格其肱,遂落地不得去。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猕猴。


 

雷公 (台湾)


 《搜神后记》 卷一○:
 吴兴人章苟者,五月中,于田中耕,以饭置菰里,每晚取食,饭亦已尽。如此非一。后伺之,见一大蛇偷食。苟遂以鈠斫之,蛇便走去。苟逐之,至一坂,有穴,便入穴,但闻啼声云: “斫伤我某甲。” 或言: “当何如?” 或云: “付雷公,令霹雳杀奴。”须臾,云雨冥合,霹雳覆苟上。苟乃跳梁大骂曰: “天使! 我贫穷,展力耕垦。蛇来偷食,罪当在蛇,反更霹雳我耶? 乃无知雷公也! 雷公若来,吾当以鈠斫汝腹。” 须臾,云雨渐散,转霹雳向蛇穴中,蛇死者数十。
 《铸鼎余闻》卷一引 《开元占经》:
 《石氏中官占》 引石氏云: 五车东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
 《酉阳杂俎·前集》卷八:
 宝历中,邑客十余人,逃暑会饮。 忽暴风雨, 有物坠如玃, 两目𥅴𥅴。 邑人言向来雷震, 牛战鸟堕, 邑客但觉殷殷而已。
 贞元年中,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堕地,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
 《投荒杂录》: 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状甚异,民挥刀以斩,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厉。其夕凌空而去。自后挥刀民居屋,频为天火所灾。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身也。
 《神仙感遇传》: 叶迁韶者,信州人也。幼年樵采,避雨于大树下。忽见雷公为树枝所夹,奋飞不得,树枝雷霹后却合。迁韶为取石楔开枝间,然后得去。仍愧谢之,曰: “约来日却至此可也。” 如其言,明日复至树下,雷公亦来,以墨篆一卷与之,曰: “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也。我兄弟五人,要雷声,唤雷大、雷二,必即相应。然雷五性刚暴,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 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尝于吉州市中醉,太守擒而责之,欲加凌辱。迁韶于阶下大呼雷五一声,时方旱,日光猛炽,便震霹一声,人皆颠沛。《宣室志》卷七:
 唐御史杨询美,居广陵郡。从子数人皆幼,始从师学。尝一夕大风雨,雷电震耀,诸子俱出户望,且笑且詈曰: “我闻雷有鬼,不知鬼安在?愿得而杀之,可乎?” 既而雷声愈震,林木倾靡,忽一声轰然,若在于庑。诸子惊甚,即驰入户,负壁而立,不敢辄动,复闻雷声,若天呵地吼,庐舍摇动。诸子益惧。仅食顷,雷电方息,天月清霁。庭有大古槐,击拔其根而劈之。诸子觉两髀痛不可忍,具告询美。命家僮执烛视之,诸髀咸有赤文,纵横十数,状类杖痕。疑雷鬼之所为也。
 《宣室志·辑佚》:
 唐长庆中,兰陵萧氏子以胆勇称。客游湘楚,至长沙郡,舍于仰山寺。是夕,独处撤烛,忽暴雷震荡檐宇,久而不止。俄闻西垣下窣窣有声。萧恃膂力,曾不之畏,榻前有巨棰,持至垣下,俯而扑焉。一举而中,有声甚厉,若呼吟者。而连扑数十,遂声绝,风雨亦霁。萧喜曰:“怪且死矣。” 迨晓,西垣下睹一鬼极异: 身尽青,伛而庳,有金斧木楔,以麻缕结其体焉,瞬而喘,若甚困状。于是具告寺僧观之,或曰: “此雷鬼也,盖上帝之使耳。子何为侮于上帝,祸且及矣。” 里中人具牲酒祀之。俄而云气曛晦,自寺中发,出户升天,鬼亦从去,既而雷声又兴,仅数食顷方息。萧气益锐,里中人皆以壮士名焉。


 

神庙大殿屋梁上的雷公(山西朔县东岳庙)


 《夷坚丙志》卷七:
 上官彦衡侍郎,家居扬州。夫人杨氏,白昼在堂中与女儿聚坐,忽雷雨大作,奇鬼从空陨于地,长仅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顾见人掩面而笑。既而观者渐众,笑亦不止。顷之,大霆激于屋表,云霾晦冥,不辨人物,倏尔乘空而去。
 《夷坚丁志》卷八:
 南丰县押录黄伸家,因大雨堕雷媪于庭,扰扰东西,苍黄失措,发茁然,赤色甚短,两足但三指,大略皆如人形。良久,云气斗暗,震电闪烁,遂去不见。
 《异闻总录》卷二:
 宋宁宗时,新淦县有雷击物,为产妇所触,不得上升。时邹巫能诵解咒。有神请曰: “时诵解秽咒千遍,当有以报。” 邹诵千遍,神授鞭、印各一,曰: “祈晴顺用印,祈雨倒用印,用鞭画空,雨止画处。” 神忽不见,雷升天矣。邹平生喜食鸭,尝过其女,留杀鸭为黍。时女晒菱于庭,天有雨势,女欲收而后馔。曰: “雨当无损于菱。” 须臾大雨,邹望空四向而画,独庭无雨。由是远近之人招之祈祷,如法用印,无不立应。年九十余卒,鞭印亦亡。今乡人祀之于玉笥山承天宫前庙中,但号邹公而已。
 《五杂俎》 卷一:
 唐代州西有大槐树,震雷击之,中裂数丈。雷公为树所夹,狂吼弥日,众披靡不敢近。狄仁杰为都督,逼而问之,乃云: “树有乖龙,所由令我逐之,落势不堪,为树所夹。若相救者,当报厚德。” 仁杰乃命锯匠破树,方得出。夫雷公被树夹已异矣,能与人言,尤可怪也。又叶迁招曾避雨,亦救雷公于夹树间,翌日,雷公授以墨篆,与仁杰事政同。
 《五杂俎》 卷一:
 雷之击人,多由龙起,或因雷自地中起,偶然值之,则不幸矣。一云: 乖龙惮于行雨,往往逃于人家屋壁及人耳鼻或牛角之中,所由令雷公捉之去,多致霹雳,然亦似有知不妄击者。野史载,柴再思当大雷时,危坐不动,忽有四人舁其床出庭中,俄而大震,龙出。僧道宣右手小指上有小点如麻,因雷鸣不已,出手户外,一震而失半指。
 《五杂俎》卷一:
 《论衡》 曰: 画工图雷公状,如连鼓形,一人椎之。可见汉时相传若此。然雷之形,不常有见之者,大约似雌鸡肉翅,其响乃两翅奋扑作声也。
 《五杂俎》卷一:
 今岭南有物,鸡形肉翅,秋冬藏山土中,掘者遇之,轰然一声而走,土人逐而食之,谓之雷公。余谓此兽也,以其似雷,故名之耳,彼天上雷公,人得而食之耶?
 《玉芝堂谈荟》 卷二○ “雷神形状”条:
 《投荒杂录》: 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身。《山海经》: 雷泽有雷神,龙首人身,鼓其腹则雷。《搜神记》: 晋扶风杨道和,夏于田中值雨,至桑树下,霹雳下击之,道和以锄格折其股,遂落地不得去,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寸余,状似六畜,头似猕猴。唐代州西有大槐树,震雷击之,中裂数丈,雷为树所夹,狂吼弥日。《酉阳杂俎》: 贞元四年,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坠地,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俄顷云暗而失。时皆图而传之。《投荒杂录》: 常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状甚异。民挥刃以斩,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雷益厉,其夕,凌空而去。自后挥刀居民频为天火所灾。《录异记》: 唐润州延陵县茅山界,元和春大风雨,堕一鬼,身二丈余,黑色而如猪,首角五六尺,肉翅丈余,豹尾,服绛裩,豹皮缠腰,手足两爪皆金色,执赤蛇足踏之,瞪目欲食,其声如雷。寻复雷雨,翼之而去。《狯园》 载,广东人家,风雨晦暝中,一雷神落地不得去,赤发狰狞,状如兽,头似猕猴,角肉翅青,手执绿玉斧。语其家: “急延正一道士来,诵 《清净经》 出我。” 须臾诵毕,腾空而去。我太祖常在默坐,适前殿雷击,恍惚见殿角有人长三尺,青肤肉翅,状肖猴,两目耿耿有光,向帝稽首,腾空而去。乃下诏曰:“五雷著迹于殿庭,其减膳自省。”《广异记》: 开元末,雷州有雷公与鲸斗。鲸身出水上,雷公数十在空中上下,或纵火,或诟击,七日方罢。海边居人往看,不知谁胜,但见海水正赤。成化间,永州宁远县民家妇方娩,有物自天际堕产室中,高尺有五,蓝色,鹰嘴龙爪,而膊下有肉翅如蝙蝠状。天地晦暝,风雨不止。巫者曰: “此雷神也。” 或教以断新伞藉之,仍叠十余几阁其上,日为清秽数次。越三日,复大雷电,物乃飞去。唐李鄘,介休县民,送解牒,夜止晋祠宇下。闻人叩门曰: “介休王借霹雳车收麦。” 良久,见持一物如幢,扛上环缀旗幡,凡十八叶,每叶有光如电。民至日,据高阜候之,介山有云气如窑烟,须臾,风吼雷震,坏麦千余顷。史传载人有与雷斗者。齐淄丘诉为雷所击,三日三夜不能胜,眇其左目,高欢将薛孤延,亦与霹雳斗。《广异记》: 唐欧阳绍任雷州长史,馆于城西,前临大池,常出云气,居者多死。绍至,别穿巨壑,引决此水。雷电大至,火光烛地。绍率其徒持弓排枪与雷师战,衣并焦卷。自辰至酉,雷电飞散,池亦涸竭,中获物如蚕,长四五尺,无头目,斫刺不伤,烊铁汁焦灼为粉而服之。南人呼绍为忽雷。《传奇》: 海康陈鸾凤,乡有雷公庙,因大旱,曰: “我之乡乃雷乡也,为神不福,焉用庙为?”秉炬𦶟之。 其俗不得以黄鱼彘肉相和,食必震死。鸾凤以所忌物相和啖之。俄有迅雷急雨,鸾凤以刃上挥,中雷左股,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石斧,流血注然。鸾凤知雷无神,欲断其颈,众哗持之。逡巡,雷翼其伤者和断股而去。于是持刀行二十里,过诸舅兄家,又遭霆震,火焚其室。知无容身处,乃秉炬入于乳穴嵌空之处,雷不能复震矣。三瞑然后返舍。后遂为人祈雨,雷卒不能害。时人目为雨师。《岭表录异》: 雷州之西雷公庙,百姓每岁配连鼓雷车,具酒食奠焉。每大雷雨后,于野中得厣石,谓之雷公墨,叩之枪然,光莹如漆。凡讼者投牒,必以雷墨杂常墨书之为利。又霹雳处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小儿佩带,皆辟惊邪,孕妇催生有验。
 《书影》 卷七:
 


 

影壁上的雷公像(山西临汾尧庙)


 雷泽有雷神,龙首人身,鼓其腹则雷。见 《山海经》。轩辕游于阴浦,有物焉,龙身而人首,鼓腹而遨游。问于常伯,常伯曰: “此雷神也,有道则见。” 见 《奚囊橘柚》,此祖 《山海》 说耳。《国史补》 云: 雷州春夏日,无日无雷,至秋伏地中,其状如彘,人皆取食。《青溪暇笔》 云: 霹雳中有物如猴而小,尖嘴肉翅,雷收声后亦入蛰; 山行之人,往往多于土穴中得之,谓之雷公,不畏者恒啖之。《本草》 则谓之震肉。无毒,止小儿夜惊,大人因惊失心,亦作脯与食之。此畜为天雷所霹雳者是。《番禺杂记》 云: 村民凿山为穴,多品供雷,冀雷享之,名曰雷藏。民家女或为神所依,即呼为雷郎,得子曰雷子。则雷公信有之矣。《楚辞》 云:旋入雷渊而不可止些。注雷公之室,亦必有据。若雷郎、雷子,必邪神假雷号耳,未可信也。
 《茶余客话》 卷一三:
 霹雳,砧形,质各殊,随地而异。今各蒙古瀚海沙漠等处,尝拾得铜铁如枪头、箭簇、刀锥之类者,皆雷斧也。雷书云: 雷斧,铜铁为之。盛京乌喇诸地,则皆石也,色微青黑而通明,映之莹如玻璃。其在西洋者,石色沉绿,明澈无异,皆雷楔也。《博物志》 云: 人间往往得石,形如斧刀,名曰霹雳楔者是矣。又有雷墨、雷钻、雷锤,不过以状异名,要皆金石质也。唐人小说谓玉门西有雷庙,国人年年出钻,以给雷用,是诚谬言。夫雷火所至,万物俱化,斧楔乃雷气之所化,其或金或石者,随地气而使然也。又雷墨、雷针,皆不过雨粟雨金之于理耳。
 《坚瓠续集》 卷三 “雷乌雷神” 条:
 袁小修随笔载: 崔封公本智,住牛头里。一日天雨,落一乌鸦于墀间,童子以鸡笼罩之。俄而雷电绕室,吼怒不已。崔曰: “此必雷乌也。” 急召道士跪雨中祷告,手捧其乌,已而大雷一声,遂失所在,雷鸣亦息。
 康熙乙卯闰五月二十日,雷震城隍庙树,有一刷经老人在旁,见雷神形与所塑像无异,惊死,逾时乃苏。
 《坚瓠秘集》卷一 “雷神现形”条:
 《挥麈新谈》: 澧州一日大雨震雷,将一人家屋柱劈碎。举家惊怖。忽见雷神入舍。形似乌鸦,高二三尺许,两足行地,两翅下有二手下垂,行遍屋内,烧一斗一秤,升屋至空中,方发迅雷一声。又 《拙庵杂俎》:康熙中,杭州官塘岸有母蛇,雷神将击之,忽逢产妇在河边洗秽衣,遂不能击,伏于岸旁,大于猕猴,形似蝙蝠。其妇惊骇而去。土人始不敢近视,既而寂然不动,乃以物拨之,见其翅下有手。闻于县令,呼道士祈禳。道士命置七缸,七缸按七星,各满贮香水,施符设法。凡一昼夜,雷神始跃入于缸。七缸浴遍,腾空发声而去。
 《铸鼎余闻》 卷一:
 《元史·舆服志》 云: 雷公旗画神人,大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持凿,运连鼓于火中。
 《集说诠真》:
 汉王充著 《论衡》 曰: 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室屋者,天取龙; 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 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吁矣。世无愚智,莫谓不然。推人道以论之,虚妄之言也。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 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 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世又信之,莫谓不然。如复原之,虚妄之象也。
 雷公头不悬于天,足不蹈于地,安能为雷公? 飞者皆有翼,物无翼而飞,谓仙人; 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著翼,使雷公不飞,图雷家言其飞,非也。使实飞,不为著翼,又非也。(王充时,图雷公无翼,充驳之。今俗塑雷公插翼,盖因王充驳之故耳。) 夫如是,图雷之像,画雷之状,皆虚妄也。
 《集说诠真》:
 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又塑电神像,其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号曰电母秀天君。庙中置此二像,乡民然烛焚香,极其诚敬。噫!妄甚矣! 雷岂鼓声,电岂镜光哉? 好事者图此二像,亦可谓想入非非也矣。
 [案] 雷公一称,始见于 《楚辞》。其所以称公者,明都卬 《三余赘笔》 说: “ 《易》: 震为雷,为长男阳也。而雷出天之阳气,故云公。”(后世又有 “雷媪” 的传说,当是民间为雷公塑造的配偶吧。见 《夷坚志》。) 据《论衡》,汉代所画雷公本为一大力士,王充斥其无翼而飞为非是。此外又有以雷公为星神者。然自晋沿至近代,民间所流传的雷公多为兽形或半兽形。由于王充曾斥其无翼而能飞,所以也有为之加上双翼者。其形像或谓像猪,或谓像鬼,而较普遍的看法是像猴。所以 《西游记》 中孙悟空常被人称为 “雷公脸”。从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已给雷公加上了许多社会职能,认为它能代天执行刑罚,击杀有罪过之人,并认为它有辨别善恶之能力,希望它能主持人间正义。所以在中国民间,雷公并不是一个可怕的形象。人们甚至常常以诙谐态度对待雷公。如民间常有这类传说: 雷公被人击落于地,上不得天 (《搜神记》、《宣室志》); 或被树枝夹住,奋飞不得,需要人来解救 ( 《神仙感遇传》) 等。甚至说 “雷公秋冬则伏地中,其状如彘,人取而食之。” ( 《唐国史补》) 雷公本来是唯一的雷神,但随着它的人格化进程,人们逐渐认为雷公可以不止一个,而且另外塑造了人性特征更显著的大神主宰雷部,而把雷公的地位降到雷部六神之列,成为雷部诸天将的泛称,还常称之为雷鬼,如 《西游记》 五十一回: “传旨教九天府下点邓化、张蕃二雷公,与天王合力缚妖救难。”
雷公

雷公

即雷神。楚辞神话人物。又称雷师、丰隆。《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冯贽《云仙杂记·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屈原《离骚》:“雷师告余以未具。”洪兴祖补注:“一曰:‘雷师,丰隆也。’”关于雷公之状,描述不一。王充《论衡·雷虚》云:“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

☚ 雷开   雷师 ☛

雷公lai31ung44[lai uŋ]

雷,雷声
⊳拍~ (打雷) |~响 (雷声响)。

雷公6456雷。西南官话。湖南临武〖 〗。贵州清镇。吴语。浙江杭州、嵊县、永康、湖州、衢州。客话。江西瑞金〖〗、赣州蟠龙〖〗、上犹社溪〖〗。广东梅县〖〗。台湾〖〗。粤语。广东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闽语。福建福州〖〗、仙游〖〗、永春〖 〗、厦门〖〗。广东潮州〖 〗、揭阳〖〗。

雷公

〈隐〉北京犯罪团伙指男民警。参“雷子”。

雷公

(一) 古代传说中司雷之神。《越绝书·越绝外传》:“雨师扫洒,雷公击橐。”唐冯贽《云仙杂记·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二) 人名。传为黄帝之臣,善医道,常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具载《素问》、《灵枢》两书中。

雷公

(1次) 指雷师。右~而为卫《远》

雷公léi gōng

雷神,即“雷师”。《远游》:“右雷公以为卫。”雷公,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又《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袁珂注:“按《大荒东经》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人面龙身鼓其腹者;橛犹击也。’即此雷神也。”

雷公léi gōng

传说中管打雷的神:~老爷也有眼睛,怎不打这作孽的! (六十·1417)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雷師 > 雷公2
雷公2  léigōng

即雷師。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雷公1
雷公1  léigōng

傳說中掌管打雷的神。其說漢代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其形所傳不一,或言爲人形,或言爲禽獸形。言爲禽獸形者又多異說,如有言其狀如六畜、頭似獼猴者,有言爲豕首鱗身者,亦有言爲雞形妖頭者。世傳此神以雷懲惡降妖,故舊時各地多有設廟祀之者。漢·王充《論衡·雷虚》:“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纍纍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爲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擊之聲也。其殺人也,引連鼓相椎,並擊之矣。”唐·馮贄《雲仙雜記·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參見本類“雷師”。

雷公

(明刊本《三教搜神大全》)

管各事的天神

管各事的天神

佛教称管地狱的神:阴君 阎王 阎君 阎罗(阎罗王;阎罗天子;阎罗老子) 阎王爷 阎摩王 阎王老子
云神:云师
雨神:雨师 雨工 雨伯 雨只 雨官 阴官
古称掌管刮风下雨之神:风伯雨师
雷电之神:霹雳大仙
雷神:雷公 雷师 雷部 雷祖 雷兽 皓翁
闪电之神:电父 电神
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闪电的神:电母
火神:游光 火祖 炎官 炎神 火德星君
风神:风伯 箕伯 风姨 飞廉 十八姨
传说中的风神名:折丹
霜雪之神:青女 霜女
司春之神:东皇 春神 青帝
冬神:玄冥
主宰爱情之神:爱神
护法众天神:诸天

☚ 天神   主一方的天神 ☛

雷公

❶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之臣,精于针灸学术。旧说黄帝与雷公论医药而创制医学。《内经》中的《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均以黄帝与雷公论医药的体裁写成。反映了这一传说的由来。
❷指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学家雷敩。详见雷敩条。

雷公

❶传说中黄帝的臣子。在《内经》中有黄帝与雷公谈论药物和针灸的记述。
❷后人也称南北朝药学家雷𢽾为雷公。

雷公

雷公

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大臣,善长针灸。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部分篇章,就是采用黄帝与雷公讨论医药的问答形式形成的。因此,中医史上有黄帝与雷公讨论医药以兴医道的说法。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初的《雷公药对》,是雷公的托名之作。又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雷敩,后世也称其为雷公。

雷公

☚ 扁鹊   淳于意 ☛
雷公

雷公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雷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云仙杂记·天鼓》说:“雷曰天鼓,雷神曰公。”道教吸收雷公为黄帝部下,创造了道教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称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他之下除玉枢院、玉府院和三十六神司鼓之外,还有元帅,《道法会元》介绍元帅有马充、赵公明、温琼和关云长。元帅各率上将、猛将、使者、精兵、铁骑、邪使若干,俨然是一个庞大的雷神体系。《道藏》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等书。

☚ 登霄   雷鸣远 ☛
雷公

雷公

又称雷师。道教俗神。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司雷之神。有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庄雷之五种。道教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谓有天雷十二、地雷十二、人雷十二共三十六雷说,行符咒吕役和除妖孽之功用。

☚ 七十二地煞   门神 ☛
雷公

雷公

又称雷师。道教俗神。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司雷之神。有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庄雷之五种。道教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谓有天雷十二、地雷十二、人雷十二共三十六雷说,行符咒吕役和除妖孽之功用。

☚ 七十二地煞   门神 ☛

雷公léi gōng

❶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雷之神。《云仙杂记·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❷人名。传说中上古名医,为黄帝之臣,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

雷公léiɡōnɡ

❶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名医。《素问》《灵枢》中有黄帝与雷公谈论医药、针灸的记述。
❷后人也称南北朝药学家雷敩(著有《雷公炮炙论》) 为雷公。

雷公

雷公

雷公,传说中的上古医家。相传为黄帝之臣,精于针灸学。《内经》中的“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都是采用黄帝与雷公讨论医药的形式写成的。历史上托名雷公所著医书有《雷公药对》4卷(一作2卷),约成书于公元二世纪初。又南北朝时医药学家雷敩,后世亦称为雷公。

☚ 岐伯   伊尹 ☛

雷公lei gong

Thunder God

雷公

Thor


雷公

Lei Kung;god of thunder

雷公

传说中的雷神。又称雷师。《远游》:“左雨师使径待兮,右雷公以为卫。”王充《论衡·雷虚篇》:“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