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先验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先验论xiān yàn lùn唯心主义的认识论。1940年徐特立《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如果科学离开了这一内容,那么物理学就会成为马哈主义,成为经验批判论的神秘,而数学的空间也就成为康德的先验论。” 先验论 先验论xianyanlun亦称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来源于实践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而是来自某些先天原则、先天逻辑范畴,或者是来自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感觉、观念等。先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他主张有“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王守仁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在欧洲,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人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法国的笛卡尔认为有某种“天赋观念”存在;德国的莱布尼茨认为理性本身就包含着“先天原则”,它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康德的“先天”形式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也属先验论。各种形式的先验论都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否认人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往往是剥削阶级的理论工具。 ☚ 反映论 实践 ☛ 先验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先于感觉、经验的,是先天就有的、人脑里固有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在外国哲学史上,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康德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称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体系,认为一切超出经验范围的东西都是先验的,他把时间、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范畴都称为先天的认识形式。用先验论考察社会历史,必然否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认定历史是少数“先知先觉”的“天才”凭自己主观意志创造的。这完全是对历史的颠倒。参见“康德”。 先验论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来源于实践经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而是先于社会实践、先于经验的东西,是来源于某些所谓先天原则等神秘的东西,是人生而有之的。例如,孔子认为有所谓“生而知之” 的“圣人”; 王阳明认为 “万事万物不外于吾心”; 笛卡尔则说一切真正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推论出来的; 康德把时间空间观念当做“先天形式”,等等。它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用先验论来观察人类社会历史,也就把历史看做是少数“英雄”、“天才”人物创造的,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看做“群氓”,否认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 ☛ 先验论 先验论一种与经验论相对,与唯理论相近的哲学观点,认为人的头脑中生来就具有某些并非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或思想,而且这些概念或思想是无需由经验证明的,或者说是不证自明的。通常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如孔子的“生而知之”,孟子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王守仁的“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以及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都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康德在严格区分先天与后天、先验与经验的基础上,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感性的先天形式”,把因果性等12个范畴看成是“知性的先天形式”,认为它们都是不依赖于经验的先天形式,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即是先验的),而人的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它们是构成经验的必要条件。用这种观点考察社会历史,可能导致天才史观或英雄史观。 ☚ 价值观 创造性思维 ☛ 先验论apriorism 先验论aprior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