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雁门太守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歌曲名。《瑟调曲》之一。《乐府诗集》所录古辞,系赞美后汉洛阳令王涣德政,内容与歌题不合。或说依其内容,当题为《洛阳行》,曲调则为《雁门太守行》。《宋书·乐志》即列此二题,盖《雁门太守行》本辞已亡。后人所作, 多写边塞战事,以唐李贺之作最为著名。 ☚ 艳歌何尝行 野田黄雀行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七古。唐李贺作。全诗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赞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用笔凝练,设色斑斓秾艳,艺术概括力很强。“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后人常用来形容敌焰的嚣张。 ☚ 连昌宫词 金铜仙人辞汉歌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❶汉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三九《相和歌辞·瑟调曲》。古辞备述东汉和帝时洛阳令王涣德政之美,与“雁门太守”无涉,似非本辞。《乐府解题》曰:“按古歌辞,历述涣本末,与传合。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乐府正义》曰:“古辞咏雁门太守者不传,此以乐府旧题《雁门太守行》咏洛阳令也,与《秦女休行》咏庞烈妇者同;若改用‘庞烈妇行’,则是自为乐府新题,非复旧制矣。”至梁简文帝所作,始据题为之,备言边城征战之思,皇甫规雁门之问。后世诸多拟作中,以唐李贺的最为著名。 ☚ 野田黄雀行 艳歌行 ☛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于元和初,张固《幽闲鼓吹》谓韩愈为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李贺以歌诗干谒,韩极困欲睡,门人呈卷,旋解带、旋观首篇——即此诗,才读前二句,却援带命邀之。一时传为佳话。雁门在今山西北部,是古时交兵之地。诗题是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六朝及唐人拟作多以咏叹征戍之苦,而李贺此篇则显得新异。 诗中战争虽属虚拟性质,其中提到的地名如雁门、塞上、易水、黄金台,均在河东、河北,参之李贺其它作品,论者一般将它与唐代藩镇作乱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言之成理。 开篇写对阵,著力气氛烘托,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黄昏时分,地下大军压境,天上黑云压城,而四角亮得出奇(是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征兆),落日惨淡的光辉照得城头城下金甲,鱼鳞般闪闪发光,——两军对垒,整个空气是凝滞的,处于爆发前的寂静。其实敌人兵临城下未必同时乌云密布,这完全是诗人的艺术构思,是象征、描述意象的叠加,效果是加倍的。三四于战斗非正面描写,偏致力于角声、秋色、夜色的描写仍有惊心动魄的效果。那胭脂凝夜紫的刷色,是晚霞还是战血?无宁是隐喻、描写双重意象的叠加,是场面的感性显现,不是解说而是呈示一场战争,诉诸读者的视听感官。五六写驰援,“临易水”的字面暗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念。至于接下来的遭遇战,仍只侧面描写,“霜重鼓寒声不起”暗示的显不是势如破竹,而是困难重重,——只把战争的困难限在气候,却能收到侧面微挑的效果。 诗不讳言敌强,不讳言牺牲和困难,甚至不讳言死,其所突出的只在“雁门太守”的一片忠诚。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建于易水东南,以招揽天下士的处所,诗用这故事,写出将士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故清人萧馆评此诗“颇类睢阳(张巡)激励将士诗。” 这首诗写得十分凝重。它是一首七古,篇幅却相当一篇七律,但读之不觉其短。首先在于诗人着重侧面的烘托,他没有采用正面叙写的语言,却专重烘托气氛和展示意象,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自能一以当十。其次是很大的意象密度,诗中常将描述的、比喻的、象征的意象迭加,颠扑不破,耐人反复吟味。三是刷色浓重,几乎每一句都色彩鲜明,其中金黄、胭脂、紫红等艳丽的彩色,与黑、白(玉)等非彩色交织运用,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效果,也是令人读不厌的。这种情况在杜、韩诗中只偶而一见(杜如“香稻”一联),并不形成特色,而在李贺诗则是擅长的绝话,旁人任学难到的。 雁门太守行〔1〕《雁门太守行》是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旧题,大多用以咏边城征战之苦。李贺这首诗写边防将士抗击入侵的献身精神。雁门,郡名,在今山西大同一带。李贺(公元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中唐诗人。李唐皇室后裔,枝脉疏远,家世衰微。年少才名倾动一时。但因其父名“晋肃”,与“进士”的“进”谐音,李贺因家讳而不能应进士试,只能做一名管理祭祀的九品小官,二十七岁时抑郁逝世。李贺诗多感叹蹭蹬遭遇,抒写激愤情怀,有一部分作品揭露时弊,抒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意愿;也有一部分作品感伤颓废、醇酒妇人,对人生有其独特的感受,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谲,辞意诡丽,刻意创新,其风格在中唐诗人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时有幽僻奇幻的意象,缺少连贯的脉络,流于晦涩险怪,难于索解。有《李长吉歌诗》,存诗二百四十多首。 〔2〕“黑云”二句:黑云,浓厚的云块,喻战云。黑云压城,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形势。欲摧,形容形势危急。甲光向日金鳞开,描写阳光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金鳞,铠甲上缀的金属片,状如鱼鳞。 〔3〕“角声”二句:角声,军中号角声。燕脂,同“胭脂”,喻血色。二句写在暮秋景色中满空响彻战斗的号角声,塞上大地如胭脂般的血迹在夜晚凝成紫色。 〔4〕“半卷”二句:半卷红旗,描写急速行军前进,大风半卷起飘动的红旗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声不起,由于夜寒霜浓,浸湿鼓面,以致鼓声低沉不扬,打不响亮。二句写行军和战斗的艰苦。 〔5〕“报君”二句:黄金台,故址在今易县东南,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招揽天下贤才。黄金台上意,喻指君王重视人才之意。玉龙,指宝剑。二句说君王重视贤才,将士们愿为知己者效命疆场。 这首乐府诗歌颂守边将士保卫疆土、誓死报国的献身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定统一、期望为国效力的志向。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设色浓重,情调激昂慷慨,意境悲壮苍凉。尤其善于运用光线的强弱、色彩的冷暖,构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感官以强烈的刺激。由于在结构上将感受最深的印象跳跃式地联缀起来,而不重事件叙述的连续性,所以不易把握整体的脉络,但一个个刺激性最强的意象联缀,加上多用音调短促的仄声韵,却激起令人毛发贲张、跃跃欲战的情绪。运用词语冷涩而奇诡,但又准确而贴切。《唐诗别裁》推此诗“字字锤炼而成”,有些句子已成广为引用的名句。 雁门太守行[汉]民歌 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少行官,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世衣冠。从温补洛阳令。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移恶子姓,篇著里端。伤杀人,比伍同罪对门,禁鍪矛八尺,捕轻薄少年,加笞决罪,诣马市论。无妄发赋,念在理冤。敕吏正狱,不得苛烦。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薄,皆得其人。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 夙夜劳勤。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 《雁门太守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乐府解题》说:“按古歌辞,历述(王)涣本末,与传合。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明明是写洛阳令王涣事迹的,而以《雁门太守行》为题,该如何解释呢?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说:“古辞咏雁门太守者不传,此以乐府旧题《雁门太守行》咏洛阳令也,与用《秦女休行》咏庞烈妇者同;若改用‘庞烈妇行’ ,则是自为乐府新题,非复旧制矣。”这样看来,《乐府诗集》称此诗为《雁门太守行》的“古辞”,并不确切。 本篇叙述了王涣的身世、经历和任洛阳令时廉洁正直、扬善惩恶、用人唯贤、子养百姓的政绩,抒发了对他的悼念之情。全诗就象一篇墓志,质朴无华,字字有征。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王涣字稚子,广汉郪县人,父王顺,官安定太守。王涣少尚侠气, “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在做太守陈宠功曹时,不避豪右,使郡治大振,陈宠得以晋升为大司农。汉和帝曾问陈何以能将全郡治理得如此好,陈回答说:因为任用了功曹王涣。于是王涣名重天下。任温县令时,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以政绩迁兖州刺吏。永元十五年(103)就任洛阳令,两年后,病故于任上。由于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当地百姓千余人为之祭奠,并为其立祠, “每食辄弦歌而荐之”,歌唱的就是这首诗。 全诗依内容可分为三层。从首句至“学通五经论”为第一层,诗的大意是:东汉孝和帝年间,洛阳令王涣,本是益州广汉人氏,年纪很轻时便在外乡做官,精通《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和《论语》。这是写王涣的身世和才学。 第二层自“明知法令”至”买绳礼竿”,写王涣的经历和政绩。王涣和礼知法,一家世代为官。他始任温县令,后任洛阳令,政绩显著。卫护百姓,育民如子,知民贫富,为赋适量。对奸顽处以严刑,对良民施以仁慈。将横行不法者的姓名,公布于里门上端之醒目处。制定法规:犯了杀伤罪的人家将累及左右、对门,居邻同坐。禁止私人佩带长型兵器,对违法乱纪的恶少们加以逮捕,押送于闹市,示众判决。对人民不滥收赋租,而念念于整饬狱治,不惮烦劳。 “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二句,则是说借给贫民公田,让其耕种,贫民所费不过三十钱,便可买来绳和竿以作圈地作界之用。 “财”通“才”,“礼”同“理”。这一层写王涣政绩,纯是客观叙述。乐府诗多“缘事而发”,当时民情风俗、政教得失,从中略可管窥。此处所叙王涣为政诸事,正史中已有所失载,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又补充了史书的阙文。 第三层从“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至篇末,热情礼赞王涣的政绩,并对其早逝表示哀悼之情。王涣忠于皇帝,为政清廉,知人善任,监临部下,不徇私情,生活清苦,夙夜辛劳,治民有方,名扬遐迩。不幸早故,令人抱憾。为了纪念他,建造了一座祠堂,位于安阳亭之西,使其名扬千秋,万古流芳。这一层全用四言,顿挫有力,言之凿凿,质朴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淳厚深沉的感情,非常动人。可见,即便是一个封建官吏,只要做了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在客观上起了安定人民生活的作用, 人民也会永远感念他的。 这首诗在东汉乐府诗中是唯一的有确切年代、事典可考的一篇,所以,在文学史上有着较重要的地位。这种“缘事而发”,侧重于民情风俗、政教得失的叙事之作,正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句式以四言为主,辅以五言,而三言、六言、七言纷呈不一,自由活泼,音节铿锵顿挫,清新可诵。语言朴实无华,本色自然,不避俚俗,不著雕饰,但感情深沉,淳厚含蕴,所以至今读来,犹能动人心怀。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摧毁。这句形容敌 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险形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金 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 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燕(yān)脂:即胭脂,深红色。夜紫:长城附近 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易水:水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 北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霜重鼓寒:寒霜降下,战鼓声沉闷而不响 亮。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为战国燕昭王所 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提携:手中提着,拿着。玉 龙:指宝剑,这里代指剑。 【大意】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 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 成,夕阳下显现出浓重的紫色。红旗半卷,军队悄悄地临近易水;寒霜降 下,鼓声低沉不很响亮。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 他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题 解】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多次战争。盘踞在河北易水一带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李贺的这首诗,就是从削平藩镇维护国家统一这一目的出发,通过对一次战斗过程的描写,塑造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难、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同时反映了正值青年的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为《相和歌·瑟调曲》之一。因雁门关地处北方偏远州郡,且经常有战事,所以多用来反映征戍之事。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整首诗写了危城将破、敌兵压境、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勾画了边塞风光和突变的战争风云,展示了危城将士寸土必争、奋死抗敌、精忠报国的精神,也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全诗构思大胆新奇。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并非指某一具体战役,而是创设了战斗情境,从敌我双方对比到战争的残酷流血、将士决心等,借此情境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 在语言上,善于通过描绘色彩和视听感觉将感受最深的事物和印象凸现出来,用以渲染战斗的浓烈气氛。如“黑”、“金”、“秋色”、“紫”、“红”、“霜”、“玉”等色彩艳丽的词语交织在一起,用词新奇,感情强烈。 另外,诗歌用典贴切。如不说视死如归,而说“临易水”,不说忠君,而说“黄金台上意”等语,更令人回味。 李贺是一个长于表达自己深沉浓烈情感的、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人。陆游评价说:“贺词如百家锦袖,五色焙耀。”用一言以蔽之:“奇!”此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构思奇绝,形象饱满,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喜欢吟诵的诗句。 雁门太守行[唐]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月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⑨。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贺《李长吉文集》。雁门,秦汉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南。“雁门太守行”,原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后世多用它表现征戍题材。②摧,摧毁,倒塌。③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铁叶衣。④角,即画角,古代军中晨昏吹角,以整肃号令军队。⑤塞上,长城一带。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颜料,这里用来比喻鲜血。紫,紫色。传说秦筑长城,土皆紫色,故称紫塞。⑥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⑦声不起,声音沉闷不响亮。⑧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上置黄金千两,表示不惜高价招募人才。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⑨玉龙,指宝剑。 〔分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据说曾使韩愈大加赞赏。“《摭言》谓: 贺以诗卷谒韩退之,韩暑卧方倦,欲使阍人(守门人)辞之。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冠带出见。”(《杨升庵外集》)此诗成功地塑造了边塞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 首两句写唐军将士整装待发,是出战前的情景。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反映出临战前的形势,创造了紧张的战斗气氛:一方面是敌人大军压境,气焰嚣张,就好像这浓重的黑云一样,简直要把这座危城压垮。一个“压”字,已经使人感到浓云低垂,喘不过气来,再用“欲摧”两个字进一步补充“压”的结果,表现了情况的严重、危急。另一方面是唐军将士,正戎装待发。透过云隙中漏泄出来的一束束月辉,可以看到他们披挂整齐的战甲在闪闪发光。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爆发。 三、四两句写唐军将士乘夜出兵,行军途中的所见所闻。从听觉、视觉两种角度,描写行军途中的所闻所见。前一句写所闻。画角,本来音色低沉,衬托以“秋色里”三字,在秋风凛冽、草木摇落的背景下,更显得苍凉。后一句写所见。塞上一带,本来土呈紫色,夜晚就显得颜色更深更重,以致在奔赴前线的战士看来,长城脚下的大地就像用鲜血凝成的一样。两句诗,把临战前的气氛,烘托得异常浓烈,格外悲壮。 五、六两句写唐军将士向敌军进击的情景。在战场上,击鼓是进军的命令。说“霜重鼓寒”,象征战斗的艰苦;而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仍然击鼓进军,又表明了将士们英勇顽强。 最后两句写唐军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战局不利,情况危急,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顽强奋战。这场战斗发生在易水,战场附近的黄金台,很自然地使他们联想到君王对自己的器重和恩宠,这更加激励了他们慷慨赴难的决心,促使他们发出了坚强的誓言——要用决死的战斗来报答祖国和君王! 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诗人没有交代。因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不在于具体描述战争本身,而在于通过写战争的环境,热情歌颂唐军将士在敌人大军压境的艰苦条件下,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来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完整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哪一次具体战争,诗里没有说明。从“黑云压城城欲摧”等描写来看,这场战争是敌人主动进犯挑起的,唐军将士是为了保卫祖国而进行正义战争。这样的战争,在李贺生活的时代是经常发生的。既有抵御边疆异族奴隶主入侵的战争,又有平定国内藩镇割据叛乱的战争。李贺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正义战争中英勇不屈的将士,具有典型意义。但李贺把酬报君恩的忠君思想和为国杀敌的爱国感情混杂在一起,也是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此诗在艺术上极有特色。整篇以虚写实,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紧张的战斗气氛,交代唐军的行动过程。到了易水前线,要向敌人冲锋进击了,也没有正面着笔,依然是用“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样的景物描写暗示战斗的艰苦。这些景物,鼓声、角声,黑云、金鳞、红旗、夜紫,绘色绘声,有动有静,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虽然没有写具体的战斗,却把读者带进了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战斗的激烈。这样,到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抒情,就显得十分自然。 〔评说〕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范梈曰:作诗要有惊人句。语险,诗便惊人。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 雁门太守行
李贺是一位著名“寿短成就大”的青年诗人。在他现存诗歌里,其中很多篇章从不同侧面“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表现了诗人进步思想。他的诗作,除了抒写个人怀才不遇,愤懑不平之外,他又写了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诗;写了揭露抨击统治集团的腐败政治和荒淫生活等作品。同时,也写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选入的这篇《雁门太守行》,就是一篇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代表作;《梦天》属于“记梦言志”、抒发个人感慨的诗,也是名篇;而《老夫采玉歌》,则是反映人民疾苦的代表作。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中的旧题。在汉古辞中,歌咏洛阳令王涣事迹的,而六朝、唐代的拟作,却是借来歌咏征战之事的。本篇主要写将士边城苦战,誓死报国。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事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名作,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佳句,更是为后世所广泛引用。后人李雄桢在《昌谷诗解序》中曾云:李贺诗歌“胸有万卷书,笔无半点尘”。
全篇篇幅虽小,只是八句诗,却具体生动地画了一帧“边城苦战图”,把一场激战的全过程,都鲜明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沿用旧话,暗引古典。语本《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此指战争形势十分紧急。 甲光,战衣铠甲之光亮。金鳞开,形容铁甲经过日光照耀闪动异彩。 这里是写叛军攻城的声势(此叛军、指承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自立,达三十九年)。上句说危城将破时的沉重气氛,像黑云高压城楼,似要摧毁那样。典实之意,隐含其中。下句写解救危城、讨伐叛军的战士们的武勇和军威。是说日光照到战甲的鳞片上,发出一种金色耀眼光晖,借以显示其军容之威武。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诗藏有一个难词,注者解说纷纭。燕脂凝夜紫,注者至少有三说:一说“燕脂,指暮色霞光。暮色渐深,云山都成紫色,即所谓‘凝夜紫’,犹王勃《滕王阁序》所云‘烟光凝而暮山紫’。”(《唐诗选》)二说“燕脂,红色,这里喻血。”“战士血洒疆场,夜间凝成了紫色。”(金注、林注和杭大注本),三说,“暮色中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坭土,所以称为“紫塞”。(朱注、武大本)我认为第一说为宜,第二说勉强可通,第三说不妥。因为诗人光说说塞泥颜色,似乎意义不大。燕脂,同臙脂、胭脂。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说,在一个秋天傍晚,组织了反击,战士英勇善战,号角声震天;两军鏖战直至夜幕降临,暮色渐深,边塞云山都染成了深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易水,易水,原是今河北易县与定县之间的河流。此为借用其名,并非实指,可能诗人联想到《易水歌》之故。《易水歌》有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霜重鼓寒,天寒霜重,连鼓也敲不响了,极言其寒也。不起,即不扬。语本《汉书·李陵传》:“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 这两句是说,在夜行军中,风大,为减少阻力,卷起军旗急速前进;大军到了易水(也可能其他水流),立即投入战斗。这时正是严寒天气,夜霜浓重,鼓声不扬。 大家知道,古代作战,以击鼓指挥战斗。既然“鼓声不起”,大概战事失利了。如果是获胜的军队,一定战鼓冬冬,杀声震天,怎么会偃旗息鼓呢? 当前流行的一些注本,对此注释,只说“寒夜进军景象”,似乎不确。何止“进军”,已经接战了,而且已经战败。这里一个关键字眼,就是对这个“不起”的理解。“不起”,不是不响,而是鼓声低沉、不扬,也就说“鼓声不很响”。既然有鼓声,那怕是“低沉”的鼓声,也表明在战斗。因为,它是发起进击的信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昭王以千金置于台上,以延揽人才。此谓君王平日对自己的隆重礼遇。 玉龙,剑的代称。据说,晋初,雷焕于丰城县得到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为龙。 这两句说,经过苦战,由于寡不敌众,战争失利,但为报答君王平日重士的厚意,提了剑与敌死战,直至捐躯。 诗人运用了高度艺术技巧,把一场具有广阔空间和异常猛烈的激战场面,经过压缩和提炼,用八句小小篇幅,淋漓尽致的描画了出来,使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实感。如果不是一位艺术高手,是难以办到的。
一、这首乐府诗体现了李贺诗风特色 李贺诗歌,继承了楚辞的《九歌》、南朝民歌的“神弦歌”的传统,并且直接承受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也汲取韩愈“陈言务去”的精神。在诗歌的形象、意境、语辞和比喻手法等,都不蹈袭前人,独张旗帜,使自己诗歌形成一种瑰丽奇诡的特殊诗风。 选读的这首《雁门太守行》乐府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李诗风格的特色。它以“削平割据,维护统一,誓死报国”的基本观点统帅全诗。诗人为了充分表达这个主题,就遣使了浓烈的色彩、峭丽的语言和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叙写和描绘。比如: 开篇就以“黑云压城”来喻战局危急之势;又以“金鳞甲光”来表军威之豪。诗歌一开腔,就动人魂魄。 接着,使用一连串的类似词藻来写所要表达的各种情状和气氛:用“角声满天”,写战争激烈之状;用“塞土燕脂”,状战时秋暮之色;又以“红旗半卷”,显其轻兵夜进之捷;还拿“霜重鼓寒”,暗示冒寒苦战之失利。 最后,在写完战事全过程之后,又用引典入诗(即“黄金台”、“玉龙剑”),来表明忠君报国之志。 二、诗人还懂得运用“重彩”来煽情引人 在全诗处处可以见到这种“重彩”字眼。如:“黑”、“金”、“紫”、“红”、“黄”和“燕脂”等一连串颜色之辞。诗人把它们安置在各诗句的恰当部位,构成了一幅色彩绚烂而有形、有神、有动、有静的“激战图”。这不是一般的中国画,而是一帧重彩油画。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突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而且使全诗充满热烈、紧张气氛和浓重激昂的声情,创造出一个苍凉悲壮的艺术境界,令人感到身临其境,难以忘怀。 由上可见,这首乐府诗之所以广为传诵,除了它有积极的立意之外,在艺术上,就因为它拥有浓烈色彩、峭丽语言和激昂声情之故。当然,诗中缀有佳句(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等),也是传诵古今的原因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逸事,值得一说。 据传,元和二年(807)间,李贺带着自己的诗卷去见韩愈。起初,韩愈不想见他,后来看了卷首之《雁门太守行》,大为称赏,立即“束带急见”。并从此成了忘年交的密友(韩长李二十多岁)。其实,李贺诗名于当时就已大震:李诗中已有数十首谱曲入乐,广为传唱;李贺每出一首歌诗,就有人用重金争购而去;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热爱李贺诗歌,受其影响至深。 《雁门太守行》yan men tai shou xingThe Prefect of Yanmen→李贺 (Li He) 雁门太守行汉乐府相和歌辞。作者不可考。据《古今乐录》引王僧虔《技录》云:“《雁门太守行》歌古洛阳令一篇。”《乐府解题》云:“按古歌词,历述涣本末,与传合。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朱嘉征《乐府广序》:“古辞咏雁门太守者不传,此以乐府旧题《雁门太守行》咏洛阳令也,与用《秦女休行》咏庞烈妇者同。”考《后汉书·王涣传》:“王涣,字稚子,广陵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晚节改敦儒学,习书读律,略通大义。后举茂才,除温令。……永元十五年,还为洛阳令。政平讼理,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咨嗟,男女老壮相与致奠醊,以千数。及丧西归,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这首诗共八解,详细记录了洛阳令王涣的政绩: 爱抚百姓,文修武备,敦化伦理,加强治安,严肃法纪,整顿税收等,歌颂了他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作风,赞美了他杰出的政治才干,对他的英年早逝表示痛惜和哀悼。全诗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句式参差,颇有散文化倾向,是一篇很具特色的祭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