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雀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雀斑quèbān皮肤病,症状是面部出现褐色或黑色的小斑点。 雀斑quèbān一种皮肤病,患者面部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的小斑点,不疼不痒。 雀斑què bān人脸部长的褐色小斑点:(鸳鸯)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四六·1058) 皮肤 皮肤皮(~毛;~表;脸~) 肤 肌 另见:肌肉 肌理 纹路 ☚ 皮肤 肌肤 ☛ 斑点 斑点斑(花~;雀~;黑~;泪~;寿~;竹~) 点(点子;星~;血~) 另见:颜色 痕迹 ☚ 装饰性的花纹 连接2 ☛ 雀斑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俗称雀子斑。由火郁孙络血分,复感风邪凝滞;或肺经风热所致。多发于颜面、颈和手背等处。皮肤呈黑褐色或淡黑色散在斑点,小如针尖,大如绿豆,数目多少不一,甚则延及满面。外用玉容散水调搽患处或以白茯苓末调敷之。 雀斑面、颈、手背等暴露部位的多发性,散在的小斑痣,多呈黑褐色或淡黑色。 雀斑freckle系局部皮肤基底细胞层黑色素增多而引起的一种色素性皮肤病。发病与日晒和遗传有关。多在6~7岁后开始出现针头大至米粒大,圆形或椭圆形,棕褐色至淡黑色的斑点。主要散布于面部和手背,亦可见于其他部位皮肤。夏天和日晒后明显加重,冬季减轻。避免烈日曝晒等对本病有益。 雀斑què bān《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面(蓖麻仁)(3)。病名。俗称雀子斑。多发于颜面、颈和手背等处。皮肤呈黑褐色或淡黑色散在斑点,小如针尖,大如绿豆,数目多少不一,甚则延及满面。见《外科正宗》卷四。由火郁孙络血分,复感风邪凝滞;或肺经风热所致。外用玉容散水调搽患处,或以白茯苓末调敷之。 雀斑freckles是指在面部发生黄褐色斑点,系一种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好发生于面颈部,女性多见。从5岁左右发病,至青春期发展到高峰。皮损为浅褐色或暗褐色斑点,针头大至小米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夏重冬轻,年长后可自行消退。治疗可外用遮光剂(如5%二氧化钛)、脱色剂(3~5%氢醌霜或5%白降汞软膏)等。 雀斑quūbān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由火郁孙络血分, 复感风邪凝滞; 或肺经血热所致。发于颜面、颈和手背等处。皮肤呈黑褐色或淡黑色散在斑点, 小如针尖, 大如绿豆, 数目多少不一, 甚则延及满面。外用玉容散( 《医宗金鉴》: 皂角、浮萍、白梅肉、樱桃枝), 水调搽患处, 或白茯苓末,夜间敷之。 雀斑 雀斑雀斑为淡褐色或深褐色,直径约0.3cm左右小斑点。多发生于面、颈、肩及手背等暴光部位。夏季日晒后皮疹增多,色加深。冬季或暴露日光较少时,皮疹颜色变淡,甚至完全消失。皮肤白皙的人易患此病,常于儿童期发病,年龄较大后可自行消退。本病系物理性光损伤性皮肤病。有的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表现,因此在临床上可见到上下两代在同样部位发生同病。组织病理示基底层细胞黑素增加。黑素细胞增大,其树枝状突长而多,但黑素细胞数目并不增多。多巴反应强阳性。防治本病要避免日晒、光照。外用5%对氨苯甲酸、5%甘油、75%酒精以防光。治疗可涂用2~3%氢醌霜加0.05%维生素A酸软膏。 ☚ 箍指病 雀斑样痣 ☛ 雀斑 雀斑ephelides见面部斑点状色素沉着即为雀斑。或颈、手背等处皮肤有淡黄色、淡褐色、褐色或淡黑色,从针尖大小至米粒大小,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无鳞屑,斑点疏密不一,不融合成片。此斑可能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在5~7岁开始发生,青春期前后加重,日晒后更加重。无自觉症状。 ☚ 老年雀斑样痣 蒙古斑 ☛ 雀斑freckle 雀斑ephelides 雀斑què bānfreckle; ephelis (pl.ephelides);aestat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