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隰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隰桑

隰桑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三家《诗》义未闻。朱熹云:“此喜见君子之诗。词意大概与《菁莪》相类。然所谓君子,则不知其何所指矣。”(《诗集传》)分析诗旨较《毛诗》平实。今人多有指此诗为爱情诗或妇女思夫之作者,说亦可通。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三章以隰桑起兴,形容想念并希望见到“君子”的精神情意。末章用赋体,极言爱之之诚。

☚ 黍苗   白华 ☛

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关于《隰桑》题意,历来众说不一。《诗序》认为此诗在“刺幽王”:“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 《诗辩说》则持否定意见,认为此乃“非刺诗”; 《诗集传》称“此喜见君子之诗”,“然所谓君子,则不知其何所指矣。”江荫香编的《国洛注解诗经》。除肯定“这是喜见君子的诗”外,还补充一说,认为此诗尚隐喻“国王不能任用贤才,由他住在山野地方。”其实,仅由“隰”字的寓意,而引发出《隰桑》的政治内容,甚至把周幽王也请了出来,这是十分牵强附会的事。近年来,一些学者已不再持这样见解。程俊英先生《诗经译注》称“这是一位妇女思念丈夫的诗”,理由是,在《诗经》中“君子”一词有两义,或称贵族为君子,或妻称夫为君子,此诗当取后者。在这里,我们更认为余冠英先生之说最为贴切,他称《隰桑》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自白”。
 全诗四章十六句,每句四字。前三章,同起于“隰桑有阿”,托物起兴,写“既见君子”之情怀。每章又自然变化,使情感的抒发循序渐进,很有层次。最后一章,笔锋一转,用赋的手法,平铺直叙,语言虽极为朴素,却生动地表现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纯真和诚挚,把全诗推向了高潮。
 在那低洼潮湿的地方生长着婀娜多姿的桑树。“有阿”,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有阿即阿阿也。故《笺》中读为阿阿。经中累字多参用‘有’字,与累字无异。”“有难”,《毛传》称:“难然,盛貌”。“有难”的“有”字同“有阿”的“有”字似,“有难”亦可视作叠字“难难”,形容桑树的粗壮茂盛。首章两句,通过描写隰桑的枝繁叶密,渲染和烘托了年轻处子的心情: 万木苍郁,我心爱的人也象这桑树一样健壮、粗犷,我们将来幸福的生活,也一定会象这隰桑,充满活力,欣欣向荣。想到这儿,“其乐如何”,我心中是多么欢乐!
 二章三章,虽继续吟唱“隰桑有阿”,但描写上已有所区别。二章,“难”字变成“沃”字,写叶的茂盛变成写叶的肥厚和润泽,视线已由远及近,长景推成了中景。与此同时,情感的抒发也进了一层,“云何不乐!”一句反问而又十分肯定的感叹,把少女心花怒放的感情倾吐出来,令人回味无穷。第三章,进而写叶子黑黝黝的颜色(“其叶有幽”)。这样,对桑树和桑叶的描写,就不单有表,而且有里,不单有形,而且有色,其形象已经很完整了。这时少女所表露的心迹也达到了高潮:“既见君子,德音孔胶”。此刻,她已不仅仅是欢乐,而是在诉说衷肠了。“德音”,美好的语言,“孔”,副词,《毛传》:“孔,甚也”,“胶”,牢固。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看到,她和他在浓荫掩映的桑树下,正海誓山盟,情话绵绵,一同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三章吟罢,意犹未尽。第四章,峰回路转,一反托物起兴之笔,改用赋法写实: 我心里是那样执着地爱着你,可又为什么总不告诉你?这深沉的爱珍藏在我的心里,哪有一天能够把它忘记? 短短四句,有自问,有自责,有自叹,有自慰,把少女对爱情的忠贞和含情脉脉又羞于启齿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至地表现出来。这里,“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一连三个语助词,真可谓一咏三叹,字字含情。
 《隰桑》四章,层次分明,结构有致,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在语言的表达上,既保持了音律的和谐,又不拘泥于一格,一切顺其自然,似信手拈来,脱口成趣,无半点雕琢斧凿之迹,堪称天然之妙! 在遣词上,全诗质朴而口语化,寓意深入浅出,特别是语助词集中于末章使用,恰到好处,如锦上添花。前三章,一些词句反复吟唱,琅琅上口又各有不同意味,耐人赏玩。

《诗经》之《隰桑》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隰桑

 〔原文〕
 隰桑有阿,
 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
 其乐如何?
 (阿、难、何,歌部。)
 隰桑有阿,
 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
 (沃、乐,宵部。)
 隰桑有阿,
 其叶有幽。
 既见君子,
 德音孔胶。
 (幽、胶,幽部。)
 心乎爱矣,
 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
 (爱、谓,侯部。藏、忘,阳部。)
 〔译文〕
 那低洼地里的桑树是多么柔美呀,它的叶子非常茂盛。既然见了我的夫君,我快乐得真不知如何是好。
 那低洼地里的桑树是多么柔美呀,它的叶子柔嫩肥厚绿汪汪。既然见了我的夫君,我的心里怎能不快乐?
 那低洼地里的桑树是多么柔美呀,它的叶子肥厚柔润青黝黝。既然见了我的夫君,情意相投啊胶漆难分。
 我是用真心在爱着他呀,为何又不向他说出来呢?早已把他深深地藏在我的心里了,我又哪天能够忘记他?
 〔评介〕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来争议有二端。一为“思贤说”。《毛诗序》云: “《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思贤人之在野也。”高亨 《诗经今注》亦说: “这首诗的作者叙写他得见一个贵族很感愉快,并为贵族颂德,表示愿为他效力。”一为“爱情说”。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这是一位妇女思念丈夫的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这是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之歌。”余冠英《诗经选》则认为此诗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自白。”“爱情说”,差不多是当今《诗经》研究者所得出的共同结论。从诗中一味地赞美或暗示对方的风采仪容之美的描写以及对君子浓烈之爱的抒情成分来看,“爱情说”当是可信的。“君子”,在《诗经》中一般称贵族,或普通男子,抑或妻子对丈夫之称谓。在本诗中的“君子”,当作“情人”解为妥。这是一首思想健康、情调优美的情诗,表达了一位少女对她的心上人的真挚而炽热的爱情。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别具特色。这就是比兴发端,赋法束尾; 构思巧妙、曲尽人情。前三章分别以“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貌。“难”:通“傩”。有难,难难,茂盛貌。)“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 “沃”: 肥厚柔润)、“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 “幽”: 通“黝”,黑色。《说文》:“黝,微青黑色也。”)六句起兴,一方面交代这位女子的生活环境,——蓬勃茂盛的一片桑田——幽期密约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又暗示她的情人像这旺盛的桑树一样充满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同时还借助于柔美、茂盛的桑叶,渲染出一种热烈而欢快的浓郁气氛。尤其令人咀嚼的是,在三组兴句中,依次写出了桑叶的不同形貌。先写其茂盛,继写其柔润,再写其黝黑。这正好暗示出女子复杂多变的绵绵情思和依依情怀。正如清初人金圣叹所评: “一章 ‘其乐如何’,连自家想不出来;二章 ‘云何不乐”,为正想不出,再反想,毕竟想不出来; 三章‘德音孔胶’,将君子之可乐,与己之乐君子,说到胶固不可别离。”(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引),不管这位女子怎样正想或反想,但其心中总是洋溢着欢乐之情的。而这欢乐之情与桑叶的茂盛之景,恰好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别具浓郁的情趣。
 这位女子抒发了她 “既见君子”的欢快心情之后,似乎觉得还很有必要再剖白一下自己对男子的那颗真诚专一的爱心。于是掉换比兴手法,采用赋法抒写心曲。“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遐”:何。“谓”:告。)短短四句,把少女那种情窦初开之际所特有的对情人的挚爱和羞涩之情淋漓尽致而又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吞吐俯仰,感人至深,难怪金圣叹对此章要大加赞赏了。他说:“前三章极力说乐,第四章极力不说爱。又前三章极力说乐,却说不出,至第四章极力不肯说爱,却说得尽情。《乐府》 ‘思公子兮未敢言’ (按: 此乃屈原《湘夫人》句也),是从此变化出。又‘心悦君兮君不知’亦从此变化出。”写少女情怀之细腻入微,确为难得之妙笔。

诗词《隰桑》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 ①隰(xi习):低湿的地方。有阿(e婀):柔美的样子。有,词头。阿,通“婀”。有难(nuo挪):茂盛的样子。②君子:这里指丈夫或情郎。③有沃:润泽肥厚的样子。④云:语气词。⑤有幽:黑色。这里指植物肥水充足时叶子所呈的青黑色。幽,通“黝”。⑥德音:好话,指情话。孔:很。胶: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胶当为僇之省借。《方言》:‘僇,盛也。陈宋之间曰僇。’《广雅》:‘僇,盛也。’孔胶,犹云甚盛耳。” ⑦遐:为什么。王引之《经传释词》:“遐,何也。”⑧中心:心中。
 
 【译文】 洼地上的桑树柔美婀娜,叶儿茂盛,又绿又多。我若见到了心上的人,喜上心头多快乐! 洼地上的桑树柔美婀娜,碧绿的叶儿肥沃沃。我若见到了心上的人,心里怎么能不快乐! 洼地上的桑树婀娜青柔,叶子茂盛黑黝黝。我若见到了心上人,知心的话儿说不够。心里爱他情深意长,为什么却不对他讲?我把他藏在心窝里,哪有一天能相忘!
 
 【集评】 清·牛运震:“‘既见’者,犹未见也,作虚拟之词,妙。”“‘幽’字苍深可思,‘胶’字恬挚自然。”“‘心乎爱矣’二语,与《秦誓》不啻,如自其口出。《楚辞》‘思公子兮未敢言’相类,而委婉绵邈过之。分明是言不能尽,却说‘遐不谓矣’;分明是思不能忘,却说‘何日忘之’,摇曳含蓄,隽永缠绵。‘遐不谓矣’故作歇后语,‘何日忘之’故作倒翻语,十六字中有千回百折之势,真一语令人十日思。”“诗情有隐有秀高远隽逸。”(均《诗志》卷五)
 今·陈子展:“首三章是屡兴见之之喜”,“末一章是极道爱之之深”。(《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女子唱怀的情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向往爱慕。关于这一点,从诗句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前人对于这首诗,有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毛序》认为此诗是“刺幽王”的。因为“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所以表达“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的情绪。朱熹认为“此喜见君子之诗”,大抵本于《毛序》。这个观点一直影响到清代甚至以后的许多解诗家。我们认为,这是囿于封建道德而对该诗的曲解。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中说:“《隰桑》诗音节与《风雨》同,使编入《国风》,宋子定以为淫诗。”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手法高妙。前三章感情表达得热烈奔放,令人强烈地感觉到女主人公爱情的炽烈纯真。末一章却笔锋急转,“欲说还休”,使一个被深沉的爱情陶醉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不同意朱熹对本诗主旨的看法,但他在《诗集传》中对此诗结尾有这样一段评论:“爱之根于中者深,故发之迟而存之久也。”这正道出了此诗结尾的高妙之处。

古代文学作品《隰桑》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隰桑》

《隰桑》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说:“《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也。”宋朱熹《诗集传》:“此喜见君子之诗,词意大概与《菁莪》相类。”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思贤人之在野也。”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这首诗的作者叙写他得见一个贵族很感愉快,并为贵族颂德,表示愿为他效力。(或说,作者是个妇女。)”袁梅《诗经译注》:“这是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之歌。”袁说,是。本诗起兴自然,情与景合,层次明晰,语言朴实有味。

隰桑

隰桑

〔原文〕
隰桑有阿,
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
其乐如何?
(阿、难、何,歌部。)
隰桑有阿,
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
(沃、乐,宵部。)
隰桑有阿,
其叶有幽。
既见君子,
德音孔胶。
(幽、胶,幽部。)
心乎爱矣,
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
(爱、谓,侯部。藏、忘,阳部。)
〔译文〕
那低洼地里的桑树是多么柔美呀,它的叶子非常茂盛。既然见了我的夫君,我快乐得真不知如何是好。
那低洼地里的桑树是多么柔美呀,它的叶子柔嫩肥厚绿汪汪。既然见了我的夫君,我的心里怎能不快乐?
那低洼地里的桑树是多么柔美呀,它的叶子肥厚柔润青黝黝。既然见了我的夫君,情意相投啊胶漆难分。
我是用真心在爱着他呀,为何又不向他说出来呢?早已把他深深地藏在我的心里了,我又哪天能够忘记他?
〔评介〕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来争议有二端。一为“思贤说”。《毛诗序》云: “《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思贤人之在野也。”高亨 《诗经今注》亦说: “这首诗的作者叙写他得见一个贵族很感愉快,并为贵族颂德,表示愿为他效力。”一为“爱情说”。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这是一位妇女思念丈夫的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这是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之歌。”余冠英《诗经选》则认为此诗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自白。”“爱情说”,差不多是当今《诗经》研究者所得出的共同结论。从诗中一味地赞美或暗示对方的风采仪容之美的描写以及对君子浓烈之爱的抒情成分来看,“爱情说”当是可信的。“君子”,在《诗经》中一般称贵族,或普通男子,抑或妻子对丈夫之称谓。在本诗中的“君子”,当作“情人”解为妥。这是一首思想健康、情调优美的情诗,表达了一位少女对她的心上人的真挚而炽热的爱情。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别具特色。这就是比兴发端,赋法束尾; 构思巧妙、曲尽人情。前三章分别以“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貌。“难”:通“傩”。有难,难难,茂盛貌。)“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 “沃”: 肥厚柔润)、“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 “幽”: 通“黝”,黑色。《说文》:“黝,微青黑色也。”)六句起兴,一方面交代这位女子的生活环境,——蓬勃茂盛的一片桑田——幽期密约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又暗示她的情人像这旺盛的桑树一样充满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同时还借助于柔美、茂盛的桑叶,渲染出一种热烈而欢快的浓郁气氛。尤其令人咀嚼的是,在三组兴句中,依次写出了桑叶的不同形貌。先写其茂盛,继写其柔润,再写其黝黑。这正好暗示出女子复杂多变的绵绵情思和依依情怀。正如清初人金圣叹所评: “一章 ‘其乐如何’,连自家想不出来;二章 ‘云何不乐”,为正想不出,再反想,毕竟想不出来; 三章‘德音孔胶’,将君子之可乐,与己之乐君子,说到胶固不可别离。”(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引),不管这位女子怎样正想或反想,但其心中总是洋溢着欢乐之情的。而这欢乐之情与桑叶的茂盛之景,恰好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别具浓郁的情趣。
这位女子抒发了她 “既见君子”的欢快心情之后,似乎觉得还很有必要再剖白一下自己对男子的那颗真诚专一的爱心。于是掉换比兴手法,采用赋法抒写心曲。“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遐”:何。“谓”:告。)短短四句,把少女那种情窦初开之际所特有的对情人的挚爱和羞涩之情淋漓尽致而又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吞吐俯仰,感人至深,难怪金圣叹对此章要大加赞赏了。他说:“前三章极力说乐,第四章极力不说爱。又前三章极力说乐,却说不出,至第四章极力不肯说爱,却说得尽情。《乐府》 ‘思公子兮未敢言’ (按: 此乃屈原《湘夫人》句也),是从此变化出。又‘心悦君兮君不知’亦从此变化出。”写少女情怀之细腻入微,确为难得之妙笔。

☚ 黍苗   白华 ☛
000002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