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以社会生产力为对象,研究其构成因素、组织方式、存在形式和发展规律等。研究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使生产力的诸因素都能得到合理利用,以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分为理论生产力经济学和应用生产力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经济学,同政治经济学有共同点,二者都是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研究经济过程的一般规律性,共同构成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二者又有区别,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对象,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生产力经济学则以生产力为对象,联系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论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生产社会化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关系的关系;科学作为生产力发展重要因素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生产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等。应用生产力经济学,同技术经济学、规模经济学、生产力配置学等应用经济学科都有联系。它要从各门应用经济学科中吸取理论营养,探索合理组织社会生产的途径。但应用生产力经济学只为各门应用经济学科提供一般的理论、方法和原则,而不提供只适合某一应用经济学科的特殊理论、方法和原则,更不代替它们进行专门性的探索和论证。应用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个别因素的经济效果;生产力诸因素组合的经济效果;经济部门内部以及各经济部门之间生产力的配置;各经济部门生产力组合的经济效果;在既定技术水平和装备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的最佳途径等。应用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是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企业,其任务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情况进行经济效果评价。生产力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物质本身的规律性,生产力经济学则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生产力经济学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属性、构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内容包括生产力因素和构成;生产力组织和系统;生产力与劳动方式、生产方式和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等。 生产力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生产力的形式、动物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1962年由我国学者于光远首先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诸要素之间进行结合的方式和手段、生产力系统的功能和特性,生产力运动发展的动力,生产力运动规律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力运动规律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目前,生产力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有不同意见。 ☚ 生活剧院 印度时报 ☛ 生产力经济学以社会生产方式统一体中的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是把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统一体中矛盾的一个侧面来研究的。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处在社会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中,所以,生产力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力时也联系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力同上层建筑也有联系。上层建筑或者通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间接起作用,或者直接对生产力起作用。因此,在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中还必须联系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都不是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是一个内涵很丰富、很复杂的范畴。生产力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它的物质技术条件,具有适合劳动和生产需要的自然性质。社会属性是指它所反映的人们在生产中结合的社会条件,具有独立于技术之外的社会性质。生产力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则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当然,生产力经济学也要联系生产力的某些自然属性,涉及到它的某些物质技术方面。 生产力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首先是由我国学术界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生产力的研究,历来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建立“生产力经济学”。这是因为任何一门科学的建立与发展,无不来自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要是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生产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创立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顺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潮流。他们对生产力的大量的精辟研究,也是服从于这个需要,而在政治经济学中进行的。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要用极大的力量和最快的速度去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无产阶级不仅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社会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经济学这门学科正是顺应这种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早在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客观需要促使我国许多经济学者致力于生产力的研究。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鉴于国民经济遭受的挫折,又曾经出现过一次研究生产力问题的高潮。这些研究活动为生产力经济学的诞生起了开荒拓野的积极作用。1962年,于光远首次提出建立“生产力经济学”的建议(在这以前,孙尚清曾在1961年提出过建立“生产力组织学”的建议),主张把生产力运动规律作为这门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经济学界比较广泛的响应和支持,接着学术界对于生产力规律、生产力要素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批从事政治经济学、生产力配置学、部门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某些专业的研究、设计和教学的工作者,也开始对生产力经济学若干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资料整理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1980年11月,在贵阳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产力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全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这标志着生产力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在国外,虽然也有对生产力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学科(例如,欧美的“工业区位理论”,就是一门研究工业生产力的空间地域组织问题的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只是从一个侧面或一个局部对生产力进行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力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主要有:(1)对社会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分析,这是生产力经济学的分析起点。(2) 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之间进行结合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技术结合、空间结合、时间结合、社会结合等等),以及由诸要素的结合而构成的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功能和特性。(3) 社会生产力运动发展的动力、社会生产力运动规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生产力运动规律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4)运用生产力运动规律有效地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结构经济问题、生产力规模经济问题、生产力布局经济问题、生产力时序经济问题以及与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决策问题等等。 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科学的抽象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同时,由于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它在运用抽象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的基础上,确立一系列必要的概念和范畴之后,必须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因此数学分析方法也是它的一个主要研究方法,并且有必要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方法。 生产力经济学还是一门很年青的学科,它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有不同意见,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阅读书目:《生产力经济学文集》,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论生产力经济学》 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生产力经济概论》熊映梧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生产力经济学简明教程》蔡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生产力规律研究》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参〕 政治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生产力的形式、运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1) 对社会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分析。(2) 生产力诸要素之间进行结合的方式和手段以及由诸要素的结合而构成的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功能和特征。(3) 生产力运动发展的动力、生产力运动规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生产力运动规律发生作用的社会和自然条件。(4) 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结构经济、规模经济、布局经济、时序经济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略等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生产力 经济学首先是由我国学术界提出的。建国初期,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就致力于生产力的研究。1962年经济学于光远首次提出了建立“生产力经济学”的建议 (经济学家孙尚清曾在1961年提出过建立“生产力组织学”的建议)。以后,由于十年浩劫,这些建议被搁置一旁。至1980年11月全国第一次生产力经济学讨论会在贵阳市召开,全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也同时成立。这标志着生产力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了。 ☚ 政治经济学 计划经济学 ☛ 000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