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式太极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式太极拳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因其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又由陈氏族人代代承传,对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故名。陈式太极拳相传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所创,并流传下来有《拳经总歌》及《长短句》辞一首。其后陈氏族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陈发科等在理论和技术上对陈式太极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目前陈式太极拳主要的流传套路有: 陈式老架一路、二路,陈式新架 一路、二路,陈式小架一路、二路等拳术套路; 陈式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器械套路; 以及各种推手法、内功法等。陈式太极拳为最古老的太极拳种之一,后来的杨式太极拳等均演变于此。陈式太极拳以松柔为本,刚柔相济,讲究缠丝劲法,发力时富于弹抖性,推手时缠绕粘随,练习时快慢相间,注重丹田内转、身体中正,气宇轩昂。强调意、气、形的和谐统一。如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技理专著。作者沈家桢、顾留馨。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该书为一本较为系统的太极拳著作,其理论性较强。作者在第一章中总结归纳了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1)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2)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3)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4)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5)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穿运动;(6)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7)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8)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并在第五章中收录了部分陈式太极拳重要拳论。技术完整规范。书中的第二、三章为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动作图解,为著名拳师陈发科所授。动作图依照陈发科遗照绘制,部分由陈照奎补照。第四章为 “陈式太极拳推手”,介绍推手要领与方法。全书约16万字,300多幅动作图示。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专著。焦作市教育局主持编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书聘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陈小兴等名家参与编写。焦作市将其作为本市地方中小学开设的太极拳课程教材使用。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108式、炮捶各一套。陈式新架由陈长兴所创。近代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第一路特点: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徐缓,以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并要求以身领手,足随手运,动分静合,不断变化,体现出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劲为主,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等动作,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其锻炼原则及练法要求是: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时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掤、、挤、按等方法,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打手歌云:“掤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乘势借力,随人之动而制之。参见“陈王廷”条。 陈式太极拳(六封四闭) ☚ 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书名。沈家桢、顾留馨编著。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初版。本书由五章构成。第一章讲陈式太极拳的八个运动特点。第二、第三两章分别以图解形式介绍了陈式太极拳一、二两路,所传套路是陈发科晚年所定的拳式。第四章专讲推手,第五章拳论,主要介绍了陈鑫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二位作者多年从事太极拳技术与理论的研究,此书是关于陈式太极拳有影响的著作。 ☚ 太极拳法实践 太极拳运动 ☛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术之一。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式一套,炮捶一套。从陈王廷起,经过三百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一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是: 图8 陈式太极拳 ☚ 陈式三十八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一路 ☛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始于明末清初,创始人陈王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套路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流传的两路拳。陈式第一路拳(老架),演练时间6~8min,有83个动作:1.预备势,2.金刚捣碓,3.懒扎衣,4.六封四闭,5.单鞭,6.第二金刚捣碓,7.白鹤亮翅,8.斜行拗步,9.初收,10.前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术之一。为太极拳系中的创始拳派。陈式太极拳的创始者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陈王廷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曾为“武庠生”,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明朝灭亡以后,陈王廷隐居家乡务农,“闲时造拳”授与儿孙以自娱晚年(《陈氏家谱》载陈奏庭又名王廷,明末武庠生……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陈王廷所“造”之拳即今陈氏太极拳的雏形。其内容主要有“太极拳五路(又名十三势),“炮捶一路”和“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后人称之为“陈氏老架”。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等。“陈氏老架”拳势舒展低沉,刚柔相济,拳法螺旋缠绕并时有刚快发劲和纵跳震脚的动作。18世纪末,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将原陈氏拳套路精简为“一路”和“二路(又称炮捶)”,创出拳势舒展低沉,动作柔和平稳的“太极拳大架”。后来陈长兴的族侄陈清萍在“陈氏大架”的基础上又创出一套动作小巧紧凑,逐渐加圈的拳术,后人称之为“陈式小架”。因此拳由河南温县赵堡镇传出,所以又称“赵堡架”。近代流行的陈氏太极拳主要有“陈式一路”、“陈式二路”、“陈式太极剑”以及“陈氏太极拳推手”等。“陈氏一路”在练习时要求体现出柔.缓、稳的特点,以松柔的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还要求动作力求徐缓,以揣摩行气运劲。“陈氏二路”在练习时要求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讲究刚中寓柔,以发劲为主,并伴有窜蹦纵跳和震脚的动作。“陈氏太极剑”具有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柔中寓刚,时有发劲的剑法。“陈氏太极拳推手”在搭手后讲究缠绕粘随,在粘贴缠绕中运用掤、捋、挤、按等技法,随人之动,乘势借力而制胜对方。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复杂且运动量较大,适合身体较好的老年人习练。老年人学习陈氏太极拳时要特别注意每个拳势运行路线的来龙去脉。练习时拳架不宜太低,发劲用力要适当。 ☚ 老年人如何学好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