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摩尼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摩尼教派教職(附) > 摩尼教 摩尼教 móníjiào 亦譯作“末尼教”。波斯人摩尼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宗教。吸收袄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諾斯替教的思想材料,宣揚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以光明與黑暗爲善與惡的本原。謂光明王國的最高統治者是大明神,摩尼是大明尊派到世間的光明使者,奉大明尊、明使(神的威力)、日月(神的光明)以及神教(神的智慧)爲四大尊嚴。故亦稱明教、明尊教。教團分慕闍、拂多誕、法堂主、師僧(正信教徒)和聽者(一般信徒)五個教階。晉代以后漸傳入我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拂多誕持《二宗經》來朝,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吐火羅國獻一解天文的摩尼法師(慕闍),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在長安建摩尼寺,後又於荆、揚、洪、越諸州及河南府、太原府等地置寺。至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詔令禁佛,天下末尼寺并令罷廢,遂進一步吸收中國道教、佛教教義,轉入民間,在江浙閩東南沿海一帶傳佈。五代以後,多稱明教,元明時依然存在於南方沿海地區。清代不復作爲獨立宗教見於文獻。其漢文經典曾於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勅入《道藏》。敦煌石窟中曾發見此教殘經,已刊入《敦煌石室遺書》。《太平廣記》卷一百○七引《報應記》:“吳可久,越人。唐元和十五年,居長安奉摩尼教。妻王氏亦從之。”《會昌一品集·賜回鶻可汗書意》:“摩尼教,天寳以前,中國禁斷,自累朝緣回鶻敬信,始許興行。”參見本類“明教”。參閲陳垣《摩尼教入中國考》、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 摩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三世纪四十年代初由摩尼(Mani,约216—约276)创立。该教派主张善恶二元论,世上存在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它号召人人终生自我修行,帮助光明战胜黑暗。为此,要求教徒弃富就贫,赈济贫困,独身禁欲,粗衣素食。该教派还宣扬善人死后可获幸福,而恶人则将入地狱;攻击袄教高级祭司的腐化生活,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摩尼教产生后,迅速地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特别是地中海的东岸和南岸地区。 摩尼教因崇拜“明神”,又意译为“明教”、“明尊教”。曹魏正始元年(240)左右,由波斯人摩尼创立。唐朝前期传入中国。其教义主要提倡“二宗”、“三际”。认为宇宙存在明、暗二神,明神为善,暗神为恶,互相交斗。认为世界存在三个时期,即初际、中际、后际。它要求教徒修行为善,弃恶从明。回纥登里可汗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后,将摩尼教主教请到回纥汗国传教,并以摩尼教为国教。9世纪末,高昌回鹘可汗改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摩尼教逐渐衰落和消失。宋元时期,福建、浙江、江西也盛行摩尼教。此后的秘密结社白莲教、白云教,都是受摩尼教的影响而产生。 摩尼教 摩尼教3世纪在古波斯兴起的宗教。因其创始人摩尼而得名。中国旧译明教、明尊教、米尼教等。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思替教等思想而形成其独特信仰。崇拜四大尊严; 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等为主要经典; 以二宗三际论为根本教义,实行教阶制。约6至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后经甘肃向汉族地区传播。回鹘曾于唐宝应元年(762)定之为国教。唐代宗于大历三年(768)应回鹘之请下令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明寺,又在长江流域荆、洪、扬、越各州及河南府、太原府等地立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也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宋时对摩尼教防范甚严。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经元明而逐渐与其他教派相融合。到清代,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不见于文献记载。 ☚ 沙州祆庙 明教 ☛ 摩尼教 摩尼教3世纪在古波斯兴起的宗教。因其创始人摩尼而得名。中国旧译明教、明尊教、米尼教等。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思替教等思想而形成其独特信仰。崇拜四大尊严; 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等为主要经典; 以二宗三际论为根本教义,实行教阶制。约6至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后经甘肃向汉族地区传播。回鹘曾于唐宝应元年(762)定之为国教。唐代宗于大历三年(768)应回鹘之请下令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明寺,又在长江流域荆、洪、扬、越各州及河南府、太原府等地立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也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宋时对摩尼教防范甚严。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经元明而逐渐与其他教派相融合。到清代,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不见于文献记载。 ☚ 沙州祆庙 明教 ☛ 摩尼教 219 摩尼教创于古代伊朗的宗教之一。旧译“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3世纪时由摩尼(Mani,215或216—约276)所创。在萨珊王朝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形成一个独特的信仰体系。摩尼自称上帝选派的最后一位先知,主张善恶二元论,称宇宙间有善神(又名光明之神)和恶神(又名黑暗之神),世界原由善神所创,但已被恶神腐蚀。该教崇奉四大尊严,以《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教义完备,组织森严。3—15世纪在亚、非、欧广大地区流行。大约在6—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地区。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有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长安,是为汉族地区传教之始。代宗于大历三年(768)应回鹘之请,下令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明寺,在长江流域荆、洪、扬、越各州以及河南府、太原府等地也建立寺庙。武宗灭佛,殃及摩尼教,乃转而成为秘密宗教。五代梁末陈州母乙即利用发动起义,北宋方腊起义,亦有摩尼教参加,宋朝称其为“吃菜事魔”或“魔教”。后期与其他教派互相融合,到清代,已不成其为独立教派。 ☚ 一赐乐业教 明教 ☛ 摩尼教 摩尼教宗教流派。亦称“明教”、“末尼教”、“牟尼教”、“明尊教”。3世纪时古代伊朗人摩尼创立。以《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等为主要经典。约六世纪传入中国新疆一带,唐时甚盛。五代以后因被农民秘密起义所利用,受到压制,后渐渐依附于道教及其他宗教,而不独立存在。 ☚ 天主教 萨满教 ☛ 摩尼教旧译“明教”、“末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3世纪由摩尼创立。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的思想资料而成。主张善(光明)恶(黑暗)二元论,认为只有独身禁欲、济贫赈匮,死后才能进入天堂。相信光明战胜黑暗,善神战胜恶神。摩尼被害后,一部分门徒逃往叙利亚、埃及、中亚等地,继续传布摩尼教,不久又传入欧洲。7世纪末传入中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令在长安建摩尼教大云光寺,又在长江流域各州及洛阳、太原立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摩尼教同受打击,遂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 摩尼教见“宗教”中的“摩尼教”。 摩尼教 摩尼教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三世纪古波斯 (今伊朗),因创始人摩尼而得名。摩尼 (约216—277) 从小受到犹太系基督徒派别的影响,24岁时创立摩尼教,得到波斯新建的萨珊王朝国王的庇护,该教得以广泛传播。在公元274年以后,摩尼教被宣布为异端,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摩尼教的经典是摩尼用东方阿拉美文的叙利亚文所著的《彻尽方法根源智经》、《律藏经》、《秘密法藏经》等。摩尼教的教义被称为“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和恶; 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二宗系指世界的二个本源,三际是讲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摩尼在世时对教徒规定了一系列清规戒律。摩尼教的戒律概括为“三封”和“十戒”。三封是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在饮食和言语方面的戒制,即不吃酒肉,不说谎言; 手封是对行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坏事; 胸封是对思想及欲望的戒制,胸封也称为阴部封,即要戒制淫欲。在三封中特别重视的是不杀生和禁淫欲。十诫是: ☚ 摩门教 摩诃菩提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译为牟尼教、忙你教、末尼教,因崇拜“明神”,又意译为“明教”、“明尊教”。为波斯人摩尼创立于公元240年左右,唐朝前期传入中国。其教义主要提倡“二宗”、“三际”,认为宇宙存在明、暗二神,明神为善,暗神为恶,互相交斗。认为世界存在三个时期,即初际、中际、后际。“初际”为善恶并立时期,“中际”为恶胜于善,需要改造时期,“后际”为善胜于恶,善恶各归其位的时期。要求教徒修行为善,弃暗从明。其经典主要有《二宗经》、《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等。摩尼始创时,只有7部经典,后又将7部经典摘要为1部《二宗经》,原文为《沙卜拉干》(Sabuhragan)。其后弟子们著文解经,摩尼教经不断增加。教规制定:教徒们日食一餐,不吃荤菜,只吃素菜,饮牛羊乳,以清心静欲为本。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回纥登里可汗派兵助唐平乱,得见摩尼教主教——大慕阇,将他与四名弟子请至回鹘汗国传教,并以摩尼教为国教。回鹘汗国统一西域后,摩尼教庭在高昌、焉耆、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疏勒设有五个教区,以焉耆教区为中心。回鹘汗国灭亡,高昌回鹘汗国前期,高昌成为摩尼教的中心。9世纪末,高昌回鹘可汗改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摩尼教受到排斥和禁止,逐渐衰落和消失。近代吐鲁番发现有上万件摩尼教文献和许多摩尼教寺院遗址。宋元时期,内地的福建、浙江、江西也盛行摩尼教,俗称“吃菜事魔”。北宋末年浙江的方腊起义,参加者即是“吃菜事魔”的摩尼教农民。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提出“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的口号,明神、弥勒佛都是摩尼教经典中的主神。此后的秘密结社——白莲教、白云教,都是摩尼教影响下产生的。 ☚ 摩尼 摩尼教的渊源 ☛ 摩尼教 摩尼教波斯人摩尼(约216—276)在3世纪创立的宗教。吸收祆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诺斯替教派的思想而形成的教义。宣传善恶二元论: 以光明与黑暗为善与恶的本原,光明王国与黑暗王国对立,善人死后可获幸福,而恶人而须堕地狱。要求教徒弃富就贫,赈济贫困,独身禁欲、粗衣素食。该教攻击袄教高级祭司的腐化生活,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深得民心。初受沙普尔一世的保护,后遭萨桑王朝统治者和袄教祭司的镇压。摩尼死后,其教义迅速传至北非、南欧与亚洲的一些国家,部分教义曾被西方基督教的某些异端教派吸取并改造使用。 ☚ 奥斯曼帝国 印加帝国 ☛ 摩尼教 摩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三世纪由摩尼创立。吸收祆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诺斯替教派的一些思想而形成。崇拜四大尊严。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教团中分教师、教监、牧僧、选民(正信教徒)和听众(一般教徒)等五个教阶。以三封十诫为主要戒律。以善恶二元论为基本教义。认为光明和黑暗是善和恶的本原,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对立,善人死后可获幸福,恶人死后则入地狱。相传摩尼青年时宣布自己的教义,曾被波斯国王放逐,旅行于东方各地,到过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约270年冒险回国,受到迫害,276年左右被处死。摩尼死后,其教义迅速传至北非、南欧与亚洲的一些国家,部分教义曾被西方基督教的有些异端教派如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派吸取并改制使用。7世纪末传入我国,吸取道教成分,发展成为“明教”,亦称“末尼教”、“明尊教”。9世纪初,在洛阳、太阳敕建摩尼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也被严禁,但仍秘密流传,并曾被一些农民起义用作组织形式,其中最著者为公元920年五代梁末的母乙起义和1120年北宋末的方腊起义。宋代王朝为诬蔑农民起义,诬“摩”为“魔”,诬摩尼为魔王,诬明教为“魔教”,或连同其吃斋的特点,诬称为“食菜事魔”。摩尼教在唐代依附于佛教,宋代依附于道教,经元明逐渐与其他教派相融合。到清代,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不复见于文献。其残经曾在敦煌发现,刊于《敦煌石室遗书》中。 ☚ 儒教 穆罕默德 ☛ 摩尼教Manicheism 摩尼教古代波斯宗教。又称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明尊教。公元3世纪时波斯人摩尼(216—227)创立。是在袄教二元论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教义而形成的。崇拜四大尊严。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以二宗(善和恶)和三际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宗旨。认为明、暗二字是世界本原,是相邻二个王国。光明王国占据北、东、西三方,充满光明、善美、平和、秩序和洁净,不存在任何痛苦和忧愁:黑暗王国占据南方,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居住着凶恶的“五类魔”,是集残暴、愚痴、紊乱等一切邪恶之大成。主张人要弃恶从善。善人死后可得幸福,恶人死后要入地狱。教徒不祭祖先,不拜神佛,不娶不嫁,男女平等。提倡素食,不饮酒,不吃兽肉,得病不服药,诚心祈祷。摩尼在世时,初曾受波斯萨珊王朝萨普尔一世放逐。公元277年又为巴拉姆一世斥为异端,被处死。教徒多逃亡中亚和印度。尔后、教法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流行。6至7世纪时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唐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因波斯国摩尼教高僧拂多诞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始弘扬于汉地。但流行未及40年,便由于佛教反对而被禁止。嗣以回纥登里可汗皈依其教,回纥部众多信仰之,唐政府为满足回纥请,复于大历三年(768)允其于长安建大云光明寺。越三年,又在荆、扬、洪(南昌)、越(绍兴)等州立寺。武宗会昌五年(845),因道士赵归真请罢黜佛教,该教同景教、袄教也同时被禁。此后遂转为秘密宗教流传于民间。在宋代,由于该教经常为农民起义所利用,作为宣传工具,屡受禁止,并被诬为“吃菜事魔”或“魔教”。在西北地区、则随着回纥的西迁,而广泛传播于河西走廊和高昌等地。据吐鲁番考古发掘材料,其随回纥西迁后的教会与从前已大为不同,它们也象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一样拥有地产、经营封建庄园。经元、明两朝,渐与其他教派融和。至清代,作为独立教派已不复见于文献。 摩尼教公元三世纪时由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其教义主要为二宗三际说。二宗是指光明与黑暗,亦即善与恶二者。三际是把世界分成初际、中际与后际,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此教认为:初际是光明与黑暗互不侵犯的对峙阶段;中际是黑暗侵犯光明、光明起而抵制的阶段;后际是光明与黑暗各复其旧的阶段。并认为从当时直到人类世界覆灭之时,均为中际。号召人们弃暗从明。唐初传入中国后,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明令禁止,中唐以后又凭藉回鹘势力在中国流行。会昌年间再次遭禁止。(参考图32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