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沮桀溺耦而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沮桀溺耦而耕

 

《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
 
 〔注释〕
 ①本篇选自《论语·微子》。长沮(ju聚)、桀溺,并非真实姓名,乃以外形特征称二隐士。长、桀(同“杰”),高大魁梧之意。沮、溺,指人浸在泥沼水洼之中。耦而耕,两人并耕。②津,渡口。③执舆,犹执辔,赶车者手拉缰绳驾御车马。④这里“知津”是暗讥孔子周游列国,熟知道路,不用问别人。⑤滔滔者,以洪水泛滥比喻时局混乱。谁以,犹“与谁”。易,改易,改变。⑥而,通“尔”,你。辟,同“避”。人,指暴君污吏一类的小人。孔子曾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要择人而事。故称孔子为“辟人之士”。⑦辟世之士,逃避乱世的隐者。长沮、桀溺自指。⑧耰(you优),一种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这里指用耰掩埋种子。辍(chuo龊),停止。⑨怃然,怅惘若失的样子。⑩“鸟兽”句,指孔子不愿隐居山林与鸟兽同群。或说以鸟、兽不同其类,比喻人各有志,即“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11)“吾非斯人”句,我不与世人共命运,又和谁相亲呢?斯人,世人。与,亲与,相亲。(12)“天下”二句,倘若天下政治走上轨道了,我孔丘也就不会再作变革的努力了。与,参与。
 
 〔分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六年,孔子离开楚国的叶地回蔡国,途遇长沮和桀溺。这件事也发生在孔子六十三岁时。
 长沮、桀溺的真实姓名今亦不详,可能是生活在水边,又身材高大强健,所以才有了这两个名字。“沮,湿也”、“溺,没也”,都与水相关;长有高大之意,桀与健同义,有勇健之意。这两个名字表示了他们的外貌和生活环境,与接舆的取名方法相同,应该不是真实姓名。
 那天孔子要过河,找不到渡口,让子路去问两位并肩耕作的高大汉子。不料两人十分冷漠。长沮不但不回答,反而反问车上是谁(很可能是明知故问),然后是一阵冷嘲热讽:既然是孔丘,就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何必问人呢?! 子路碰了一个软钉子,只得请问桀溺。桀溺的回答更绝,他竟提出要子路改换门庭,离开孔子和他们一起隐居! 还指着河水对子路说:现在社会混乱,就像这滔滔滚滚的河水,没人改变得了。与其跟着孔子去改造这无法改造的世界,还不如和我们一起隐居自乐,不去烦心的好。说完也不管子路的反应,又埋头农活了。
 没有问到渡口,却碰了两个不大不小的钉子,子路懊丧地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听后,脸上一副怅惘和失意的神态,自言自语地作了一番辩白。他清楚自己和隐士的距离,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怎能和鸟兽同群呢?他表明了自己改变世界的坚定决心:与人同群,毫无选择余地! 既然与人同群,就要痛痒相关,不能坐观世乱;正是因为世乱,才需要救治。如果世界已很太平,很有秩序,人人都已安居乐业,那还需要我孔丘奔波什么呢?难道想把世界搞乱吗?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沉痛和激愤。这篇短文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时期两种不同思想的尖锐对立:强烈的忧国忧民和避世的隐居自乐,中流砥柱的气概和明哲保身的自私。
 在表现手法上,这篇短文比较详细地记叙了子路和长沮桀溺的对话,同时还对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有所描绘,如“夫子抚然”的神情和桀溺“耰而不辍”的动作,能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孔子的怅然和桀溺的冷漠。而从子路与隐者的对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心理。在子路问津却受了一番教训的对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的谦恭有礼和两位隐者的孤芳自赏的倨傲。长沮“是知津矣”的回答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奚落别人时得意而冷漠的神情,更是十分传神。“问津”在文中具有双关含义。孔子让子路问的是过河渡口,长沮却扯上了人生之路,嘲笑孔子周游列国却不知渡口在哪里,还传什么道呢?要传道就一定要知道渡口在哪里,就不应该问人! “是知津矣”这个一语双关的不答之答,令人回味无穷。

 〔评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 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李贽《四书评》:“真圣人之言。”
 方存之《论文章本源》:“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古代文学作品《长沮桀溺耦而耕》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

散文篇名。选自《论语·微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去叶(今河南叶县,时为楚邑),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可知此事是在孔子从楚国返回蔡国的路上发生的。宋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说:“‘长’与‘桀’古无此姓氏,而名又皆从水。夫子使子路问津而不告,则一时何自而识其姓名。计亦以其物色(形状)名之。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长而沮洳,其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故因以其物色名之。”宋朱熹《论语集注》说:“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己,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衡·知实篇》谓孔子使子路问律,欲观隐者之操。此或古论家说,然求意太深,反失事实。”近人方存之《论文章本源》说:“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北京大学哲学系七○级工农兵学员《论语批注》说:“孔老二在劳动人民那里,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长沮、桀溺趁子路问路的机会嘲弄他,指出奴隶制的崩溃和新兴势力的发展如滔滔大水,不可阻挡,孔丘妄图改变这一历史趋势,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取灭亡。长沮、桀溺的嘲笑,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孔丘倒行逆施的强烈不满。”今人贾平年却认为“表现了孔子心忧天下的宽大胸怀,一直为着‘天下有道’而不辞劳苦的作终身的追求,同时为长沮、桀溺之弃世不顾而不胜悲哀、惋惜。……在大动乱的年代,假若人人只为自己,躲避在山林里自得其乐,那么世人就只好任人蹂躏,遭殃到底,那还算什么志士仁人呢?孔子在这里,虽未同长沮、桀溺直接进行论争,然而他们的观点无可弥缝,各走各的道,没有相通之处,反映了春秋时期知识层中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古文鉴赏大辞典》)此文通过孔子师徒与隐者长沮、桀溺的问答,展示了春秋末年动乱时代“入世”和“出世”两种思想的交锋。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便是想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造社会,为此,就要选择能让自己实现抱负的君主。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这是高尚的、顺理成章的;有另一些对社会完全绝望了的隐士看来,则是可鄙的、不现实的。此篇便写出了当时这两种世界观的对立。此篇重在记言,间有记事和对人物神情的描写。人物对话个性鲜明,音容毕肖,如长沮、桀溺的孤高淡漠,孔子的宽厚和蔼、深沉执着,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所以,有些评论家认为这种对话形式,当是后世戏剧的鼻祖。


“长沮桀溺耦而耕”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 可可诗词网

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桀溺:人名,当时的两个隐士。耦:古代耕田的一种方法,当为两人各扶一梨并肩而耕。 ②过之:路过这里。③津:渡口。 ④执舆者:赶车的人。本来子路赶车,子路去问路,暂由孔子赶车,故此指孔子。 ⑤滔滔:本意形容水势盛大、弥漫而四处流溢的样子,这里比喻社会纷乱。 ⑥易:改变。 ⑦辟:同“避”;人:指当道坏人。“辟人之士”指孔子。 ⑧耰(you音忧):播种后以土覆盖种子,以防晾晒鸟啄。辍:停止。 ⑨行:回来。 ⑩怃(wu音舞)然:怅惘失意的样子。 (11)斯人:指长沮、桀溺。
 
 【今译】 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从这里路过,叫子路去问哪里有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那位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是的。”长沮说:“他早就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是。”桀溺说:“天下到处象洪水一样纷乱,又有谁能改革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这种躲避坏人的人,怕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更好吧?”说完仍然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把长沮、桀溺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但我们不是长沮、桀溺的学生,又怎能不和人群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改革了。”
 
 【集评】 清·方存之《论文章本原》:“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叹,深情至论,而又不涉理趣腐语。……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津也。”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桀溺饶舌,何如长沮语简味长,为可思也。烟水中人品,亦自有高下。”“言语委折,似觉近情,此心独苦。”
 
 【总案】 本文选自《论语·微子》,是一段较富文学性的文字。文中写孔子和学生子路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两位隐士长沮和桀溺。孔子使子路向对方问路。隐士冷言相待,于是在隐者和子路之间便展开了一段情味隽永的对话。
 子路首先向长沮打听渡口,这个“渡口”本身就很有象征意味。所以长沮在得知问路者是孔子弟子时,便在“渡口”上借题发挥,大作引申文章。结论是,孔子积极参予政治改革,到处奔波以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孔子理应是最清楚“渡口”在什么地方的人。这就从侧面形象地对孔子企图救世的举动表示了反对。此后,当子路以同样的问题“问于桀溺”的时候,桀溺又从现实实际出发,直截了当地规劝子路“从辟人之士”是毫无前途的,只有“从辟世之士”、一同做隐者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恰恰是孔子所不愿做的,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道出了自己的心病。所以结尾处孔子怃然言之的一段话正明白地流露出了这种两难的心境。
 全文以对话方式构成,双方的对话语言不仅简洁富有韵味,而且通过对话,人物口吻毕肖,神情形态也毕现于笔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