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亭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亭怨

长亭怨

即《长亭怨慢》。王沂孙有词名《长亭怨》,见《花外集》。

☚ 长思仙   长桥月 ☛

长亭怨

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 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清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桂王于昆明,明亡。但屈大均仍奉永历 (桂王年号) 正朔。他取永历铜钱一枚,用黄线穿起,置黄锦囊中,佩于肘腋间。其后,他北游关中和山西。康熙五年 (1666) ,在太原与李天生、朱彝尊、王士祯、毛奇龄等会晤。复出雁门关,会见正在集资垦荒的顾炎武等遗民。词中所叙当是此行中事。

起句突兀笼罩,高浑雄肆,动人耳目。雁门山在山西代县西北。山势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雁门关。用一“记”字说明是后来追忆。秉烛夜饮,在地当南北要冲巍峨矗立的雄关之上。首句提挈上阕,接着再作渲染: 大雪堆积,覆盖住城门; 冻云弥漫,路为之迷。在这般严峻冷寂的氛围气息中,才出现了人物:“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 “香煤”,原为古代妇女画眉用品,这里指煤炭。“香煤” “添”而“尽”,正应下面的“夜深”; 此时“紫貂相拥”,絮语不休,可见是“话逢知己”。作者携妻子出雁门至云州(治所在定襄,今山西大同市)时,有诗云:“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 《云州秋望》)志趣相投,患难与共,才有此不顾严寒的“夜深语”。看似平淡的叙述,而字挟风雷。

“苦寒如许! ”是当时自然气候实况,但从难以唱和朋友凄凉的诗篇看,这“如许” (这么多) 的 “苦寒”,也隐喻有政治气候。正是因为“苦寒”而“凄凉”; 因“凄凉”而“难和尔” (和你唱和); 渊源有自,作者的心声隐隐可见。清代画家方薰说: “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山静居画论》)这四个字正在“妙有虚实”,“在虚实之间”,不可呆作实句看。接仍写凄凉心境。家与国本不可分,家亡国破,乡愁即国仇。此时虽还有人坚持抗清斗争,但川鄂边境李来亨等部于康熙三年(1664)被残酷地镇压后,有组织的武装反清已经停止。故屈大均此时的“乡愁”之深可见。“垆”,通称酒店安放酒瓮、酒坛的土台子,借指酒店。此处“垆头”指置酒的土台,“饮不醉(《全清词钞》作“醉不到”)、垆头驼乳”,再显示“乡愁”之重。

上阕写夜宿雁门,与李烛前话旧。室内室外景物凄寒凌厉,悲愁怨苦,但字里行间,时有雄肆奔放之气。

下阕转入对国事的抒发。“武灵” “长城旧主”,均指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君,曾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攻破胡林、楼烦,国势大盛。其墓当在沙丘,今在河北省平乡县东北。“无处问”,本是事实,因为人葬沙丘已二千年; 但偏要“问”且与“但见”对举,则表示出象赵武灵王那样的有所作为的人,今天已经不可得,而长城内外也被清军占领了。借古吊今,感叹曷深! 字面上却不露痕迹。“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绝非纪实。张元干《贺新郎》: “聚万落千村狐兔”,以“狐兔”喻金兵。这里是喻清兵。“沙飞似箭”,其势猛烈,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心情。因此,“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 口北关南,指张家口以北,雁门关以南。“并州”,古九州之一,历代辖区不同。东汉时治所在晋阳(隋改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区扩大,包有今陕西北部与河套地区。顾炎武于清兵南下时,曾经参加苏州、昆山抗清斗争。失败后,亡命西北,定居陕西华阴,他认为此地“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亦有建瓴之势”。这两句词是说: 不能使“口北关南”作为清王朝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内地(并州)的门户。即表示仍有一番作为的愿望。与顾炎武当时置田五十亩,食用之外,以备恢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故最后云: “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空吊沙场有何用,不如收拾好弓箭,回去再另图良谋吧。“秦弓”,秦地所产的弓。《楚辞·国殇》: “带长剑兮挟秦弓。”洪兴祖补注: “《汉书·地理志》云:秦地迫近戎狄,以射猎为先。又秦有南山檀柘,可为弓干。”屈大均一生到处奔走呼号,志在恢复,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闻知海内外最后一个抗清据点——台湾郑克塽兵败降清,还写下《感事》诗纪其事。而当恢复完全绝望之时,他仍不妥协,无限感慨地说: “久无王正月,徒有汉遗臣。草野哀痛史,渔樵愧隐沦。”(《戊辰元日作》)这首词感时伤事,痛切悲怀,但总的说,大气磅礴,如怒涛奔马,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的爱国衷情。置之稼轩“大声镗𨱏”词中, 并无愧色。


古诗词《长亭怨》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长亭怨

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1666年秋,屈大均离陕西到山西代州(今代县),寄居于清雁平兵备道副将陈上年家中,由李因笃的撮合,娶明故榆林都督王壮猷之女为妻。本篇即作于此时。李因笃字天生,山西富平人,明诸生,颇有文才,早年曾从事抗清活动,故屈大均与他意气相投。词中写自己与李因笃饮酒唱和,共论国事乡愁的情景,可见两人相知甚契。

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身居异乡,复国无望的事实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当时他另有《客雁门》一诗云:“三年作客傍滹沱,听尽哀笳出塞歌。白发不惊明镜满,秋霜只怨雁门多。”可见悲怆之情。此词的基调也是悲凉的,然于悲凉之中又复有慷慨悲歌的意绪,表达了他不灭的希望与顽强的斗志。上片描写与李因笃于寒夜拥炉饮乳的情状。古人有秉烛夜游的话,作者于地处边陲的雁门关与朋友对烛作竟夜之谈,则别有一番豪情了。“烧烛”的“烧”字不仅契合此地夜寒的环境,同时具有一种粗犷的风调。“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极言当地隆冬的严寒,风雪交加,阴云蔽日,令人生悲。正因如此,李天生的词写得凄凉惨戚,故屈大均说:“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结尾处,词人道出其所以凄凉的原因:“一片望乡愁”。那排遣不开的乡愁时时啮人心胸,他们本想借酒浇愁,然眼前的驼奶酒却无法使人沉醉。这就是令他们悲愁的真正原因吗?作者没有明说,却宕开笔去,写对往事的追忆。

下片的内容似与上片无关,然正说明了词人与朋友谈论的内容以及令他们悲愁重重的真正原因。战国时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在位二十七年,使外敌不敢南下牧马,后因诸子内乱,被困饿而死,墓在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词中所谓“长城旧主”就是指的赵武灵王。然如今象赵武灵王那样英勇善战、能聚合民众抵御外敌的君主无处可寻,空余遗墓荒冢,令人生哀。“沙飞似箭”句形容北地恶劣的气候,一方面承上文武灵遗墓而来,一方面暗喻时世乱离、英主不再的情境。“那能使”二句云时运已去,要塞失守,已不可能令口北关南(张家口北、雁门关南)重作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之门户,由此引发出对江山易主的悲恸。词意表面上是凭吊古迹,悲叹古代的英雄一去不返,其实是借古讽今,对明清易代的现实而发出的慨叹。结句更表现出此种寄托。词人以为:凭吊沙场,缅怀古人,只能徒增感慨,于事无补,不如收拾好弓箭,以俟他日东山再起。“秦弓”一词借用《楚辞·九歌·国殇》中“带长剑兮挟秦弓”句,实也袭取其中“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顽强战斗精神,表明了词人希望明君再世、收复故土的决心。屈大均很以自己与屈原同姓而自豪,有志继承屈子九死不悔的坚毅不屈的精神,于此词中也可见这种祈向。这正是令他与友人所以出言“凄凉”的关键因素。

此词由与朋友的灯前夜话写到吊古伤今,抒沧桑之变与家国之恨,结构散而不乱。其中由乡愁而到国恨,感情的脉络清晰可辨。词风极沉郁顿挫,既凄惋感伤,也不失志士百折不挠的精神。其遣词造句也表现了作者迈往不羁的性格。如首句“记烧烛、雁门高处”,“烧”、“高”二字不仅情趣豪迈,而且音节嘹亮,造成一种粗犷豪爽的气氛。又如“饮不醉,垆头驼乳”句,词人与朋友借酒浇愁、痛饮剧谈的情景宛然可见。下片的吊古伤今虽有感于英主一去不返,然也写得苍凉悲壮。物象是惊心动魄的,如“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句。总之,此词格调悲凉,气势纵横,表现了词人不灭的希望,富有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屈大均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词之所以能直追稼轩而超越明人的契机所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