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内伤发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内伤发热

病症名。指因内伤,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发热。一般起病缓,以低热为主。肝郁发热,热势随情绪而波动;瘀血发热,多在午后或夜晚;气虚发热,劳累后加剧;血虚发热,常有失血过多病史;阴虚发热,多在午后或夜间,或为骨蒸潮热。治疗当根据不同病因,选择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偶为高热。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老年人的内伤发热,以阴虚、气虚、瘀血者较多见。西医学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照本证进行辨证论治。临床辨证论治为:
阴虚发热老年人本已精血不足,肝肾阴虚,加之劳伤过度,或纵欲妄为,或它病伤损,阴衰则阳胜,水不制火,阳气偏盛则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证治准绳》方:银柴胡15克、地骨皮10克、胡黄连6克、知母10克、青蒿15克、秦艽10克、鳖甲10克、甘草6克)改汤剂。少寐加酸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夜交藤12克;阴虚较甚者,加玄参20克,生地15克,制首乌10克。
气虚发热老年人脾胃薄弱,最易劳倦伤脾,气虚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表现为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汗多者,可加牡蛎20克(先煎)、浮小麦30克、糯稻根10克;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胸闷脘痞,苔腻,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藿香12克。如兼有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舌爪甲色淡等血虚证者,可用归脾汤。如气虚进一步发展为阳虚,临床出现发热,同时形寒肢冷,面色㿠白,头晕嗜寐,腰膝酸痛,舌质胖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为阳虚发热,治宜补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
瘀血发热年老气虚,血行不畅,加之因情志不畅,或跌打外伤,或因久病,气血阻滞壅遏不通而引起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热甚者加白薇10克,丹皮9克。
内伤发热是一个症状,其预后与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迁延日久,病程缠绵的发热,不易在短时间内治愈。预防之法,老年人平时注意避免情志内伤,及时治疗外感疾病;已病者,应树立信心,积极治疗;避风寒,饮食宜清淡爽口,富于营养,安心静养。

☚ 痿证   瘿病 ☛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因七情、劳伤、饮食失节、起居不慎等所引起的发热。若外感发热日久不愈,正气虚衰者,也可转化为内伤发热。
病名考证
内伤发热名见《寿世保元》。本证在内科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早在《内经》就有“阴虚生内热”的记载。张景岳在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基础上,论述了外感与内伤发热之不同。《景岳全书·劳倦内伤》中说:“盖外感内伤俱有恶寒发热等证,外感寒热者,即伤寒也。内伤寒热者,即劳倦也,伤寒以外邪有余,多宜攻散,劳倦以内伤不足,多宜温补,然此二者病多相类,最易惑乱,故东垣特用内伤二字,以为外感之别。”
辨证施治
内伤发热虽以虚证为主,但亦有虚实挟杂或实证发热者,临床必须仔细审察。如或大便干结,或善饥多食,或神气精明,或声音强壮而脉见有力,此皆虚中有实也,俱可随证清解之;若或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泄,或饮食少进,或声微气短,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此其胃气已败,故临证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症状辨证选方用药。现将常见的几种内伤发热叙述如下:
(1)气虚发热: 是指因机体元气虚损而引起的发热。出《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内外伤辨惑论·伤暑胃气论》指出:“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积。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频。”气虚发热的症状为身热不高或潮热,面色苍白,自汗恶寒,纳少便溏,四肢困倦,懒于行动,声怯少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多因饮食劳倦,或外感暑热,内伤元气;或素体虚弱,元气不足,营卫失和,以致发热。治宜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若恶寒明显者,可加桂枝、附子以助阳温表; 若伴胸闷气短,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陈皮、茯苓等。
(2)血虚发热: 是指由阴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见于《内外伤辨惑论》。 《证治汇补·血虚发热》中说:“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杂病源流犀烛》称“血虚热”。在《明医杂著》中也有论述。症见两颧潮红,身热不退,头昏耳鸣,或心悸少寐,盗汗,渴欲饮水,舌淡苔薄,脉虚数。因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致血虚而发热;或劳倦内伤,或发热后,热伏血中;或阴血素亏,血虚火旺而致发热。治宜补气生血。方用当归补血汤。若失血过多,血虚内热明显者,可用八珍汤大补气血,也可用圣愈汤加减。
(3)阴虚发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肾阴虚所致的发热。《素问》、《丹溪心法》、《寿世保元》、《医碥》等均有论述。《医碥·发热》:“阴虚谓肾水虚也,……若阴亏水虚,则柴干火烈而焚灼为灾矣,此之火炎乃由水虚所致,……证见口干体瘦,食少倦怠,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内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久成劳瘵,治宜甘润之剂,滋水以制火。”
阴虚发热,症见身热颧赤,日晡更甚,头痛时作时止,食少身倦,心烦少寐,遗精盗汗,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病因烦劳过度,房室不节,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偏盛而发热不止。真阴亏损,则水不制火。治宜滋阴补肾,壮水制火。方用六味地黄丸。若虚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鳖甲、地骨皮、知母等; 若盗汗不止者,加浮小麦、牡蛎等。
(4)虚劳发热: 是指因积劳致虚所引起的发热。见《丹溪心法》。《金匮翼》称劳倦发热。其书说:“劳倦发热者,积劳成倦,阳气下陷,则虚热内生也。”症见身热心烦,劳累时加重,头痛恶寒,神疲懒言,腹胀,纳呆,舌红苔薄腻,脉洪大,按之虚软。病由长期劳累过度,致阳气下陷而发内热,或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健运失司,气血凝滞,热熏三焦而生内热。治宜调补脾胃。即“劳者温之”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由劳瘵所致的发热,见“劳瘵”条。
(5) 阳虚发热:是指因阳气虚衰而引起的发热。见《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证治汇补》、《张氏医通》、《医碥》等均有论述。《景岳全书·火证》:“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医碥·发热》:“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阳虚发热,症见身热汗出,口渴颧红,腰痠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浮动无力。病因肾虚水冷,火不归源,格阳于上,故见发热。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八味丸,导龙入海,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见脾胃之气偏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切忌乱投寒凉之剂。
(6)瘀血发热:是指因血瘀所引起的发热。见于《证治汇补》、《金匮翼》、《血证论》等均有论述。《医碥》称瘀血郁热。症见面色黯黑,时有潮热,形瘦乏力,肌肤甲错,纳少便秘,或胸胁疼痛,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舌见瘀斑,苔黄少津,脉弦细或涩。病因跌扑损伤,血瘀日久,化而为热。治宜化瘀散结。方用桃仁承气汤。若病情较轻,可常服鳖甲煎丸调治。
(7)湿痰发热: 是指湿痰聚积三焦或经络所致的发热。见于《丹溪心法》。《证治汇补》称痰症发热。《医碥》称痰饮发热。《金匮翼》称积痰发热。症见憎寒发热,日轻暮重,胸膈痞塞,恶心吐涎,肢倦纳差,形瘦体弱,虚烦寐差,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病由饮食劳伤或思虑过度,致脾胃受伤,湿痰留滞中州,气机阻滞,郁久化热。治宜清热化痰,健脾利湿。方用温胆汤。
(8)肝气郁热: 指肝气郁结所致的发热。见于《医碥》。症见发热,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或飱泄,手足冷,太息不乐,舌红苔薄腻,脉弦。病由情志抑郁,或愤怒未发,则肝气不疏,郁久生热。治宜疏肝解郁清火。方用逍遥散加减。若发热明显者可加山栀、丹皮等品。
(9)微热: 是指由各种病因所引起的轻微发热病证。见《伤寒论》。《素问》称“病后遗热”,《伤寒全生集·劳复》称“病后余热”。“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目前临床所称之低热,极大部分也属微热范围。症见身有微热,朝轻暮重,神疲乏力,纳呆,头晕咽痛,心悸失眠,消瘦,舌红苔薄腻,脉细数。病因多为正气未复,余热之邪未净而身发微热,治宜扶正为主,兼清余热,方用竹叶石膏汤益气清热,或补中益气汤补养气血。若见热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暮热朝凉,热退无汗,脉数,舌红少苔者,可用青蒿鳖甲汤。《景岳全书·寒热》论述五脏微热的治疗较详细: “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如心经之微热,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散之类。……肺经微热者,宜加减一阴煎、正传麦门冬汤、泻白散之类主之。……肝经微热者,宜化肝煎、保阴煎。……脾胃微热者,清化饮、黄芩芍药汤。……肾经微热者,一阴煎、滋阴八味丸。”

☚ 外感发热   潮热 ☛

内伤发热nèi shāng fā rè

fever due tointernal inju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