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 凡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栗、头痛、腰脊强。不可用双解散,止可导饮丸、木香槟榔丸五六十丸,量虚实加减,利五七行,所伤冷物宿酒推尽,头痛病自愈矣。次以五苓散,生姜、枣煎,用长流水煎取五六钱。不可服酒癥丸、进食丸,此药皆犯巴豆,有大毒故也。 凡膏粱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恶闷、痞膈、醋心,可服木香导饮丸治之。若田野刍荛之人,食疏衣薄,动作劳役,若酒食所伤,心腹满闷、醋心、时时吐酸水,可用进食丸,以其胜毒也。病甚者,每月泻三五次。 凡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可茶调散吐之;次服七宣丸、木香槟榔丸。 凡人咳嗽一声或作悲笑啼泣,抬舁重物,忽然腰痛气刺,不能转侧,或不能出气者,可用不卧散嚏之,汗出痛止。 内伤nèishāng〈名〉喻指心灵或事物内部受的伤害。 ◇ 我觉得,自己所暴露的恰是“四人帮”在人民心中遗留下的恶劣影响,“内伤”在朱宝琦、谢惠敏身上,凶手却是罪恶的“四人帮”。(光明日报.1978.10.3) ◇ 由于一方不忠给配偶带来的伤害更多的是潜在的心理上、感情上的内伤深痛,有的甚至一辈子也无法治愈。(人民网.2000.12.7) 内伤nèi shāng心中伤痛。《九怀·匡机》:“怫郁兮莫陈,永怀兮内伤。”王逸注:“长思切切,中心痛也。” 内伤nèishānɡ〈名〉喻指心灵或事物内部受的伤害。 内伤(反)外伤 内伤nèi shāng中医指身体内部失和引起的病症: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外感之症。(九八·1260) 内伤←→外伤nèi shāng ← → wài shāng内伤:由于跌、压、打、踢等原因引起的气、血、经络、脏腑的损伤。 外伤:身体由于外界物体的打击、碰撞等造成的损伤。 【例】 林彪和“四人帮”的余毒并没有肃清,外伤和内伤还在把人拉向死亡。(巴金:《一颗红心》) 内伤 婉指身体内部器官受到了损伤。 字数:16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苛疾 外伤 ☛ 各种病 各种病百病 百疾 百疴 四百四病 三病四痛 五劳七伤 五痨七伤 各种各样的疾病:千灾万病 各种病痛或有各种病痛:八病九痛 中医病名:劳(心~) 悸 瘿瘤 痰饮 痰喘 聤耳 中医指某些疾病:风(伤~;感~;中~;抽~) 体内的病:内病 内疾 中害 隐于体内不易发觉或治疗的疾病:暗疾 隐藏的疾病:遁疾 遁疚 饮食不适﹑过度劳累﹑忧伤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内伤 中医指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内伤:劳伤 因心中忧虑引起的疾病:心病 因相思而起的病痛和无法排遣的忧愁:病鬼愁魔 病魔愁祟 因劳思、忧愤等引起的疾病:心疾 不便告人的疾病:隐疾 先天性疾病:偕生之疾 眼部的病:烛睆 丘明之疾 胸腹之疾:弩影 因佝偻病形成的胸骨突出像鸡的胸脯的症状:鸡胸 扰人的疾病:烦疴 未愈的病:残病 余病 ☚ 疾病 各科的病 ☛ 内伤出《素问·疏五过论》 ❶病因之一类。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 如七情不节、 饮食饥饱、 劳倦、 房事过度等。 ❷病名。 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 气血的病患。 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 又名内损。 因跌打、 坠堕、 碰撞、用力举重、旋转闪挫等外力过重所致, 好发于胸及腹部。 一般有伤气、 伤血及伤脏腑之分。若伤处肿痛不明显, 痛无定处则为伤气; 若伤处疼痛显著, 皮色发红或青紫, 甚则血溢妄行, 出现发热、 寒战、 呕吐、便血、 尿血、 咯血等症者为伤血; 若胸胁或腹中疼痛剧烈, 伴有昏厥、 吐血、便血等症者为伤脏腑。 若伤头部, 损及脑髓, 则症见头晕目眩、额部有冷汗、 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甚至口眼斜。 治宜手法外治; 合并伤气者, 服复元通气散; 伤血及损伤内脏者, 以活血化瘀为主, 可服桃仁承气汤。 并详见伤气、伤血、 伤脏腑及脑骨伤等条。 内伤internal damage,internal injury中兽医学名词。饲养管理不当造成饥饱、劳役、逸伤等致病因素的总称。饥饱指饲养不当,过饥或过饱;劳役指管理不善,使役过度;逸伤指家畜缺乏运动,长期休闲。内伤可以直接成为致病因素,也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为外感创造条件。此外,公畜交配过度也可造成内伤。 内伤❶与外感相对而言。为病因分类,指七情不节及饮食、劳倦、房事过度等而致的内损脏腑之气的病证。 ❷由外伤而累及内脏者,也叫内伤。 内伤❶病因分类之一。指七情过度、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房事不节等导致脏气损伤的致病因素。 ❷病证分类之一。指因跌仆迸伤等而致体内脏器受损的一类病证。 内伤nèi shā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历代诸家本草(用药法象)(41)。病证名。出《素问·疏五过论》。 ❶病因之一。泛指内损脏器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 ❷损伤病证分类之一。义与内损同,指由撞击跌扑、强力负重或其他因素伤及脏腑气血的一类病证。 内伤nèishānɡ❶病因之一。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 ❷病名。见《外台秘要》。与内损同, 由撞击跌扑、强力负重或其他因素伤及脏腑气血的一类病症。 内伤 内伤内伤是指人体遭受外力作用所造成的气血、经络、脏腑损伤的总称。又称内损、跌仆内伤等。可分为二大类,一是伤后立即出现气血、经络、脏腑方面的病变;一是见于皮肉筋骨损伤后,因伤情较重,或调治失时,或素体亏羸,从而内累气血、经络、脏腑。骨伤科的内伤,必有外力损伤的病史,它与内科所讲的七情、饮食所致内伤是不同的。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尚未提出内伤的名称,但记载了内伤的基本内容。《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这就把内伤的病因、病机、病证和治疗原则作了扼要的概括。《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这是按五行相配的原则,认为伤者肝脉不合其人面色,为瘀血内积所致,血在胁下,肺气不得通畅,故其人喘逆。《内经》关于内伤的理论对后世医治损伤疾病有着深刻影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曾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医治有因搬石而致腰脊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不利的病案,以及破石坠马伤肺、血下泄而亡的病案,这些都是诊治内伤的记录。至晋代南北朝以后,医治内伤的实践更加丰富,而且关于内伤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刘涓子鬼遗方》首次提出“内伤”一词,书中录有“金疮内伤蛇衔散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关于“压迮坠堕内损候”,有“伤五内”的不同临床表现,对内伤称之为“内损”。《外台秘要》中载:“许仁则疗吐血及堕损方”指出损伤有二,“一者外损,一者内伤”。外损即“手足肢节肱头项伤折骨节”,内伤则有四种情况,即一为“伤五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一为 “内损瘀血”,“血在腹聚不出”,一为“损伤气不外散”,一为 “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疼痛”。元代,李东垣创立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氏的脾胃论虽然是属于内科学的范畴,但对伤科内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积极的影响。在东垣学说的启示下,明代对伤科内伤的研究较为深入,认为既要重视跌仆坠堕后脏腑受损,气血失和,又要注意慢性的积劳损伤;在治疗上,不能专从血论,妄加攻下,而应重视对虚损的调节,注意补养脾胃以化生气血,使之充养而促进损伤的恢复。薛铠、薛己父子撰《保婴撮要》亦将损伤分为“跌扑外伤”和“跌扑内伤”二大类。薛己将东垣内伤学说与伤科内伤证治紧密结合而加以发挥。《正体类要》陆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而施补泻哉。”薛己治伤重于补益脾肾,反对一意攻下,过用寒凉。他对内伤诊治的立论多为后世所推崇。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等,对内伤的病因病机作了更详尽的阐述,在辨证上强调气血损伤和脏腑虚实,主张按部位施治与分证主治相结合。内伤之证是以内伤气血为纲,在治疗上必须按局部与整体兼顾的精神来进行辨证施治。 ☚ 火器伤 内伤病因病机 ☛ 内伤nei shang❶internal injury ❷【医学】disorder of internal organs 内伤internal injury 内伤nèi shāng❶internal injury ❷visceral impairment; visceral inju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