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辨证
针灸临床辨证,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和经络诊断手段,在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等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的性质和病位等做出正确的判断,为针灸治疗提供依据。针灸临床辨证虽与药物治疗的辨证基本相同,但也有它独特之处。第一,辨证的侧重点不同。如感冒一病,一般往往着重于辨别表寒、表热,施以辛温或辛凉解表; 而针灸临床还要辨别疾病所属经脉脏腑之虚实表现,分别采用不同经穴及不同手法治疗。第二,针灸临床还可运用特殊的经络诊断法,配合四诊进行辨证。
辨证是论治的基础,辨证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措施是否得当,疗效是否满意。故恰当地掌握辨证手段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诊应用 望、闻、问、切四诊,在针灸临床辨证中相当重要。
望诊 即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望神色、望形体、望舌、望排泄物等几个方面。如病人神采奕奕,动作敏捷,表示正气充沛;而精神萎靡,动作迟钝,语言无力,则表示正气已衰。病人面赤多属热证;面色苍白多属虚寒;面色萎黄多属脾胃气虚; 面色青多属痛证、寒证。形体消瘦者多为阴虚;肥胖者多为痰湿;抽搐、痉挛者多为肝风。舌质红苔黄者多热;舌质紫多瘀血;舌质淡苔白者多寒。大便燥结,小便黄赤多为实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多为虚寒。痰带黄色属热;痰清白色属寒。
闻诊 即运用听觉、嗅觉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听声音、闻气味两个方面。如语音宏亮有力者多为实证;语音低微者多为虚证。呼吸气粗喘促者多为肺热里实;呼吸微弱少气者多为肺虚。呃逆连声有力者多为实热;呃声断续轻微者多为虚寒。口臭者为肺胃有热; 口酸臭者多为停食。大便恶臭者为肠中积热。小便或白带臭秽而浑浊稠粘者多为湿热。
问诊 即询问患者或其亲属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四诊中最为常见、内容甚多,应抓住重点深入询问。如问寒热,应注意是表寒还是里寒,是表热还是里热,是寒热往来还是午后潮热等。如有出汗情况,应注意是自汗还是盗汗,自汗多属阳虚气虚,盗汗多属阴虚;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为亡阳。问头身痛,应注意痛的具体部位:如头项痛属太阳经病,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偏头痛属少阳经病,头额痛多属阳明经病; 腰痛在两侧者属膀胱经病,在腰脊者是督脉病;手背痛者属手三阳经病,手掌痛者属手三阴经病,桡侧痛者为手阳明和手太阴经病,尺侧痛者为手太阳和手少阴经疾病。问耳聋,如是暴者多实,久聋者多虚,聋而哑者多发于幼年热病之后,另外还要注意有无残余听力等。问既往史,要问明以往曾患过什么病,经过何种治疗,有什么嗜好等。育龄妇女患者,须问经带或怀孕情况。还有问二便,问饮食等。
切诊 即利用触觉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以手在病人体表切、按、触等以了解病情。《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切脉在针灸临床辨证中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脉浮者病在表,浮而紧者为表寒,浮而数者为表热。脉沉者为病在里, 沉迟者为里寒, 数者为里热。 脉迟者为寒,迟而无力者为虚寒。脉数者为热,数而有力者为实热。滑脉多属邪盛或妇女怀孕。涩脉多属血少精伤。弦脉多见于肝胆火旺。紧脉多见于剧痛或受寒。洪脉多见于炽热。细脉多见于气血不足。其次是用手触按患者的体表,了解是否发热,患者对触觉的反应如何,腹部有无痞块以及腹痛的部位等。
以上是四诊辨证的概况,临床应注意四诊合参,并与经络诊断法结合应用,以求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决不能只根据其中某一种诊法而片面地做出结论,以免导致治疗的失误。
经络诊断应用 经络诊断之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参见“经络诊断”条):
经穴压诊 即按压腧穴进行诊断的方法。凡在经穴上出现压痛过敏、反应异常,或有结节、条索状物等,均可帮助诊断疾病属于那一经脉脏腑。常用的有俞募穴压诊法。如上述阳性反应出现于肺俞或中府穴,表示可能为肺脏的疾病;在肝俞或期门出现,表示可能为肝脏的疾病等。此外,压诊也可在原穴、郄穴、合穴、夹脊穴等处进行,其方法和意义,同俞募穴压诊法。
经穴电测定 即用经穴测定仪在体表测定穴位的导电量以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一般在耳穴、郄穴、背俞穴、原穴上进行。根据其导电量的高低,判断何经受病以及各经气血的盛衰。如左右同一腧穴导电量高低悬殊,相差超过一倍者,即提示该经可能有了病变;其偏高数值表示病情属实,其偏低数值则表示病情属虚。
知热感度测定 即以线香点燃或用其它热原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用此法测定人体腧穴对热刺激的感受度,比较左右差,分析各经气血盛衰。刺激时间长而数值高才出现痛觉者,一般可能属虚;反之可能属实;两侧均高或均低者,则提示左右经可能俱虚或俱实。
八纲辨证 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分析临床证侯,称为八纲辨证。
阴阳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临床可将所有疾病都概括为阴阳两个方面。如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伤寒热病之在太阳、少阳、阳明者多属阳;在太阴、少阴、厥阴者多属阴。凡面色红赤,身热喜凉,舌质红苔黄,语音高亢,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腹痛拒按,脉象洪数等属阳证;面色苍白,形寒畏冷,舌质淡苔白,语音低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腹胀痛喜按,脉象迟而无力者属阴证。
表里 是鉴别疾病在内在外及病邪深浅的两个辨证纲领。发热恶寒,头痛肢痛,鼻塞,脉浮者为表证; 壮热潮热,神昏口渴,胸腹疼痛,便秘溺赤,脉沉者为里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脉弦者为半表半里证。
寒热 是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凡面色苍白,身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清长,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脉迟等为寒证;面色赤,发热潮热,烦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渴喜冷饮,舌苔黄燥,脉数等为热证。还有寒热错杂,寒热真假,也须细辨。
虚实 是辨别疾病正邪盛衰的两大纲领。虚证指正气不足,可见少气,自汗盗汗,肢冷,体质瘦弱,精神萎靡,脉细等证,实证多指邪气盛,有痰多,腹胀胸满,吞酸嗳腐,腹痛拒按,便秘,脉洪有力等证。临床尤须辨别各脏腑经络的虚证和实证。
脏腑经络辨证 运用脏腑经络理论进行辨证,在针灸临床中占有相当重要位置。
肺脏病与肺经病的辨证 肺脏病有虚实两大证。肺虚证,主要表现为肺阴亏损和肺气不足: 前者多见干咳少痰,咳唾不爽,痰中带血,午后潮热,两颧泛红,盗汗,口干咽燥,音哑,脉细数,舌质红等;后者则多见咳嗽气短,痰液清稀,形寒自汗,倦怠懒言,面色㿠白,脉象虚弱, 舌淡苔白等。肺实证,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为外感风寒,肺卫之气失宣,多见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痠楚,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易于咳出,脉浮紧,舌苔薄白; 一为热邪蕴肺,肺失清肃,多见咳嗽痰粘,气息喘促,胸痛胸闷,身热口渴,或鼻渊,鼻衄,喉痹,舌干红而苔黄,脉数;一为痰浊阻肺,影响肺气的清肃,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胸胁满痛,倚息不得卧等。
肺经病,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可致臑臂内侧前缘痛;如热邪上冲咽喉,可见咽喉红肿疼痛。
大肠腑病与大肠经病的辨证 大肠腑病,寒证多因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喜暖畏寒,脉迟,舌淡苔白滑。大肠热证为邪热侵于大肠,肛门热痛,大便臭秽,或时下鲜血,或下痢赤白,或热毒蕴结成痈,腹痛拒按,可伴见腿屈而不能伸直,脉多滑数,舌质红而苔黄。大肠虚证,多久泻久痢,大便不禁,肛门滑脱,脉象细弱,舌淡苔薄。大肠实证,多积滞内停,邪壅大肠,见大便秘结,下利不爽,里急后重,腹痛拒按,苔厚,脉沉实有力。大肠经病,属寒的多系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属热的多系阳明之火,循经上冲,见齿龈肿痛,颈肿口臭,脉洪滑而数,舌红苔黄等证。
脾脏病与脾经病的辨证 脾脏病虚证,因运化失常,水谷精微无以输布全身,多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乏力消瘦等。如脾阳不振,更有腹满便溏,四肢欠温,足跗浮肿,脉象濡弱,舌淡苔白等证。实证,多由湿滞交阻,见大腹胀满,或疼痛;或湿热蕴蒸,见肤黄溺赤;或湿阻而脾气不运,见脘闷,腹满,大小便不利等。寒证,由脾阳不振,水湿不化,致阴寒偏胜,或由过食生冷而致,见腹痛隐隐,泄泻绵绵,或完谷不化,小便清,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热证,如湿热薰蒸,见脘痞,身重,口腻而粘,不思饮食,泛吐涎沫,小便短少而黄,脉濡数,苔黄腻。
脾经病,因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故脾经病可以出现舌本痛、舌本强证;又因脾经分布于下肢内前侧,故脾经气滞血瘀,可出现股膝内侧肿痛证。
胃腑病与胃经病的辨证 胃腑病虚证,偏于受纳失常,常见胸脘微痞,纳谷不馨,时嗳气,气馁乏力,唇舌淡红,脉弱等。实证,一为胃火炽甚,见消谷善饥,口渴欲饮;一为食滞留阻,见脘腹胀闷,甚则疼痛拒按,舌苔白滑,脉沉迟。热证,多见身热,口渴,喜冷恶热;如胃热上逆,可见食入即吐;如下移大肠,可见大便燥结,脉洪有力,苔黄厚而燥。
胃经病,如胃热随阳明经上窜,可见颈肿、喉痹,齿痛龈肿,甚则腐烂出血,脉洪苔黄; 如风寒湿邪侵犯下肢阳明经脉,可致下肢外前侧疼痛。
心脏病与心经病的辨证 心脏病之虚证,如属心阳不足,可见心悸不宁,恐惧,气短,气喘,脉微弱,舌淡白; 如属心阴虚损,亦有心悸一症,但有虚烦不安,少寐多梦,掌心发热,健忘盗汗,舌质淡红或舌尖干赤少苔,脉细数等。实证,表现心火上炎及痰火蒙蔽心窍,见口舌生疮,木舌重舌,咽痛口苦,口渴嗌干,小便赤少,甚至吐血,衄血,神昏谵语,脉数,舌赤或干裂,苔黄,脉洪滑数等。
心经病,风寒湿邪外袭,使经气痹阻,可见腋臑臂内后廉痛和𤸃重等症。
小肠腑病与小肠经病的辨证 小肠腑病之虚寒证,泌别失职,腹痛喜按,小便短少,肠鸣泄泻,脉迟,苔薄白等证;实热症,有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小便赤涩或带血,茎中痛,脉数,舌边尖赤。
小肠经病,常见颈、项、肩、臑、臂、肘外后缘疼痛痠重等。
肾脏病与肾经病的辨证 肾脏病之阳虚证,见阳萎早泄,溲多遗溺,腰脊痠楚,足膝无力,头昏耳鸣,面白畏寒,脉弱舌淡等证。肾不纳气证,见气短喘逆,呼吸不续,初则尤甚,自汗懒言,头晕畏寒,两足逆冷,脉弱或浮而无力等。阳虚水泛证,见周身湿肿,肤冷,下肢尤甚,按之如泥,陷而不起,大便溏泄,脉沉迟无力,舌苔润滑等证。阴虚证,常见形体瘦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多梦遗精,口干咽燥,或时有潮热,腰脚痠软,或咳嗽,痰中带血,脉细数,舌红少苔等。
肾经病,风寒湿外邪侵于肾经,则见下肢本经分布处痠重冷痛或痿弱,足不任地等证。
膀胱腑病与膀胱经病的辨证 膀胱腑病之虚寒证,见小便频数,或遗尿、脉弱,苔滑等。实热证,见小便短涩不利,黄赤浑浊,或尿闭不通,淋沥不畅,兼挟脓血砂石,茎中热痛,少腹急胀,脉数实,舌赤苔黄等。
膀胱经病,外邪侵于本经,可见项、背、腰、尻、腘、臑等本经分布处痠重疼痛。
心包脏病与心胞经病的辨证 心包病变与心病略同。因心包为心之宫城,能护卫心脏,故凡病邪内传入心,诸如温邪逆传,痰火内闭等,多是心包代其受邪。由于心包代心行令,故邪入心包,主要表现为神志方面的病证,如神昏、谵语、癫狂等为其主证。至于心包经的病变,凡邪犯手厥阴之经脉,可在其分布处出现肿痛等证。
三焦腑病与三焦经病的辨证 三焦腑病虚者多由肾气不足而致三焦气化不行,水湿内停,见肌肤肿胀,腹中胀满,气逆肤冷,或遗尿,小便失禁,脉沉细而弱,苔多白滑等。实者多由湿热蕴结于里,致三焦化气行水功能失职,水液潴留引起,见身热气逆,肌肤肿胀,小便不通,脉滑数,舌红苔黄等证。
三焦经病,因风寒湿邪者,多见其经脉循行处痠痛等证;如因热邪上冲,或七情抑郁而致经气闭阻,则可见耳暴聋,耳鸣响,按之不减,目锐眦痛,颊肿,喉痛,腋肿,瘰疬,胁痛,身热咽干,脉数,舌红苔黄薄等证。
肝脏病与肝经病的辨证 肝脏病实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为肝气郁结型,见胁肋痛或走窜不定,胸闷不舒,气逆干呕,或吐酸,腹痛,泄泻等证; 一为肝火亢盛型,多因气郁化火,见头目胀痛,或巅顶痛,两目晕眩,或目赤肿痛,心烦不寐,脉弦有力,苔黄舌红等;一为肝风内动型,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口,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虚证,每见头目昏眩,两目干涩或雀目,耳鸣声响低弱,按之轻减,肢体麻木或振颤瞤动,或现咽干,少寐,多梦,脉弦细数,舌红少津等证。
肝经病,主要为疝痛,可见睾丸偏坠,胀痛引少腹,脉沉弦而迟,舌苔白薄,因外受寒邪凝滞经络引起。
胆腑病与胆经病的辨证 胆腑病之实证,见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鸣,胁痛,呕吐苦水,脉弦数,舌红起刺等证。虚证,见胆怯,易惊善恐,夜寐不安,视物模糊,脉细弱,苔白滑。
胆经病,可见该经分布处出现疼痛等证,系感受外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