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才使用原则
人事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在于谋求人事相宜,也就是因事求才,因才施用,事得其人,人当其用,人能尽其才,事能尽其力。一句话就是要量才使用。
量才使用原则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根据不同才能的人安排适当的岗位。各人的才能具有质的多样性和量的差异性。这种差别是由天赋素质、后天实践与主观兴趣爱好不同而产生的,有的人善于观察,慧眼非凡; 有的人善于分析,剖析入微; 有的人善于运筹,环环入扣;有的人善于应用,化虚为实。为此,人事部门安排干部时,要根据个人的才能、知识、兴趣、品德、资格等安排与其适合的职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高才高用,低才低用,真正做到人事相配,职能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是工作安排不是一次性分配终身职位。由于人的才能发展是一个过程,个人的天赋,以及所学的专长、处境不同,成才就会有早有晚。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而且人的才能也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一个人在青年期哪怕干的是最适合的工作,到了中老年未必适合。要使人适合工作,工作岗位有最适合的人,人事部门就必须根据人的才能变化,做出调适安排,而不能将一个人终身停留在一个职位上。
三是用人不错过最佳年龄。一个人成才做出重大贡献,大都是青壮年期,据统计从1500年到1960年近五百年内,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1249人,共有1928次世界性的重大发明,这些人取得成就时平均年龄是37岁。人事管理的调适安排,要抓早抓好,及时安排各人到适合他的岗位上去,千万不要错过一个人的最佳年龄。
搞好量才使用,关键在于“知事”与“识人”。“知事”就是懂得事物的规律,了解各个工作岗位的条件、要求和职责规范;“识人” 就是了解和熟悉干部。要识人,在考察干部时可以考试、观察、做心理测验、体格检查等方法,对人的专长、优点、缺点、兴趣、品德、性格作系统完全的了解。做到知事和识人这两项工作后,才能去进行何人做何事、何事找何人的分析,做出人和事的合理安排,达到 “善任” 的目的,使每个干部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献其功。如把有雄才大略,既有战略头脑,又有组织管理与指挥才能的人,放在决策中担任重要作用;把思想活跃,知识丰富,既有真知灼见,又能秉公直言的人,放在参谋班子协助领导决策; 把严于律己,办事耿直公正,铁面无私,又能联系群众,体察下情的人,安排在监察部门工作; 把善于体会领导意图,又能忠诚执行,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人,做办公室的秘书工作;把能写会说,富于表达的人,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如此等等。各种人才要各得其位,才能适才适用,充分发挥人之所长。如果用人不当,乱点“鸳鸯谱”,叫李逵去绣花,黛玉去打仗,就会造成人才浪费,既不利于发挥人之所长,也不利于工作。因此,人事部门在任用干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大材小用,使人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埋没人才; 也不能小材大用,使其力不胜任,勉为其难。要做到才职相当,人事两宜。二是不能因人废事,也不能以事废人,要做到人事调配工作比较灵活,调配渠道比较畅通,使量才使用原则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