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
简称“农村信用社”。中国农村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是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革命根据地就建立了许多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到1949年,全国解放区已有各种信用合作组织800多个。它们在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抵制高利贷和商业资本的中间盘剥、促进生产发展、繁荣中央苏区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1949年至1953年,广泛试办农村信用社,到1953年底全国已组建了9841个,遍及全国50%左右的县。1954年,农村信用社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成立,至1955年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社。此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作用存在不同的认识,农村信用社的隶属关系经过多次变更,使其丧失了独立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十年动乱”时期,农村信用社又被下放给社队管理。1977年,明确提出“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层组织”,把农村信用社和银行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营业所)合并成一个机构,在业务经营、计划管理、利率、干部管理等方面同银行完全一致,实质上是把“民办”变成了“官办”。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恢复其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起民间借贷作用的农村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近几年, 农村信用社在县一级的联合组织——县联社也普遍发展起来。至1989年,全国绝大部分县都建立了县联社,总数已达2000多个。随着农村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不断增加,业务经营范围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至1989年12月,全国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已达6.1万个,非独立核算的服务网点达33.7万个,从业人员达70多万。各项存款余额达1500亿元人民币,贷款规模为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1979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5700多亿元人民币。总之,在组织农村闲散资金,解决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扶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林业、牧业、副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性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特点是:
❶组织上的群众性。它是农民根据自愿互利原则集资入股组织起来的。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股金属于入股者所有。参加者、管理者是广大农民群众,使其在组织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❷管理上的民主性。农村信用社贯彻“民主办社”的方针。它的业务活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行民主管理。其管理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按照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经营业务,并定期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业务工作情况。监事会监督理事会的工作,以保证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顺利实现。农村信用社的一些重大事项,如业务计划、财务预决算、干部奖惩和福利待遇等,都要经过民主讨论。
❸经营上的灵活性。在国家的方针、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在经营上比国家银行更具有灵活性。具体表现在:贷款项目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减;存、贷款利率可以在国家银行批准的幅度内灵活浮动;对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不同对象可以按经济原则办事,采取不同的利率;贷款手续也可以在保证贷款安全和产生预期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灵活办理;等等。
任务 农村信用社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国家经济和金融政策,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农村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专业户、承包户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资金需要,支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具体任务是:
❶组织农村闲散资金,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聚集资金。
❷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放各种贷款,帮助农民和集体经济单位解决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❸办理农村专业户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结算业务,为农村商品生产和流通以及城乡物资交流服务。
❹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借贷市场的作用,通过信贷和利率等经济手段,引导农村自由借贷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发展。
贷款原则 农村信用社办理存款、贷款、结算等各种金融业务。发放贷款贯彻“三为主”的方针,即以农户贷款、农业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贷款原则是: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确有适用适销的物资保证;有借有还、到期归还。贷款对象是:经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农、林、牧、副、渔等业的承包户、专业户和农村合作经营单位;实行独立核算的乡(镇)办、村办、户办以及各种形式的联办企业和经济联合体;有经营收入、还款有保证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经有关部门批准从事手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农村个体经济户和经济联合体。其贷款实行浮动利率。贷款利率在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贷款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信誉好坏等,实行上下浮动,有的可以接近市场利率;按目前规定,最高可上浮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