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Chinese research society of rural economy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秘密领导下组建与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 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主持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工作的陈翰笙也被迫辞职。为了团结进步的农村工作者, 把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工作继续下去并向前发展, 陈翰笙会同一直参加农村经济调查工作的王寅生、钱俊瑞、薛暮桥、张锡昌、刘端生、陈洪进等, 联络当时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孙冶方、吴觉农、孙晓邨、冯和法、勾适生、李紫翔、毕相辉等农村经济研究方面的著名人士发起, 于1933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以下简称“农研会”), 会员最多时约500余人。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Rural Economy Research Society简称农研会。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33年成立于上海,成员多为农业经济学界的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其主要任务及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进行农村经济实况的调查研究、揭示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曾编辑出版《中国农村》杂志。1951年在北京宣告会务结束。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我国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33年成立于上海,是当时上海进步的群众性学术组织之一。其成员主要是农业经济学界的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该会的活动宗旨及内容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农村经济实况的调查研究; 揭示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同当时在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上的各种错误主张进行论战;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曾先后在上海、南昌、桂林等地相继编辑出版《中国农村》杂志,《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报》。并在《商务日报》和《文汇报》上增辟《中国农村》专刊。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爱国青年认识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源、促进乡村工作者联合抗日,作出了贡献。1951年在北京宣告会务结束。 ☚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 地租 ☛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3年成立。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由7人组成理事会,陈翰笙担任主任,直接受“左翼文化总同盟”领导。成立后不久出版了定期刊物 《中国农村》杂志,由薛暮桥主编,对外则由孙晓村、冯和法为代表。《中国农村》杂志同形形色色的谬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首先,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后步步侵入中国,想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企图,批判了当时的卖国谬论。其次,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大论战中,揭露并批判了托派所谓中国社会已是资本主义,农村无封建的论调。大力进行了农村社会调查,在其发行的 《会报》上刊登了许多农村调查的报告,以事实证明中国农村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对抹杀农村阶级矛盾的资产阶级研究农村经济的方法进行了批判。另外,还批评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平民教育会想以教育来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理事和会员分散到各地。薛暮桥、孙冶方等参加了新四军; 张锡昌、陈向平、千家驹、陈翰笙等则在浙东、桂林等地,继续以农村经济研究会名义组织社会调查,进行抗日民主活动。《中国农村》杂志也不断迁移,最终被国民党禁止出版。抗战胜利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回到上海,在宣传党的国内政策和进行反内战、反饥饿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 乡村建设派 著作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