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重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重戴

这是在唐代士人中流行的一种帽子。其特点是在折上中(一种两脚上折的幞头)之上重迭一个无顶笠帽(“大裁帽”),故名“重戴”。《宋史·舆服志》叙述“重戴”形制和来源说: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重戴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唐代人喜用笠帽。陆龟蒙《箸笠》诗说:“朝携下枫浦,晚戴出烟艇。冒雪或平檐,听泉时侧顶。飙移霭然色,波乱危如影。不识九衢尘,终年居下洞。”说明笠帽既可遮阳,又可御雨雪,不仅被农夫、樵夫、渔人习用,一般的隐逸之士也喜欢戴它。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巾幘帽 > 重戴
重戴  chóngdài

即大帽。因其可戴於巾之上,故名。見於唐宋。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部·大帽》:“大帽,野老之服也,今重戴,是本野夫嵓叟之服,唐以皁縠爲之,以隔風塵。”《宋史·輿服志五》:“重戴,唐士人多尚之,蓋古大裁帽之遺制,本野夫巖叟之用,以皂羅爲之,方而垂簷,紫裹,兩紫絲組爲纓,垂而結之頷下。所謂重戴者,蓋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初,御史臺皆重戴,餘官或戴或否。”《通雅·衣服》:“重戴……智(方以智)按張舜民《畫墁録》曰:‘王朴嘗便服頂席帽行浚儀橋。’是則有似於笠矣。裁帽者,裁其簷之褣也。”

重戴chónɡdài

即大裁帽。唐宋时多见于文官和士人。以黑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旁有两紫丝组为缨,下垂而结于颔下,大裁帽加戴于折上巾之上,故称重戴。本野岩所戴,唐代士人亦多戴此帽。宋初为御史台诸官所戴,其他官员可戴可不戴。宋淳化二年,诏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官员皆重戴,枢密、三司使和副使则不戴。南宋时,又诏许御史、两制、知贡举官及新进士前三名者重戴。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大帽》:“大帽,野老之服也,今重戴,是本野夫岩叟之服,唐以皂縠为之,以隔风尘。”《宋史·舆服志五》:“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初,御史台皆重戴,余官或戴或否。”方以智《通雅·衣服》:“重戴……智按张舜民《画墁录》曰:‘王朴尝便服顶席帽行浚仪桥。’是则有似于笠矣。裁帽者,裁其檐之褣也。”

重戴(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重戴

古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冠帽名称。其为在折上巾上加戴大裁帽,结于颔下。大裁帽用罗为料,方而重檐。紫里,旁有二紫丝组为缨,下垂而结于颔下。此冠源于民间,宋初为御史台诸官所戴,到淳化、祥符间又定为职官所戴。重戴又指对古代中原地区流行的打伞又戴大帽的称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