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里昂惕夫之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s Paradox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而提出的一项反论。按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应该进口密集使用该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出口密集使用该国所富有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一个劳动力众多而资本缺乏国家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一个资本充沛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运用多商品多国家多生产要素的扩大的国际贸易模型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的进出口资料进行了分析,于1953年在《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地位的重新考察》一文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美国这个通常被认为是富有资本而缺少劳动力的国家,并不是主要地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在其出口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在其进口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从而正好与要素禀赋论所预言的情况相反。围绕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论证。在经验研究方面,西方经济学家既研究了美国其他某些年份的投入产出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也研究了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资料,并且得出了很不相同的结论。总的来说,大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符合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例外的是少数,而这少数例外又同美国有不解之缘。在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家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偏好论。这种理论把里昂惕夫之谜归因于美国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一种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独特嗜好。第二,要素密集逆转论。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有效,一是因为美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与国外不同,二是因为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缺乏替代性。在美国,资本便宜,劳动昂贵;在国外,资本昂贵,劳动便宜。在美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外国可能转化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美国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外国可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实际情况并不与要素禀赋论相悖。第三,贸易壁垒论。这种理论认为,美国政府为了保护非熟练工人集团和半熟练工人集团,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实行比非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更严格的限制政策,高筑进口壁垒,从而人为地压低了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率,抬高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率,结果美国的进出口结构形成了里昂惕夫之谜所描述的那种景象。第四,人力资本论。按照这一理论的观点,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人力资本,另一类是非人力资本。因此,在计算产品成本的资本含量时,既要考虑非人力资本的含量,又要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含量。美国在技术水平上居世界前列,劳动者技术水平较高,体现着更多的人力资本。考虑到这种因素,则美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资本密集型色彩。第五,自然资源论。要素禀赋论的主要缺点是,将生产要素仅仅归结为资本和劳动,然后将一切产品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将一切生产部门分为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从而不可能对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做出全面的解释。这是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生产要素应分为四种,除资本和劳动之外,还有土地和自然资源。以美国而论,它有广袤的土地,但某些自然资源却已耗尽。某些被里昂惕夫视为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实际上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某些被视为资本密集型的进口产品,实际上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如木材和矿产。因而,只要对要素禀赋论作这样的修正,那么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普遍适用的。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亦称“里昂惕夫悖论”。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W.里昂惕夫在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应性进行验证时发现的一种现象。他在1953年和1956年的两次研究中发现:按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美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昂贵和资本最密集的国家,应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事实恰好相反,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却是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却是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悖论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又称“里昂惕夫悖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籍俄国人里昂惕夫(Leontief, Wassily,1906—1999)根据美国企业外贸统计数据研究得出的有关结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推断之间的矛盾。1953年,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调查了美国200家企业,并着重对外贸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分析,里昂惕夫发现,1947年美国每生产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用资本2550780美元,用工182人/年,每人每年耗资14015美元;而每生产100万美元进口商品,用资本3091339美元,用工170人/年,每人每年耗资18184美元。美国生产进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之比(18184)与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之比(14015)二者间的比率为1.30。这表明,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完全出乎里昂惕夫本人的预料。当这一研究结果在《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后,引起经济学家们震惊。因为根据人们的直觉,美国是资本比较丰富的国家,而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稀缺。根据赫-俄定理,美国应该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1956年,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和美国1951年的统计资料,对美国的贸易结构进行了第二次验证。结果是,美国生产进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之比是13726,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之比是12977,两者比率为1.06。这与1953年验证的结论基本一致。里昂惕夫的发现引起了众多的分析和解释。有的经济学家指出,要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首先要看赫-俄定理和里昂惕夫所指的生产要素的丰裕度在概念上是否相同。赫-俄定理指的是考虑了价格因素后的生产要素丰裕度,而里昂惕夫指的是单纯的生产资料的技术比例关系。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术语来说,一个是指资本的价值构成,一个是指资本的技术构成。这两种构成不仅含义不同,而且在量的计算上也有差别。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不同的,因而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也不同。所以,某种产品在一个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生产技术上的差异被称为“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里昂惕夫自己的解释是,美国工人的效率比他们的外国同行要高得多,因为美国的劳动力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有些学者则认为,美国资源丰富,这决定了美国既可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的学者从现实的贸易政策中寻找解释。他们指出,美国在那些年设置的关税结构,就是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则比较宽松。对里昂惕夫之谜尽管至今也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但它强烈地刺激人们去探求一种能够解释这一结果的新的贸易理论,因而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ily W. Leontief)运用投入—产出法对H—O定理进行实际验证的结果与H—O定理的矛盾。 ☚ 赫克谢尔—俄林定理 马歇尔—勒纳条件 ☛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edox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本国拥有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 · 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运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与进口竞争的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计算,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里昂惕夫将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Kx/Lx)和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Km/Lm)进行计算,结果是:出口产品每一个劳动力一年中所使用的资本为14010美元(资本-劳动的比率为14:1),然而与进口产品竞争的行业的产品,每一个劳动力一年中所使用的资本为18180美元(资本-劳动的比率为18:1)。也就是说,当时美国的(Kx/Lx)/(Km/Lm)=14/18=0.77。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其劳动力是相对稀缺的。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上述比率应该远远大于1。里昂惕夫本人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对于美国的出口产品和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多次的计算,并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其结果与第一次的相同。这一结果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人们称此为里昂惕夫之谜。 ☚ 特定要素模型 需求逆转 ☛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见“里昂惕夫反论”。 ☚ 里昂惕夫反论 对外贸易乘数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