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采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采风 在我国古代,“采风”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个总称,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周易》中就有产生于商代的民间谣谚。公元前500多年前编写的《诗经》中,《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一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可见我国的采风活动历史悠久。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了民俗学,“采风”就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所说的采风,则专指采集民间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说唱、谜语等在内的口头创作。 采风cǎifēng在我国古代,“采风”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个总称,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周易》中就有产生于商代的民间谣谚。公元前500多年前编写的《诗经》中,《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一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可见我国的采风活动历史悠久。 采风cǎifēng❶风:民间歌谣。搜集民间歌谣 采风cǎifēng〈动〉搜集民歌:采风队伍|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 采风cǎifēng本指收集民歌。引申指深入基层,征集意见、办法、建议等。例如:“今年工厂党委进一步决定教师在参加车间劳动的同时,还要广泛地、深入地向工人进行‘采风’。……到目前为止,这个工厂的教师们在深入车间、深入工人群众‘采风’中已采集了近千条有关语文、数学、理化、制图等课程的改进意见、办法、建议和问题。” (《文汇报》1959.2.17) 采风cǎifēnɡ搜集民歌。 采风cǎi fēng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采风就是采集民间歌谣(1)。《青霞先生文集序》: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以后国家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出来看到这些诗篇。 采风 采风指搜集民歌。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周代有“采诗”制度: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采集民歌的目的是使“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代以后的乐府机关继承了古代的采诗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搜集保存民歌的作用。 ☚ 民谣 劳动歌 ☛ 采风 采风又称“采诗”。始于周代,是宫廷为搜集民间歌谣而制定的一种制度。朝廷为此专门设有采诗之官,“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定制为五年一次。其目的,则在于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通过采集民间歌谣,来考察时政的得失。同时,宫廷中又有专人对采集到的民间诗歌加以修订,最后经最高统治者酌定,著录入官。此后,到汉武帝时(前140—前87年),又仿周制,命乐府诸官到民间采访歌谣,并命各地歌手集中到乐府,又令著名文士负责整理、改编这些民歌,并配上器乐。使得许多古老乐曲得以传于后世。 ☚ 高山流水 太乐 ☛ 采风 采风我国古代(主要是周代、汉代)由君主或王侯派出史官到乡野采集民歌的活动。这种活动后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或高级官吏了解民情的一种方式。风,指由庶人唱来的民谣。《诗经》中自《周南》至《豳风》合称“十五国风”,共收有诗160篇。这些诗即是史官们采集来的。他们手持金铎或木铎,骑马入野,六乡庶人听到铃声即唱,一唱众和。史官记录下歌词,再由王室人员以乐配之,升华为宫廷乐歌(如汉乐府)。风往往反映一定的民情,因而渐有“风俗”之意。《诗经·关雎序》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史记·乐书》曰:“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汉书·艺文志》进一步写道:“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19世纪末,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论文的作者,均将古代的太史采风,视为近代传播活动的先导,如王韬、郑观应、陈炽、梁启超等等。梁启超写道:“报馆于古有征乎?古者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使乘 轩以采访之,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移于天子,犹民报也。”(《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 ☚ 受众需要 知识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