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Xining Shi青海省省会。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谷地。总面积345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50平方千米。总人口111.3万(1997),其中市区人口70.2万。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高原温带气候。1月均温-8.4℃,7月均温17.2℃。年均降水量370毫米。西宁市为青海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兰青、青藏、宁张公路干线通达省内外各地,兰青、青藏、宁大铁路以西宁为交汇点,有民航班机飞往兰州、西安、太原、北京。名胜古迹有佛教圣地塔尔寺、乐都瞿昙寺、东关清真大寺、道教土楼观、宁寿塔、九窖十八洞、卡约遗址、虎台革命公墓等。1999年西宁市城中区南滩办事处等8个单位被青海省体委命名为全国先进社区。 西宁市青海省省会。总面积3456km2(2002年7472km2),市区面积350km2。2000年总人口174.59万人(2002年17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6.61万;市区人口94.1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2.49万。年平均气温9.5℃,1月均温-6℃,7月23.9℃,年降水量366mm。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2.01亿元,人均5270元。工业总产值82.78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48.41万t,布2562万m,纱5477t,发电量22.24亿kW·h。有耕地16.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2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24.76万t,油料6.29万t,水果2089t,肉类43870t,奶类44124t。兰青、青藏两条铁路干线的交会点。全市铁路客运量168万人次,货运量138万t;公路客运量2184万人次,货运量1675万t。市内有高等院校8所,在校学生12782人。城市建成区面积60km2,市区道路总长310km,面积405万m2。公交营运车辆1125辆,年客运总数2.5亿人次。自来水日生产能力48.89万t,年供水总量1.26亿t。园林绿地面积1034hm2,建成区绿化面积1081hm2。旅游景点有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土楼观、宁寿塔等。西宁市2003年总人口204.94万,其中市区人口99.54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4.84亿元,工业总产值114.89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8亿元。有高等院校8所,在校学生2.61万人。 西宁市 西宁市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商贸中心,是青海惟一的大城市,也是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天晴日朗,气候温凉,夏季年平均气温在12℃至17℃,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市区平均海拔高度2261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西宁的气候四季变化不大,夏天尤其凉爽。年平均气温3.2℃,1月平均气温9℃左右,7月平均气温则在17.2℃左右。 西宁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2万人。 西宁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此建立了西平亭,214年改为西海部,619年称鄯州,宋代称西宁州,清代为西宁府,1929年正式定名为西宁市。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西宁处在“三个结合部”,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汉藏文化的结合部,也是农区与牧区的结合部。 西宁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和大通、湟源三个县,2002年启动了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建设以西宁为中心,辐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甘肃西部、四川北部约250万平方公里、13座城市、140个建制镇、近1000万人口的区域内。西宁是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它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西宁有丰富的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耕地面积218万亩,盛产小麦、油菜籽、蚕豆、马铃薯等作物和高原优良品种蔬菜。西宁特产丰富,蕨菜、大黄、天麻、党参、冬虫夏草、贝母、牦牛绒等深受人们喜爱。主要矿种有煤、铁、铜等1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石英岩储量占全国第一,玄武岩储量全国第二,石膏储量居全国第三位。西宁煤炭能源、电力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的煤矿一座。黄河上游可建1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0亿千瓦小时。 ☚ 旅游城市/著名城镇 格尔木市 ☛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谷地。市区周围群山环抱,平均海拔2275米,属温带高原半干旱气候。1946年设市。现为省会。全省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面积350平方公里,人口63.2万。工业有冶金、机械、化学、建材、毛纺、畜产品加工等。交通依靠兰青、西格铁路、青藏公路和航空。古迹有北山寺、东关清真寺。 西宁市青海省省会。位于黄河上游支流湟水山环抱,三峡重围。其南有拉脊山(又名 “小积石山” 、“青述山” ),西有日月山,北有达坂山(亦名 “青石岭” ),为西宁三面天然屏障。东有大峡、小峡,为西宁东部之咽喉,易守难攻。自古以来西宁为历代中央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的边陲要地,有岩疆之称。 先秦,这里是羌居住之地,因位于湟水之滨,欲称 “湟中” 。西汉宣帝神爵中,赵充国戍边屯田于此,因置临羌县(今西宁),属金城郡。东汉建安中始于今西宁市置西都县,为西平郡治。北魏废县为鄯善镇。隋为湟水县地。唐仪凤三年(678年)改置鄯城县,属鄯州。上元(761年)后为吐蕃占有,号青唐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西宁州治。崇宁五年(1106年)罢,县属熙河路。元属甘肃行省。明初置西宁卫,属陕西行都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西宁县,为西宁府治。1928年建立青海省,以西宁为省会。1944年改西宁县为市。 西宁旧城为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割西宁州故城一半改筑。周围九里长,城墙高厚皆五丈。后经嘉靖、万历及清代多次重修,最后建成一座十分完整坚固的砖城。城垣的北面因顺湟水的崖岸修建成曲线形,东南西三面皆直线形。城内有东南西北四门大街和东关通衢大街等33条,市容整齐美观。 西宁历来为内地通往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唐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从长安出发,途经今西宁,翻越日月山,到达吐蕃罗些(今西藏拉萨)。明清之际,西宁又成为汉藏两族人民主要贸易场所之一。青海额鲁特蒙古及阿里克等40姓土司与汉人亦互市于此,为中国西陲重要都会。 由于西宁地处黄河上游地区,附近有黄河、大通河(即浩亹水)、湟水流经,故历史上开渠灌溉业十分发达。据《西宁府新志》所载,西有西川黑嘴渠、巴浪渠、刘家渠等38道。北有庙沟渠、东流渠、黄家渠等34道。东有曹家渠、北古城渠等15道。东南有庙嘴渠、白沈渠等3道。纵横交错,自成网络,无干旱之灾,盛产粮食。 西宁有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保留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尤以虎台、塔尔寺为最著名。虎台又名 “将台” 。在西宁市西5里。台九层,高九丈八尺。台东有4个相距各120丈的土墩,各高七丈余,仅东北角的一个丈余。台西有6个相连的土墩,规模较小。塔尔寺,在西宁市西南的山林中,为西宁最大最著名的黄教寺庙。因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降生于此而闻名全国。据传,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宗喀巴在此诞生,他的母亲将其胎衣埋藏在地下。后来在埋藏胎衣处长出一圣树,叶上有宗喀巴之像,树皮透明,内呈藏文经句。于是蒙古、青海、西蒙等地僧众不断来这里朝拜,后来就在此建今天的寺院。塔尔寺傍山而筑,殿宇层叠,威严雄壮,有大小金瓦殿,金光灿烂。大金瓦殿高3层,为埋葬宗喀巴衣钵处,中央供奉宗喀巴像,为纯金铸成。小金瓦殿高2层,内供各类佛像。寺内有能容纳3000喇嘛念经的大经堂,正中供奉释迦、阿弥陀佛、宗喀巴3座大铜像,两旁还有金银宝玉造成无数小佛。寺内食客经常超过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