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郭子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郭子仪697—781唐大将。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出身武举。天宝八年(749年)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他为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与李光弼败史思明于河北。肃宗即位灵武,他率兵至,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破安禄山兵于潼关等地,授司空,兼关内、河东副元帅。后攻长安时大败,改授尚书左仆射。旋率兵十五万收复长安,回师攻取河南等地,以功升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与李光弼围相州,因鱼朝恩牵制,大败。又遭鱼朝恩谗毁,罢兵权。上元二年(761年),任朔方等州节度行营,进封汾阳郡王,镇绛州。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怀恩等叛,合回纥、吐蕃兵攻长安,他以数十骑免胄入回纥营劝谕,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回纥遂反戈助唐,大破吐蕃兵。大历六年(771年)以后为邠宁节度使,镇邠州。德宗嗣位,召还朝,赐号“尚父”,进太尉、中书令。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后任关内河东副元帅,因功升中书令,后进封汾阳郡王。《全唐诗》存诗两首。 郭子仪697—781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始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都护、振武军使、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任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军入河北,屡战克敌。十五载正月,叛军将领蔡希德攻陷常山(今河北正定),执颜杲卿。二月,他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攻拔常山,破史思明军于九门(今河北藁城北)。史思明以数万人踵其后,乃与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合军与史思明战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县境内)。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思明落马,露髻跣足,杖折枪而归。一时河北诸郡,多杀叛军守将归唐。方欲北进范阳(今北京),潼关失守,诏班师。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灵武。肃宗任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会叛军阿史那从礼以同罗、仆骨骑兵五千,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数万欲击灵武,他以回纥首领葛逻支击之。执获数万,河曲(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平。至德二年(757年)四月,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九月,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进收长安,与安将安守忠、李归仁战于京西香积寺北,叛军大溃,斩首六万级。安将张通儒守长安,闻归仁败,连夜奔陕,唐军收复长安。休兵三日,率军东进,与安庆绪十万军战于陕州之西。庆绪军大败,收复东都。肃宗劳之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乾元元年(758年)七月,破安军于河上,执安庆绪将安守忠以献。进位中书令。肃宗乃令九节度使讨安庆绪于相州(今河南安阳),以其与李光弼皆无功,难相统制,令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客宣慰使,而不立帅。率军渡河围卫州(今河南汲县),以伏兵大败安庆绪,斩首四万级,获铠胄数十万,执安庆和,收卫州。又战愁思岗(今河南安阳西南),又破之。连营进围相州,引漳水灌城。围城半年,不能破。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率五万军援救相州。大败九节度之军。肃宗令留守东都,俄改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宦官鱼朝恩害其功,谮之于肃宗,以李光弼代领朔方兵,遂失兵柄。史思明再陷河、洛,乃授邠宁、鄜坊两节度使,仍留京师。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败于邙山,失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年二月,河中军变,河东节度使邓景山亦为部下所杀。朝廷乃用其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至绛州(今山西绛县),严惩河中、河东军变首领。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用事,忌宿将难制,巧行离间,代宗罢其副元帅之职,充肃宗山陵使。虽上表自陈,终不为代宗所用。会梁崇义反于襄阳(今属湖北),仆固怀恩阻兵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引回纥、吐蕃入寇河西。吐蕃陷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进逼长安。代宗计无所出,急召其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受诏之日,部下才数十骑,遂取民家畜产以助军。至咸阳,吐蕃军已过渭水。代宗奔陕。他以少击众,用疑兵法,吓退吐蕃,进入长安。代宗还京,任其为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以讨仆固怀思。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三十万人,入醴泉、奉天(今陕西乾县),京师大震。他说服回纥,与唐联兵,以拒吐蕃。会怀恩死,吐蕃夜引去,遣将白元光合回纥兵众追击,大破吐蕃十万众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级,俘万人,尽得所掠士女。获其牲畜不可胜计。后代马璘为邠宁庆节度使。德宗即位,诏还朝,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病卒。陪葬建陵。史臣谓其: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以身许国,未尝以己之危亡过虑。与李光弼齐名,虽威略不及光弼,而宽厚得人过之。世称“李郭”。堪为唐之名将,中兴功臣。 郭子仪697—781唐代中期名将。陕西人。“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曾大败史思明。后与回纥骑兵合力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为中书令,被封汾阳王。唐代宗时,曾说服回纥,联兵大败吐蕃。 郭子仪唐朝将领。697年生,781年去世。755年,任节度使,平“安史之乱”。757年,率唐军及回纥军15万收复长安。758年,因兵败被解除兵权。763年,吐蕃、回纥军反唐时重被起用。765年,说服回纥军反戈,大败10万吐蕃军。766年,率军垦荒屯田。历事四朝,维护了唐朝统一。 郭子仪697—781唐朝大将。又称郭汾阳。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入仕,累迁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天宝末年任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率部向河北进发,击溃史思明数万之众。肃宗即位,充关内河东副元帅,联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以战功升任中书令。不久又进封为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仆固怀恩叛变,引回纥及吐蕃之兵大举进犯,毅然率兵击败叛军,单骑说服回纥,共同击退吐蕃。德宗即位,尊为尚父,受到特殊待遇。史家称之为“中兴名将”。 郭子仪 124 郭子仪697—781唐统帅,军事家。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玄宗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后多次任重要军职。天宝十四年(775)十一月,安禄山叛,时任灵武郡太守,充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率本部东讨,于河北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之收复两京及周边各地,进中书令。上元中,进封汾阳郡王。代宗任他为副元帅,再率兵东讨,直至安史之乱平。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侵占长安,他招集亡散,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部将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叛唐,煽动吐蕃、回纥攻唐,他说服回纥联唐共拒吐蕃,于西原大破吐蕃。德宗即位后,拜为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逝世时国哀5日。 ☚ 李世勣 郭令公 ☛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唐朝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人。始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累历诸军使。天宝十四年 (755),安禄山反,以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乾元二年 (759),宦官鱼朝恩忌郭子仪之功,罢其兵权。上元元年 (760),肃宗采群臣之议,准备重新起用郭子仪,又为鱼朝恩所阻。上元三年,战争形势急剧恶化,不得已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分阳郡王,出镇绛州。代宗即位,程元振用事,罢子仪副元帅,充肃宗山陵使。广德元年 (763),吐蕃乘西北空虚,一直攻入长安。代宗起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到咸阳抵御。郭子仪以少数兵卒,虚张声势,吐蕃惊骇,逃出长安。代宗重入京师。广德二年 (764),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在河东叛变。代宗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大使,击败叛军。次年,仆固怀恩又引回纥、吐蕃数十万大军进攻,途中怀恩死。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凭自己威望,率数骑入回纥营,说服回纥,合力击退吐蕃军。德宗即位,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罢所领诸使、副元帅。其一生再造唐室,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建中二年 (781) 卒,年85。赠太师,陪葬建陵,谥曰忠武,配享代宗庙庭。有子八、婿七、诸孙数十人,不能尽识。其子郭暧娶升平公主 (即齐国昭懿公主)。其女孙为宪宗皇后,生穆宗皇帝。 ☚ 魏征 裴度 ☛ 郭子仪687—781唐代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积功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等。安禄山反,他以朔方节度使率兵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并与李率师五万至灵武,拥立肃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说服回纥与唐共击吐蕃。德宗嗣位,尊为“尚父”。 郭子仪697~781唐代将领。世称郭汾阳,亦称郭令公。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历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关内副元帅等军职,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作出杰出贡献。 郭子仪697~781唐朝著名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累迁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围云中(今山西大同),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次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正欲攻取叛军老巢范阳(今北京),闻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即率军还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洛阳及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乾元元年(758年),克卫州(今河南卫辉),与八节度使围邺城(今河南安阳)失败,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内扰,以20万人攻唐,唐代宗出逃长安,子仪又被起用,为关内副元帅。他收集散兵游勇,力战退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合众数十万攻至关中。他带数骑入回纥营,力劝回纥倒戈,与唐军联合大败吐蕃。子仪精于谋略,善于用兵,在唐军中德高望重,他历唐4朝,为唐朝统治立有不世之功,德宗李适尊其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卒。 郭子仪697—781唐朝大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平安史之乱主要将领。以武举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子仪任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破史思明于河北。肃宗于灵武即位,子仪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757)以关内、河东副元帅名义,配合回纥兵,统众收复长安、洛阳及河东、河西、河南诸州县,进中书令。上元中,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吐蕃犯京师,代宗东逃,子仪收合残众,收复西京。部将仆固怀恩叛,纠合回纥、吐蕃攻唐。子仪说服回纥联唐以抗吐蕃。德宗即位,尊之为尚父,罢兵权。 郭子仪697—781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高第,累迁天德军使、安北都府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功居第一。肃宗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用回纥兵攻克长安、洛阳,升中书令,进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也称郭令公。代宗时, 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吐蕃攻唐,他说服回纥酋长与唐联合大破吐蕃。德宗即位,尊为尚父,罢兵权。 郭子仪697—781唐华州郑县(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败史思明军,收复河北二十余郡。肃宗即位灵武,他奉命还军朔方,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军成为唐廷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军。至德二载(757)九月,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蕃汉之师十五万,于京西香积寺之北大败安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等地。以功进位中书令。乾元元年(758)九月,子仪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于邺,史思明自范阳率军救庆绪。唐军因无统帅,诸军不相配合,围邺之役失败,他退守东京。因功高见疑,被召回长安,解去兵柄。上元三年(762),受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河东诸镇率皆奉法。代宗即位,听信宦官程元振谗言,以其功高难制,召回任肃宗山陵使。宝应二年(763)朔方军大将僕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攻唐。吐蕃一度进入长安,代宗出奔陕州。起用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在泾阳(今甘肃泾川)被回纥所围。凭借他在回纥军中的威信,说服回纥军反戈击吐藩。其后久驻河中、邠州,备御吐蕃内侵。德宗即位,他奉召回朝,赐号尚父,免去兵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