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蜀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蜀相

蜀相

唐诗篇名。七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九。“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这是上元元年(760)诗人居成都游南郊的诸葛亮祠堂武侯祠时所作,表现他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四句着重写祠堂之景,后四句侧重写丞相之事。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既抒写对诸葛亮未捷先死、赍志以殁的惋惜同情,也融和着诗人对当时失地未复,自己又失意落魄的忧思悲愤。据记载,唐代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宋代爱国将领宗泽在临死前都吟诵过这两句诗,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强和影响之大。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深挚,格调沉雄。浦起龙评曰:“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必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读杜心解》卷四)

☚ 佳人   春夜喜雨 ☛

《蜀相》

《蜀相》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公初至成都时作。上四祠堂之景。下四丞相之事。首联,自为问答,记祠堂所在。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两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忠简公临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因谒庙而感武侯,故题止云《蜀相》。 一二,叙事老境;三四,‘堂’‘柏’分承。此特一诗之缘起也。五六,实拈,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镕金浑化。七八,慷慨涕泗,武侯精爽,定闻此哭声。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必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诗译释》:“通过对诸葛亮忠心为国的赞扬和功业未遂的惋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为国立功的激情。”今人周汝昌说:“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唐诗鉴赏辞典》)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游成都诸葛亮祠所作。它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无限敬仰和惋惜的心情,同时寄寓了他忧国忧民和壮志不得施展的感慨。全诗以设想新奇的问句领起,以涕泪满襟之情状作结,吊古以伤今,咏古以抒怀,感情贯注,沉挚悲壮;语言高度凝炼、警策,音调和谐;结构紧凑,对仗工整。此诗影响极大。据正史记载,唐王叔文推行政治革新,失败时,在中书堂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也吟诵了这两句诗,并大呼“渡河”三声而气绝。


山水名胜诗之《蜀相》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①。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②。
 出师未捷身先死③,长使英雄泪满襟④。


 【题解】
 蜀相即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杜甫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到达成都,略略安顿,已是上元元年(760)春天,即去武侯祠凭吊诸葛亮。武侯祠系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原在成都少城内,后迁至南郊,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将武侯祠并入昭烈庙。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年间重建。祠内古柏葱郁,环境幽雅。东西偏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分别塑蜀汉文官武将28人,形态生动。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塑像。殿内外匾对甚多。蜀汉在三国时实力小于魏、吴,终诸葛亮一生也未能完成其统一中国的愿望,因此他只是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英雄的一员。但后世诸葛亮却受到特别的尊崇,除了其他原因以外,诸葛亮的“君臣已与时际会”的经历特别能引起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兴趣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刘备三顾茅庐,满足了读书人的某种心理,而诸葛亮由布衣而为“为帝王师”,又体现了读书人一种最高人生愿望,甚至诸葛亮的壮志难酬也极易引起处于各种境况的读书人的心理共鸣。所以许多古代读书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诸葛亮作为自己的精神楷模。李白公开自称“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留别王司马嵩》),杜甫则“屡入武侯祠”(《诸葛庙》),“愁来梁甫吟”(《初冬》)。一生“窃比稷与契”的杜甫对诸葛亮特别地敬仰,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灵霄一羽毛”(《咏怀古迹》),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心灵向往。此诗前四句状祠堂之景,后四句缅怀诸葛亮之事,沉挚悲壮而情景交融,加之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作者】
 杜甫,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注释】
 ①锦官城:即成都。森森:树木茂盛貌。②“三顾”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经历和业绩,包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辅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支撑危局等事迹。③此句写公元234年,诸葛亮进攻中原未竟病逝于武功五丈原。④英雄:泛指后代的志士。

古典文学作品《蜀相》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5〕
 
 〔1〕《蜀相》咏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杜甫于肃宗上元二年春游成都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七律。
 〔2〕“丞相祠堂”二句:“丞相”一本作“蜀相”。诸葛祠在成都西南二里。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以问句起篇,下句自答,以设问应答的手法起篇,说明诸葛祠的所在与外部景色特征。柏森森,形容柏树浓密。
 〔3〕“映阶”二句:写祠堂内部景色:绿草映衬着台阶,自成春色;黄莺藏在绿叶之间,空有好音。写祠内环境幽静,游人稀少,以“自春色”、“空好音”来显示它的冷落。
 〔4〕“三顾”二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邀请他出山相助。两朝开济,诸葛亮辅佐刘备做皇帝,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做皇帝,全面处理国务,济世宁成,两朝元老,一片忠心。
 [5]“出师”二句:写诸葛亮出师未捷,为之感叹。诸葛亮为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五次出兵伐魏,都无功而返,蜀汉建兴十二年率大军六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对峙渭水,凡百余日,秋八月,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统一事业未能完成而离开人世。“沾襟”,一本作“满襟”。
 
 这首凭吊武侯祠的七律,前四句写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和景象,起语萧散悲凉,次句“柏森森”,托意深远。次联写祠之冷落,入“自”字、“空”字,凄清之极。后四句概括武侯一生功业与人品:“三顾”、“两朝”、“出师未捷”见其经历,“天下计”见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见其报国苦衷,“身先死”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笔简劲。《杜诗详注》说:“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历代评家都认为此诗是七律正宗,它不仅全合近体格式,而且悲壮沉郁,开阖顿转,一字一泪,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国演义诗词之《蜀相》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释词】
 ①丞相祠堂:成都武侯祠。
 ②锦官城:成都以产锦著名,古代曾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有“锦官城”之称。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柏森森:古柏繁密,苍翠连阴。
 ③这两句化用何逊《行经孙氏陵》中“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诗意。阶前碧草空自显示出一片春天的景色,遮隔在树叶中的黄莺陡然发出动听的鸣叫声。
 ④频烦:屡次请教烦劳。
 ⑤开济:开,开创;济,匡济。指创业和治国。
 ⑥出师未捷:指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壮志未酬。
 ⑦长:永远,经常。英雄:后起有志之士。
 
 【赏析】
 诸葛亮灵柩被杨仪等人护送到成都,依诸葛亮的临终遗愿,安葬于定山军。并封谥建庙,四时享祭。
 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刚到成都不久,就特地去瞻仰了武侯祠,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蜀相》。小说家选用这首诗设置在诸葛亮安葬建庙的情节后面,是因杜诗自祠庙写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与小说情节自然接吻,文气贯通。武侯祠在唐以前是成都惟一的丞相祠堂,唐丞相武元衡及其僚佐裴度等曾立碑于此,在当时就已远近闻名了。李商隐也写下“荫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的诗句,发人遐想当年古柏成林,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武侯祠所在了。杜甫正是抓住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视觉特点,从远处写起,祠堂何在? 古柏深处。何况古柏正直、天成、稳重的品质恰似诸葛亮的人格写照。近看,映阶草碧,隔叶鸟鸣。清幽肃穆,令人起敬。只是唐代的武侯祠早已不存在,历经沧桑,数代修葺。我们今天游览的祠地,大都是清代建筑物,只有像“三绝碑”才是唐代的文物。
 瞻祠思人,临风结想。杜甫在这首诗中写下一联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展示求贤情切,下句点明图报赤诚,君臣契合。“天下计”到“老臣心”即隆中对策到六出祁山,囊括了诸葛的一生,开其草创之宏图,济其艰困之大业,耿耿地捧出一颗老臣的心。诸葛亮手书遗表说: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廉洁淡泊,至死尽忠。人格之美,感天动地。当杨仪将遗表呈上,“后主览毕,大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最后在“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长叹中,抱着对未竟事业的巨大遗憾,饮恨而逝。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却成为封建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道德人格,并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后来者为尊重这种道德人格,为张扬这种道德人格而以身效法。杜甫正是崇尚这种道德人格的后来者。五百多年以后杜甫以诗对诸葛亮的哀悼和痛惜,就不仅仅是对一个人,而是对一切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历史人物的审美肯定。“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仅是悲哀,而且是崇尚;不仅是痛悼,而且是激励。在诸葛亮偶像的后面,有诗人忧国忧民火热跳动的心。

古诗文《蜀相》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唐]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蜀相,指诸葛亮。②在今成都南郊。③锦官城,在成都城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后作为成都的别称。森森,高大茂密貌。④自春色,自为春色。⑤空好音,空作好音。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频烦,多次烦劳,反复谘询。天下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⑦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⑧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其年八月,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
 
 〔分析〕
 诗作题名“蜀相”,鲜明醒目地点明了所写的对象。公元21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因为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就被称为“蜀相”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西南,定居成都,这也是诗人第一次来到成都。成都是蜀汉的旧都,在城郊有诸葛亮的祠庙。诸葛亮是三国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了蜀汉政权,更有雄心平定中原,统一中国,杜甫对他是极为景仰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正是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到成都,诗人自然急切地想去拜谒先贤,首联二句一问一答,不疑而问,自问自答,正是为了表达诗人思慕先贤的感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祠在成都郊外,诗中不说“成都城外”而说“锦官城外”是因为成都在汉时织锦业很发达,国家曾在此地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另外,称之为锦官城,亦使人感到成都城明丽秀美,繁华如锦,使诗句有一种美感。作者用“锦官城外柏森森”对诸葛祠的环境作了集中的描绘:远远望去,只见那里古柏茂密,苍苍郁郁,显得庄严、肃穆,其中深深地蕴含着诗人对先贤长久以来的崇敬爱慕之情。
 走近祠前,映入眼中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祠前阶下,铺映着萋萋芳草;树上枝头,轻啼出宛啭莺语,真可说是良辰美景了,然而诗人却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都有“白白”的意思,也就是说,春色再艳,鸟声再美,都是空有徒劳的,诗人既无心看,也无心听。这里,诗人的感情与景物是不相一致的,引起这种矛盾的原因却正是诗人崇高的品格,国家动乱,人民苦难,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已近破灭,忧心如焚,那里还有什么心思去观赏春景呢?凭吊古迹,感慨现实,诗人心潮澎湃,沉缅在对古人的追思之中。
 五、六两句,把我们带到了战乱不息的三国时代。刘备三次拜访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和他共商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恩知己,出山相助,辅助刘备开创了蜀汉基业,之后,又帮助后主刘禅继业。二十八年中,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对于这样一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而建立功业的人物诗人是倾心仰慕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正是以最精简的文笔总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绩,刻划了他的伟大形象,也寄寓着诗人的希望,希望能有这样的政治家来匡救天下,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然而,诸葛亮没有能完成他光复大业的理想。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率领军队伐魏,在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北)和司马懿的军队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在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使后代的英雄敬仰,他的壮志未酬又使后人痛惜,怀古伤今,作者不禁热泪纵横,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二句感情充溢,深沉的诗句,它激起了后世英雄的同感,道出了天下有抱负之士的共同心声,宋代的名将宗泽在临终前不就高诵着这二句诗吗?
 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然而无论写景抒情,它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全诗始终寄寓着忧国忧民的感情。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忧念时世的沉重心情。在追念中,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这也正是诗人对胸怀天下、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度崇敬,爱慕,对诸葛亮的不幸结局痛惜的原因。从这首诗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杜甫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作为一个人民的诗人的伟大之处。

 〔评说〕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又云:“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
 李沂《唐诗援》:“起语萧散悲凉,便堪下泪。”
 仇兆鳌《杜诗详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屈折,后来匹此,惟李商隐《筹笔驿》耳。”

唐诗《蜀相》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5


 
 【释】
 1.蜀相:公元221年刘备建蜀汉,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这里故称“蜀相”。
 2.丞相祠堂:今名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公园内。祠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丞”一作“蜀”。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森森:茂盛的样子,相传祠堂前的柏树是诸葛亮生前所植。
 3.自春色:枉自作春色。空好音:徒作动听的鸣叫。两句说碧草黄莺不懂人事代谢,贤相已去,不解怀念古人。
 4.“三顾”句:追思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而出山相助的事。诸葛亮《出师表》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社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频烦:亦作频繁,指反复谘询,商量。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规划的占据蜀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待机进攻曹操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句:概述诸葛亮辅助刘备创业,又辅佐刘禅守成的业绩和秉秉忠心。开济:创业和济成。
 5.“出师”句:写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得成功,建兴十二年(235)出兵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百余日,秋,病死于军中。
 
 【译】
 哪里是诸葛丞相的祠堂?
 成都城外松柏苍苍。
 碧草映阶,空自春意盎盎,
 隔叶黄鹂,徒然送来婉转的歌唱。
 当年先帝三顾茅庐,
 方有您著名的隆中对章,
 两朝创守,鞠躬尽瘁,吐血疆场。
 呀!出师未捷,壮志未酬,身已先死,
 徒令后世英雄泪浸襟裳!
 
 【评】
 此诗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而作。结构艺术如清人仇兆鳌所析:“上四祠堂之景,下四丞相之事。首联,自为问答,记祠堂所在。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两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杜诗详注》卷九)结两句充满深深的感慨,感动后世无数英雄志士。宗泽临终前诵此二语,陆游诗中对此亦频频回声,可谓使“千载英雄有同感”(同上)。

古代名诗《蜀相》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凭吊武侯祠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锦官城:成都。诸葛亮祠在成都南郊刘备祠西边。柏:武侯祠前两棵大柏树。森森:茂盛繁密。 ②映:掩映。黄鹂:黄莺。空:枉自。上四句都表现出祠庙荒凉冷落。 ③三顾: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刘备曾三次亲自去拜访邀请,向他询问以天下大计。两朝开济:佐刘备开基,助刘禅继业。济:济事,成事。 ④出师:伐魏六出祁山。身先死: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军中。
 赏读
 首联以问句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森然的柏树映衬诸葛亮人格的崇高。颔联写武侯祠的寂寥空旷,寄寓作者睹物思人的情绪,为下文作铺垫。颈联抒发对诸葛亮的生平业绩与际遇的羡慕之情,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又得遇明主,有机会鞠躬尽瘁,辅助先主、后主。尾联写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切惋惜之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政局仍然混乱颠倒,他慨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建功立业,对诸葛亮的赞扬与惋惜,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蜀相》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时杜甫卜居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即诸葛亮。此诗乃诗人初次拜谒诸葛亮祠时所作。诗从祠堂写起,表现出崇敬之情;颔联表面写景,实乃慨叹前贤祠庙之荒凉;颈联写出刘备的知人善任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尾联则抒千古志士之共同心声,感人肺腑,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即高吟此二句,足见此诗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邵子湘《杜诗五家评》卷十一称此诗“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
 【注释】
 ①丞相:一作“蜀相”。祠堂:此祠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今名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市南郊。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见李白《蜀道难》注。森森:树木茂密貌。③二句写景中显示祠庙的荒凉。“自春色”、“空好音”暗示自然界景色徒然甚美,但已无人赏玩。仇兆鳌注:“何逊《行孙氏陵》诗:山莺空树响,垄月自秋晖。空字自字,不胜寥落之感。此诗即用其意。” ④此句意谓当年刘备三次到草庐中拜访诸葛亮,为的是天下大计。顾:拜访。频烦:频繁,形容“三顾”。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境内),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才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蜀汉政权。⑤此句意谓帮助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支撑危局,在两朝都表现出老臣报国的忠心。开:开创大业。济:匡济危时。⑥此句意谓诸葛亮出兵北伐中原,原想完成统一大业,结果尚未胜利,却先去世了。据《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出师伐魏,驻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斜谷口西侧),与魏军对峙于渭水百馀日,其年八月病死军中。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蜀相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旅夜书怀 下一篇:天末怀李白 →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时杜甫卜居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即诸葛亮。此诗乃诗人初次拜谒诸葛亮祠时所作。诗从祠堂写起,表现出崇敬之情;颔联表面写景,实乃慨叹前贤祠庙之荒凉;颈联写出刘备的知人善任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尾联则抒千古志士之共同心声,感人肺腑,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即高吟此二句,足见此诗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邵子湘《杜诗五家评》卷十一称此诗“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
 
【解题】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凭吊武侯祠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首联以问句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森然的柏树映衬诸葛亮人格的崇高。颔联写武侯祠的寂寥空旷,寄寓作者睹物思人的情绪,为下文作铺垫。颈联抒发对诸葛亮的生平业绩与际遇的羡慕之情,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又得遇明主,有机会鞠躬尽瘁,辅助先主、后主。尾联写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切惋惜之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政局仍然混乱颠倒,他慨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建功立业,对诸葛亮的赞扬与惋惜,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 shǔ xiānɡ 》 
    《 蜀 相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chénɡ xiānɡ cí tánɡ hé chù xún , jǐn ɡuān chénɡ wài bǎi sēn sēn 。 
    丞 相 祠 堂 何 处 寻 , 锦 官 城 外 柏 森 森 。 
    yìnɡ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 ɡé yè huánɡ lí kōnɡ hǎo yīn 。 
    映 阶 碧 草 自 春 色 , 隔 叶 黄 鹂 空 好 音 。 
    sān ɡ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 liǎnɡ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三 顾 频 烦 天 下 计 , 两 朝 开 济 老 臣 心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 chánɡ shǐ yīnɡ xiónɡ lèi mǎn jīn 。 
    出 师 未 捷 身 先 死 , 长 使 英 雄 泪 满 襟 。 
  •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翻译2】
    你要寻访千古垂名的诸葛丞相的祠堂吗?
    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古柏 环抱、一片翠绿的地方。
    你看,满院的萋萋碧草映绿了石阶,可是却无人 来领略这蓬勃的春色;
    树丛里黄鹂在不住地歌唱,可也仅是徒然地自唱 自赏。
    周围的一切,是多么荒凉空寂啊。
    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再向 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 开创大业,继而又扶持刘禅度过危机,献出了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
    可惜他没能等到出师伐魏成功,就病死军中,这多么叫后世的英雄豪杰扼 腕叹恨、泪流满襟啊!
     

  •  
    【注释1】
     
    ①丞相:一作“蜀相”。祠堂:此祠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今名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市南郊。
     
     
    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见李白《蜀道难》注。森森:树木茂密貌。
     
     
    ③二句写景中显示祠庙的荒凉。“自春色”、“空好音”暗示自然界景色徒然甚美,但已无人赏玩。仇兆鳌注:“何逊《行孙氏陵》诗:山莺空树响,垄月自秋晖。空字自字,不胜寥落之感。此诗即用其意。”
     
     
    ④此句意谓当年刘备三次到草庐中拜访诸葛亮,为的是天下大计。顾:拜访。频烦:频繁,形容“三顾”。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境内),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才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蜀汉政权。
     
    ⑤此句意谓帮助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支撑危局,在两朝都表现出老臣报国的忠心。开:开创大业。济:匡济危时。
     
     
    ⑥此句意谓诸葛亮出兵北伐中原,原想完成统一大业,结果尚未胜利,却先去世了。据《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出师伐魏,驻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斜谷口西侧),与魏军对峙于渭水百馀日,其年八月病死军中。
     
     
     
    【注释2】
     
     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蜀汉故都,城外有锦江,故名。又说成都城的西南部,为古时主管织锦官的居所,故称锦官城。
     
    ②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草庐之中。频烦:屡次劳烦。两朝:指刘备 (先主)、刘禅 (后主) 两朝。开济:开创大业,匡危济时。
     
    ③出师:蜀汉刘禅建兴十二年 (234),诸葛亮率师伐魏,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 (今陕西郿县西南),不幸病死军中。英雄:指后代的仁人志士。
  • 【评论1】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公初至成都时作。上四祠堂之景。下四丞相之事。首联,自为问答,记祠堂所在。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两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忠简公临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因谒庙而感武侯,故题止云《蜀相》。 一二,叙事老境;三四,‘堂’‘柏’分承。此特一诗之缘起也。五六,实拈,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镕金浑化。七八,慷慨涕泗,武侯精爽,定闻此哭声。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必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诗译释》:“通过对诸葛亮忠心为国的赞扬和功业未遂的惋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为国立功的激情。”今人周汝昌说:“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唐诗鉴赏辞典》)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游成都诸葛亮祠所作。它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无限敬仰和惋惜的心情,同时寄寓了他忧国忧民和壮志不得施展的感慨。全诗以设想新奇的问句领起,以涕泪满襟之情状作结,吊古以伤今,咏古以抒怀,感情贯注,沉挚悲壮;语言高度凝炼、警策,音调和谐;结构紧凑,对仗工整。此诗影响极大。据正史记载,唐王叔文推行政治革新,失败时,在中书堂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也吟诵了这两句诗,并大呼“渡河”三声而气绝。
     
    【评论2】
    唐诗篇名。七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九。“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这是上元元年(760)诗人居成都游南郊的诸葛亮祠堂武侯祠时所作,表现他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四句着重写祠堂之景,后四句侧重写丞相之事。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既抒写对诸葛亮未捷先死、赍志以殁的惋惜同情,也融和着诗人对当时失地未复,自己又失意落魄的忧思悲愤。据记载,唐代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宋代爱国将领宗泽在临死前都吟诵过这两句诗,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强和影响之大。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深挚,格调沉雄。浦起龙评曰:“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必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读杜心解》卷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分两段。前段四句,用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方法,写从寻访及到武侯祠所见之景象。首句设问,写诗人的寻访,二句作答,写其前往,一路走来,远远望见锦官城外丞相祠堂,翠柏森森,气象着实不凡。三四两句写入祠所见,然而两句之中,用了一个“自”字,又用了一个“空”字就大异其趣,使两句的重心转移,不再是对春日胜景的称颂,说明这里阒无人迹,其美自美,不被欣赏。这里虽是写景,但诗人属意不在写景。他是以实带虚,用客体实景虚写武侯身后的冷落。所以。此处写景即是写人,与题正合。后段四句,直写诸葛,用笔极简。五、六句对照,互相映衬,紧密关联,意在说明:忠臣的雄才大略得以实现,因遇明主;明主知人善任,忠臣就会输肝抛胆,戳力效命。七八两句写诸葛出师伐魏,身死五丈原,壮志未酬,遗恨后世,令英雄们(包括杜甫)抱憾、悲悼、涕嘘、感叹。
     
    诗人明写诸葛,暗写自己。其自我情感借诸葛形象得以流泻,在前后对比描写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面对武侯身后的冷寂,遥想其当年盛事,诗人不平之气自出。返视自我,空怀壮志,落寞孤寂,亦有春色自是空有好音的怨悱和哀叹。追思诸葛往事,他既仰慕其为人,更惊羡其际遇。仰赖统治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用则尽忠效力,不用就孤独哀伤,这正是中国士大夫惯有的心态。此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是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的
  •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蜀相,指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武侯祠。武侯祠在锦官城外,距诗人所居的草堂并不遥迢,诗人敬恭这位数百年前“名垂宇宙”的贤相,免不了常去拜谒寻访,这首诗就是寻访拜谒时有感而作的。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武侯的追怀与景仰。
     
    首句“丞相祠堂何处寻”,不仅以设问语气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悬念,而且暗含了诗人对武侯一贯的向往、“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以及这样的人物千年难得的喟叹。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既是对首句的回答,也是对武侯祠总体形象的描画:武侯祠祠内祠外古柏苍苍,翠影蔽日,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诗人抓住了这一最典型的意象,一下就把读者带入他所要描绘的意境。碧草映阶,满园春色;黄鹂婉转,隔叶闻音,这是对诗的意境的继续点染。古柏冬夏常青,春色百载如新,这当然是武侯人格与精神千年不朽的象征,但这里的“自”、“空”二字我们应特别注意仔细玩味: “自春色”是说春色自是同当年一样; “空好音”是说如今空有黄鹂的好音,因此这两个字蕴含了对武侯人亡物在、物在人亡的深情怀念和世间再无这样的人物的悼惜,它把我们的思绪引得非常辽远,使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而这很多很多的思绪中最主要的是对武侯一生功业的追怀,于是紧接着就引出五六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作为律诗来说,这两句不仅对仗工稳、平仄得当,更重要的是达到了高度的形象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如山似海数不胜数,只有三顾茅庐、开济两朝,庶几能涵盖武侯的丰功伟业,而“天下计”与“老臣心”又托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与忠肝义胆。最后两句是对武侯功业未尽而生命早逝的深深惋惜,而这惋惜的不仅是诗人自己,还包括历代志士仁人。世间多少英雄不都是功业未尽而身先死吗?这岂不就是武侯千百年来令人敬仰、令人感动、令人怀念的原因么?
  •  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辞官西行,岁暮抵成都;上元元年(760)春卜居浣花草堂。此期杜甫曾多次拜谒诸葛亮,表示崇敬之意。盖诗人本有“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又逢安史之乱,虽一事无成,而不能不忧念国事,故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深表同情。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祠堂在成都城南。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曾专设锦官管理,锦官城本织锦区,后用作为成都美称。丞相祠即今武侯祠,晋代李雄所建,祠内原多植柏树,诗人《古柏行》有云“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这一片“柏森森”的景象,就令人联想到《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无形中见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
     
    次联写祠内景色,而“自”、“空”两字逗漏抒情,——祠庙草绿叶密,鸟啭好音,本饶春意,著此二字则一概抹倒,睹物思人之意,已见于言外。
     
    三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出处大节,“三顾频烦”即“频烦三顾”,“天下计”即《隆中对》所定诸如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的基本国策;“两朝”是先主后主两朝,“开”是开创帝业,“济”是济美守成,“老臣心”指诸葛亮无私、不矜与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两句语极密致,说尽诸葛亮一生聪明才智、功业德操,流露出无限景仰。
     
     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终因操劳过度而死,留下了《出师》两表,成为天地间至情至文,不可不特别表出。此之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也。诗云“长使英雄泪满襟”,这“英雄”包容的范围就很宽,代表了千古未能成功的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唐永贞革新被挫败后,王叔文但吟此二句,即嘘唏泪下;南宋爱国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即诵此二句,“但呼过河者三而薨”,这不仅表明了《出师表》和诸葛亮的魅力,而且也表明了《蜀相》和杜甫本人的魅力。



历代诗词精品之《蜀相》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辞官西行,岁暮抵成都;上元元年(760)春卜居浣花草堂。此期杜甫曾多次拜谒诸葛亮,表示崇敬之意。盖诗人本有“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又逢安史之乱,虽一事无成,而不能不忧念国事,故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深表同情。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祠堂在成都城南。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曾专设锦官管理,锦官城本织锦区,后用作为成都美称。丞相祠即今武侯祠,晋代李雄所建,祠内原多植柏树,诗人《古柏行》有云“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这一片“柏森森”的景象,就令人联想到《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无形中见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
 次联写祠内景色,而“自”、“空”两字逗漏抒情,——祠庙草绿叶密,鸟啭好音,本饶春意,著此二字则一概抹倒,睹物思人之意,已见于言外。
 三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出处大节,“三顾频烦”即“频烦三顾”,“天下计”即《隆中对》所定诸如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的基本国策;“两朝”是先主后主两朝,“开”是开创帝业,“济”是济美守成,“老臣心”指诸葛亮无私、不矜与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两句语极密致,说尽诸葛亮一生聪明才智、功业德操,流露出无限景仰。
 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终因操劳过度而死,留下了《出师》两表,成为天地间至情至文,不可不特别表出。此之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也。诗云“长使英雄泪满襟”,这“英雄”包容的范围就很宽,代表了千古未能成功的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唐永贞革新被挫败后,王叔文但吟此二句,即嘘唏泪下;南宋爱国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即诵此二句,“但呼过河者三而薨”,这不仅表明了《出师表》和诸葛亮的魅力,而且也表明了《蜀相》和杜甫本人的魅力。

诗词作品《蜀相》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青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杜甫这首七律名篇的诗题。那么,“蜀相”,是指谁呢?就是诸葛丞相孔明。
 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建国称帝,史称“蜀汉”,拜诸葛亮(孔明)为丞相。所以,诗人杜甫在这里称孔明为“蜀相”。但它不仅仅是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作者对这位历史名相的仰慕和婉惜之情。
 杜甫是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十二月结束了自己为时四十年(寄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的。他在朋友(主要是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即今“杜甫草堂”所在地)。第二年春天,诗人探访了武侯祠(即诸葛亮祠堂,因他曾被封为“武乡侯”故称)。在游赏之余,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著名七律。


 首联:专程寻访丞相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成都乃蜀汉之京都,诸葛亮在此主持国政二十多年,政绩卓著。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丞相始建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都城遭到很大破坏,而武侯祠却完整无损。但现在见到的“君臣合庙”形式,却是清代康熙时(1672)重建的,占地面积三万七千平方米。祠内拥有大量历代题写的诗词、对联和匾额。其中最著名的长联,是清人赵藩题写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销,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乃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外还有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木刻和杜甫颂孔明的七律《蜀相》石碑。这是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南郊公园”。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古时盛产“蜀锦”,汉时开始就曾在此设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官员们住在成都的“小城”(还有“大城”),故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柏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太平寰宇记》载,武候祠前的大柏树,相传是孔明亲栽的。“柏森森”三字,值得好好玩味:它不仅仅描摹了丞相祠之外景,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而且也是识别丞相祠的最好标志,还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孔明的见证。
 杜甫还有一首专咏夔州孔明庙前一棵老柏树的七古《古柏行》,其中有句云: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这正说明,成都、夔州各地武侯祠前都出现“森森古柏”的茂盛景象,都是因为“人爱惜”之故。大凡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人,人民总不会忘记的,受人千古爱戴。你不见《诗经》中有首《甘棠》诗,记述着那棵甘棠树,总是“勿翦勿伐”、“勿翦勿败”的吗?那是人们用它来纪念周宣王时大臣召伯的。
 这一联诗直承《蜀相》诗题,起势极妙:用了诘问式,自问自答,有记叙有描述。这是写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所在之地,并使前后两句自相呼应。


 颔联:祠内春日景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在描摹了祠堂外景之后,进而描写祠堂内景。内景,究竟怎样呢?
 是一片“祠庙荒凉”之景呢?还是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古今对这一联诗意的理解,一直有分岐。清人仇兆鳌注此诗时认为:“写祠庙荒凉”。近人大多袭取此说(如复旦马茂元等);《唐诗选》的注者也认为:“……‘自’、‘空’二字,一则表示草色莺声无人赏玩,见得祠宇荒寂;二则表示碧草黄莺都不管人事代谢,不解怀吊诸葛亮这样的古人。”
 但是,山东大学萧涤非教授却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其理由是:①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因为古人是常以草色来渲染春色的美的(江淹《别赋》中即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杜诗这里的“碧草”不是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 我们不能一见到“草”字,就同“荒凉”联系起来。②荒凉的景色描写,在此并不符合杜甫的写诗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虚词)把美好春色一齐压倒、抹去,来加倍突出诗人对先贤的仰慕心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妙,就越有助于表达诗人这种情怀。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的作用了。
 我看,这一说法有道理。这两句诗,上承祠堂,主写景;下启感喟,主抒情。它们正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两兼。正如王夫之所说,“名为二,实不可分”。这里,带要害性的字眼,是“自”与“空”两个字。这是互文对举,可以互训,即“空”与“自”,可以相互对释。因为自己景仰的是名相,但早已不存,空留祠庙,尽管石阶两旁碧草萋萋,令人悦目;那藏匿于森森柏叶之中黄鹂歌喉,并非不悦耳,然而,诗人却无心赏玩,徒增伤感而已。原来“伤人心别有怀抱”,诗人一心想念的是祠堂的主人诸葛亮,而非春草与黄鹂。这样,就很自然地从前半首写景过渡到后半首的写人,即从祠堂之景的描写转换为对丞相事迹的记述。


 颈联:对诸葛武侯的评价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一联是全诗的核心,所以显得特别厚重、丰赡。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诗人用了重墨,从品德到事业、从正面到侧面,大事渲染,着力赞扬诸葛亮。上句用了“三顾茅庐”的典实,写到了刘备三次躬亲拜访孔明,这正是从侧面去烘托他的雄才大略。因为他有杰出才略,方得到刘备那样的器重。三顾频繁,就是“频繁三顾”;天下计,即天下之大计,或说计议天下大事。
 下句,即从品德和事业方面,直接地正面来写诸葛亮勤劳忠贞的高尚品质。两朝开济,是说诸葛亮先辅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了国家,后又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功盖三分国”。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报国,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清人仇兆鳌说得好,“‘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两句的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详见《杜少陵集详注》)
 同时,从开篇到这里,诗人匠心独运,或明或暗运用手法,不断蓄贮,创造条件,到此才着力点明,成了全诗的重点之区。原来,这是一首抒情诗,但杜甫在这里打破了常规,引议论入诗,在艺术上讲,这也是使诗篇的核心部分更加突出,重点特重。有人认为,诸葛亮一生的心思,一篇《出师表》说尽了;而一篇《出师表》的内容,又为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


 尾联:对诸葛武侯的悼念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一联的上句,用了“孔明六出祁山”之事。诸葛亮一生特别感人之事就是他的“死”。他为了帮刘氏复兴汉室,统一天下,曾经六次出兵祁山伐魏。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蜀军第六次伐魏,占据了五丈原,进行了“屯田”,而司马懿坚守不出。为了激怒对方,诸葛亮曾经用巾帼妇人之服送与司马懿,促其应战,亦未果。诸葛亮自己却因操劳过度,于这年的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死时,才五十四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历史事实。
 诸葛亮壮志未酬,但他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给后世的影响极大。诗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在这里表现了对诸葛武侯的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的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下句中的“泪满襟”的“英雄”,是指谁呢?我看,首先是诗人自己。当然,不限于他。因为在这句诗的头上用了“长使”二字,这就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大大地扩充了感染范围。也就是说,把普天之下(空间)和今后万世(时间)之具有报国雄心、追怀前贤的人们,统统包揽在内了,诗歌使广大的人们都发生共鸣,不能不为之同哭。


 * * * *


 讲读了全诗之后,我们深深感到《蜀相》这首诗,的确无愧为千古名篇。诗人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和炽烈的政治热情洋溢于诗篇内外。正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说,“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至深至广。
 这首《蜀相》,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如此,而在艺术上,也是一首相当完美的七律。
 大家知道,杜甫是一位善写七律的大师。在他现存的诗作中,七律有一百五十一篇,超过了现存的初唐、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他让我国七律诗体进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
 这首《蜀相》,就具有七律应有的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声调和谐和语言精到等所有特征。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的“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南宋诗人周紫芝赞扬说:“李杜文章万丈高,就是诗律杜陵豪。”(《次韵庭藻读少陵集》)在此,我不作逐点评析,仅就其章法作一点评说。
 《蜀相》的章法,是很讲究起、承、转、合的。比如:
 首联的“起”,紧扣诗题,写了走访武侯词。以其祠前参天古柏起先贤雄才之兴象,并以诘问开篇,起调也特具声势。
 颔联的“承”,直承上联,写祠堂春日内景。不仅承接紧密,上承祠堂,下启感喟,而且用精炼造语、生动形象,酿造了深远意境和浓醇韵味。
 至于颈联,作用是“转”,把诗意推进一层。因此,它写了对诸葛武侯的高度评价,即由写景进而写人。
 最后尾联,是全诗的终结,即所谓“合”,或叫“收”。这一联写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悼念。它做到了:“为诗结处,总要健举。”(王士禛口授、何世璂记述《然灯纪闻》中语)。的确,读了此诗的尾联,使人们深感诗篇收结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分两段。前段四句,用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方法,写从寻访及到武侯祠所见之景象。首句设问,写诗人的寻访,二句作答,写其前往,一路走来,远远望见锦官城外丞相祠堂,翠柏森森,气象着实不凡。三四两句写入祠所见,然而两句之中,用了一个“自”字,又用了一个“空”字就大异其趣,使两句的重心转移,不再是对春日胜景的称颂,说明这里阒无人迹,其美自美,不被欣赏。这里虽是写景,但诗人属意不在写景。他是以实带虚,用客体实景虚写武侯身后的冷落。所以。此处写景即是写人,与题正合。后段四句,直写诸葛,用笔极简。五、六句对照,互相映衬,紧密关联,意在说明:忠臣的雄才大略得以实现,因遇明主;明主知人善任,忠臣就会输肝抛胆,戳力效命。七八两句写诸葛出师伐魏,身死五丈原,壮志未酬,遗恨后世,令英雄们(包括杜甫)抱憾、悲悼、涕嘘、感叹。
诗人明写诸葛,暗写自己。其自我情感借诸葛形象得以流泻,在前后对比描写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面对武侯身后的冷寂,遥想其当年盛事,诗人不平之气自出。返视自我,空怀壮志,落寞孤寂,亦有春色自是空有好音的怨悱和哀叹。追思诸葛往事,他既仰慕其为人,更惊羡其际遇。仰赖统治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用则尽忠效力,不用就孤独哀伤,这正是中国士大夫惯有的心态。此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是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