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爱国统一战线战略理论
这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阐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作用、任务和方针的战略理论。这一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统一战线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 爱国统一战线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邓小平指出: “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3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必不可少的。
(2)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在统一战线前加了 “爱国的” 一词,表明统一战线的范围将会扩大。邓小平进一步把统一战线定义为: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地给统一战线下了定义: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基本上沿用了邓小平的定义。
(3)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邓小平明确指出: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4) 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统一战线是为了完成各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服务的。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也会有不同的内容。邓小平指出: “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7页)同时,为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而奋斗。
(5) 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邓小平指出: “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页)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我们党要继续坚持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坚定不移的方针。
(6)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民族问题,邓小平指出: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6页)依据邓小平的科学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制订了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中华民族问题的总方针: 坚定不移地关心、帮助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逐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关于宗教问题,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时,充分肯定了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必须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总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将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而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邓小平的爱国统一战线战略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统一战线作用十分重大,爱国统一战线也会不断发展。在邓小平的爱国统一战线战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正确制订并实行了统一战线政策,使爱国统一战线在实现四化、统一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