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进奏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进奏官 进奏官中国古代反映舆论的官吏,负责定期或随时向皇帝进言。宋朝尤为重视这种舆论制度。宋太祖统一天下后,最初,进奏官由州镇将吏担任。这些外州将吏不愿意长期出任京师,遂募京师人,或由亲信担任。每天上午,他们在右掖门外廊受制敕和诸司符牒,将午则各还私居。于是发生了政令传达稽缓、泄露的现象。后把各州进奏知后官集中到一起,选出150人,正式定名为进奏官,合在一起办公。承发文字,只能在都进奏院,不准带回家。30人为殿前承旨,各州进奏官共120人,各掌所属州镇公事奏报并收发文报。宋代以前,这些机构和邸报或进奏院没有统属关系,到宋代才成为一体。宋代进奏院的上级机构是银台司。在唐代,银台是禁城一个城门的名称,当时的文报都由此门传进宫内。到了宋代,成立了一个机构,把地方文报选到进奏院,再转送银台司。除银台司以外,还有通进司。前者收受地方文报,后者除收受银台司的地方文报以外,还收受中央文武百官章奏。 ☚ 进谏 传闻 ☛ 进奏官官名。进奏院长官,为节度使、观察使派驻京师,传送文书的官员。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置,五代沿置。 进奏官公吏名。宋初隶所属节镇、诸州进奏院。太平兴国七年十月,经钤辖诸道进奏院重新整顿,简选了一百五十名进奏官,统属都进奏院,每人授给“某州进奏院”或“某军进奏院”朱记,或兼管二、三州、军,掌收接、发送与本州军有关文书。初,进奏官充役十年以上,许补三班奉职(从九品小使臣)。大中祥符二年后,重作规定,每举行郊祀大礼(通常三年一次),许头五名进奏官出职(为八品武官)(见《长编》卷23,《宋会要·职官》2之46《进奏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