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创伤
躯干包括上下体腔,其中容纳五脏六腑。脏腑之分区部位如下:
肺分为母肺和子肺两部分。母肺位于胸后,心脏及子肺则在前胸。从两乳头下一横指处划一横线,须超过乳头各一寸,然后斜线向上,直趋天突,构成一三角形,是为母肺之边缘。再以乳头下向外一寸(母肺边缘之两下角端),直线向上,与天突相接,构成一四方形,母肺、子肺及心脏之侧(在三角之外)、白膈膜之上(即四方形内之两上角),是空域,能容纳一只鸽子,故名鸽子穴。
自剑突至脐部,划一高八横指、宽十二横指成棱形线,为胃之部位。
自剑突和第八椎向右量一寸处开始,即为肝脏之位置。自左短肋骨的尖端向胃的旁边量一横指宽、五横指高处,为脾脏之位置。
以剑突下二寸之胃中穴向右七寸处,高六横指、宽三横指的部位,为胆之位置。
脐部上下各一寸,宽八寸,为大肠的位置。大肠又分为三个弯曲部分,右为血大肠(升结肠),左为虫大肠 (降结肠),中为糌巴大肠(横结肠)。从此再向下量二寸处为小肠部位。小肠分上下两部分,自大肠线下一寸为上部小肠,再向下一寸为下部小肠。
自小肠两下角至前阴划线成三角形,前部为膀胱,后部为盘肠(乙状结肠)。
十四椎左右各七横指、上下五横指之处,为肾脏部位。精府之位置则处于十三椎下方。
脏腑遭受创伤,严重者足以致命。《四部医典·密诀本》云:“刚开始说话就断了后语,行走摇晃,身体沉重,呼吸不畅,咳嗽,向受伤的方向弯曲,不思饮食,剧痛,发际出汗。这些症状具全时,内部已经穿洞。”
诊断是否伤及脏腑,症状是神志不清,伤及何处该处脉道启开,有压痛,气短,不能伸屈,大小便立刻呈现热象。以上都是伤及脏器的总症状。特别是心脏受伤会立刻死亡;伤及心包时,昏迷不醒,颤抖,容颜失去色泽,遗尿,嚎叫。肺受伤时,吐痰带血,疼痛,发热,呼吸不畅,谵语等。横隔破裂时,头重,眼睛不睁,呕吐紫血,呻吟,眼脉突起,眺望天空,或上身血液流入下身,下身赫依逆行反上,立刻危及生命。肝脏受伤时,目赤,面色发青而油腻,颈部疼痛,脉道怒张,肝区阵发性疼痛,呻吟不已。脾脏受伤时,心悸,恶寒,腹胀,大便闭塞不通,呵欠喷嚏并作,口唇及齿龈灰白,眼和颜面发出黑斑点。伤及肾脏时,肢体沉重,四肢收缩困难,小便不利,双耳失聪。腑器穿洞时,症见肋骨刺向体内,腹泻。胃穿洞时不胀,恶性渗漏时膨胀。伤在胃的中部时有生路;伤在胃贲门时难治。他们症状是绞痛、小便闭塞,体力消失,进食后呕吐等。胆受伤时,眼及皮肤发黄,吐泻胆汁。大肠受伤时,绞痛如痧症,血大肠伤则吐泻坏血,虫大肠伤则吐泻出虫,小便不利。小肠受伤时,身热,口苦,小肠部刺痛,腹泻,目尿皆黄,如果穿洞,则身体直不起,剧痛,生殖器灼痛,能支持一昼夜。肛门受伤时,大便失禁或秘结,直肠四横指以上为黑肠,受伤则难治,四横指以下为白肠,白肠受伤者易治。精府受伤时,身体麻木,仰面翻倒,打滚,不严重者有生路。膀胱受伤时,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伤及膀胱口时多死亡,伤在中部时有生路。
治疗 被石块、木棒等钝器击伤或者从高处坠落或被塌伤等,虽然无伤然而遍体青紫,疼痛剧烈,伸屈困难,二便呈热象,则药物用汤剂与散剂、罨敷等法施治,诛灭热邪。方剂参见扩散伤热条。一切刀伤或枪伤,首先用药面团、酒糟加热罨敷。如果肿硬时,应消肿化瘀,排脓外敷施治;溃散时,外敷药膏收敛。肌肉之伤。宜采用吮吸、罨熨、浴洗等方法施治。新创之伤,先用药面团罨敷伤口,然后用酒糟吸引;如果肿胀,可用冷浴与热浴结合施治;红肿发热严重时,针刺放血效果良好。药用当药、胡黄连、秦艽花、角茴香、亚大黄,用奶酪调和涂敷。寒性肿胀,药用浓酒糟、干姜、荜拨、酒粬、小茴香、花椒、玉竹籽、黄油、脂肪煎煮制剂外敷,用绷带包扎。脉道要害处受伤时,可采用火灸与放血、药物等医治。火灸能使断裂的脉道接通,伤口大者在脉道上下火灸,伤口小者火灸伤处,何窍疼痛即火灸该处。诸内脉受伤,在头顶穴(百会)、亚门、足心、𧿹趾、无名指、胛中、脊椎第六、七节等处用金针火灸,同时用各种胆汁、红花制剂速灸(速灸即在洁白的绸子上涂红花、各种胆汁、旋复花制剂敷于伤口,用线包扎,再用山涧溪水<冷水>湿润,使其变色),以封闭脉漏,如此施治六至七次,可封闭脉口,并能清血,干涸黄水,以愈合脏伤;药用小白蒿、枇杷叶、紫草茸、茜草煎汤加红花、熊胆制剂,内服可接续断脉。何处脉断,在脏腑脉针刺放血,引出恶血,反复放血施治。
脏腑之重伤,须用外科手术施治。
饮食起居护理 进食麦片粥和乳酪、鲜酸马奶、白油(即奶油)、凉开水等,禁忌食盐、饮酒和肉类等热性营养食物。在爽凉处安静休养,避免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