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
身(身子;身上;身己;身田;身肌;身形;身段;身起;身器;身干) 体(体干;体性;肌体;兽~) 躬(躬体;要躬) 躯(躯体;躯老;躯躬;躯身;身躯) 骸 七尺(~之躯) 大质 骨肉(~未寒) 发肤 筋骨 肝脑 神根 生支
人的身体:肉身 肉体 生身 人身 人体
肉体(相对“精神”而言):躯壳
身体(对外观而言):形体
躯壳,肉体:尸宅
躯体,身体:体躯
身体和相貌:身貌
身体与精神:身心(~交瘁)
确实是人的身体:正身(验明~)
佛教认为为度脱众生而化现的世间色身:真身
人的整个身体和各种器官:百骸九窍 百骸六肱 百骸六藏
身体长度:身长 身高 项跖
身体高大而强壮有力:肌肥骨重
身体极为轻便灵活:身轻如燕
女子肌体洁白,柔美娇嫩:香娇玉嫩
女子肌体温馨柔软:香温玉软 香润玉温
年轻女子身体洁白柔软,散发着温馨的青春气息:软玉温香 软香温玉
身体柔弱:柔肤弱体
另见:躯干 体质 体力 体貌 尸体
身形
身形,在这里是指古代对人体体表解剖描述的总称。古代以显露于体表的骨骼突起,肌肉膨隆、器官、毛发或纹理等为标志,划定各个不同部位,并冠以相应名称。祖国医学中应用身形术语之处甚多,尤其在针灸学里,描绘经络循行路线和表述腧穴的空间定位等。其具体内容如下:
头 又名首。位于颈项以上,包括颅脑、面部及五官。十二经中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督脉循脊上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此外,手少阴经,足厥阴经,以及任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冲脉亦上达头部。
巅 又作“颠”,一名颠顶,俗称头顶、天灵盖,指头之最高处。足太阳经,足厥阴经及督脉均上行至巅。
顖(xin信) 又作囟、䪿分前囟和后囟, 指头顶前后正中相当于额枕骨与左右顶骨的联结处。婴幼儿颅骨未合,称为囟门。督脉从此经过。
发际 头发之边缘。额部上方的称“前发际”; 项部上方的称“后发际”。足三阳经、阳维脉、阳蹻脉经过。
额 又作“頟”,亦称额颅或颡(sang嗓),指前发际下,两眉以上的部位。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足厥阴经及督脉、阳维脉、阳蹻脉等均行经此处。
额角 一名头角,简称“角”,额颅两旁弯曲之处。足阳明、足少阳及手少阳等经从此经过。
曲周 又名曲隅、曲角,指额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足少阳经从此经过。
锐发 又作兑发,指头发曲周部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相当于耳的前方。
颜 又名庭、天庭,有三说: 一说为额部中央;一说为眉目之间;一说为泛指面部。督脉、手足三阳经等分别行经颜面。
阙 又名阙中、印堂,指两眉之间的部位,俗称眉心。督脉经过。
頞(e扼) 又名下极、山根,指两目内眦间的部位,俗称鼻梁、鼻根。足阳明经和督脉过此。
明堂 指鼻,或鼻尖。足阳明经起于鼻;手阳明经上挟鼻孔;手太阳经抵鼻;督脉循额至鼻柱。
人中 又名水沟。指鼻下方和唇上方中央的皮肤纵沟。足阳明经、督脉均行经此处。
吻 唇之四周,一说为两口角部。手足阳明、足厥阴、任脉、督脉、冲脉等从此经过。
承浆 下唇中央部下方的凹陷处。足阳明胃经和任脉从此经过。
地阁 又名颏(ke 科),指承浆以下至下颌骨下缘的部位。俗称下巴或下巴颏。足阳明经、任脉等从此经过。
眉本 眉毛的内侧端,俗称眉头。足太阳经从此经过。目裹 又名目窠、目胞、肉轮、眼胞、 胞睑, 俗称眼皮。上眼睑称“目上胞”,下眼睑称“目下胞”; 一说上眼睑称“胞”,下眼睑称“睑”。
目纲 又名眼弦,指上下眼睑的边缘部,此处生长睫毛,现称睑缘。上面的称目上纲或上弦,即上睑缘; 下面的称目下纲或下弦,即下睑缘。足太阳、足阳明经筋分别与之联系。
目内眦(zi字) 又名大眦、大眼角,指上、下眼睑在鼻侧的结合部,即内眼角。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阳等经及阴、阳蹻脉均经此。
目锐眦 又名目外眦、小眦、小眼角,指上、下眼睑在颞侧的联结部,即外眼角。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等经从此经过。
(zhuo拙) 指目下颧上的部位。 眼眶下缘的骨称骨,相当于上颌骨和颧骨构成眼眶的部分。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等经及任脉从此经过。
(qiu求) 又名颧。指目外下方的高骨,现称颧骨。手太阳小肠经“斜络于颧”,阴蹻脉“入”。
(kan砍) 指口之外,颊之前,颐之上,颧之下的部位,俗称腮。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及足少阳等经从此经过。
颐 指颏部的外上方,口角的外下方,腮部前下方的部位。足阳明经从此经过。
领(han汗) 指颏部的下方,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即下颌底与甲状软骨之间的部位,有手足少阳之筋、手太阳之筋、手阳明之筋等经过。
颞颥(nie ru聂如) 又名鬓骨、太阳。指眉棱骨的外后方,颧骨弓上方耳前动脉搏动处,有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等经经过。
蔽 又名耳门,指外耳道前面珠状突起,即耳屏,有手太阳、手少阳及足少阳等经经过。
关 指耳门前发脚后稍陷处,有手太阳、手少阳及足少阳等经经过。
颌 又名辅车,有即下颌支,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下颌骨耳下的一部分。
颊 指耳的前方,颧骨的外下部位,有足阳明、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等经经过。
蕃 指颊部后方,耳根前方的部位。
耳郭 又名耳轮、耳壳,指外耳道以外全部耳壳的统称。
枕骨 为头颅骨后下方隆起之骨,俗称后山骨,现称枕骨结节,有督脉经过。
玉枕骨 又名内枕骨。指枕骨两旁高起之骨; 一说枕骨亦名玉枕骨,有足太阳经等经过。
完骨 又名寿台骨,指耳后高骨,现称乳突,有足少阳经经过。
颈项 肩上头下的部位。前方为颈,即从舌骨到胸骨柄上缘的部位;后方为项,即从枕骨到大椎之间。手足三阳经、手少阴、足少阴、足太阴及足厥阴等经和任、督脉均经于此。
柱骨 指颈椎下段,或统指颈椎,又名天柱骨,有督脉、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等经经过。
结喉 指颈前正中的前突处,相当于喉头的甲状软骨部位。男性的结喉突出,女性的结喉不甚明显。任脉经过。
缺盆 指前胸上方,锁骨上方凹陷如盆处,即锁骨上窝。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等经从此经过。
胸 指缺盆以下,脘腹之上的部位,有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等经经过。
膺 又名膺中、臆,指前胸两侧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的部位。足阳明、足少阴、手厥阴等经从此经过。
膻中 一名上气海,指前胸两乳之间的部位。手少阳经和任脉等从此经过。
𩩲(he yu合于) 又名鸠尾、蔽心骨, 指胸骨体下方的胸骨剑突,有任脉经过。
腹 指胸以下,耻骨联合以上的部位。其中在脐以上的部分称大腹或上腹;脐以下的部分称小腹或少腹。一说脐下称小腹,脐下两旁称少腹。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等经和任脉经过。
脐 又名神阙。指腹部正中陷处,即脐带脱落结疤后的陷窝。任脉从此经过。
丹田 通常指脐下三寸关元穴部位,有任脉经过,足三阴经交会于此,亦为气功意守部位。丹田分三处,脐下部位称下丹田;心窝部位称中丹田;两眉之间部位称上丹田。
横骨 又名下横骨、盖骨,指两股之间横起之骨,即耻骨。一说指舌骨,位于舌根的小骨。足少阴、足厥阴等经和任脉从此经过。
曲骨 指横骨中央屈曲部分,相当于耻骨联合。任脉从此经过。
毛际 指下腹部阴毛的边缘。足少阳、足厥阴等经和任脉从此经过。
篡(cuan窜) 又名下极、屏翳、海底,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部位,即会阴部。任脉从此经过。
髃(yu 于)骨 髃与腢、顒同, 又名肩髃、肩端骨。 指肩胛岗与锁骨之结合部位,现称肩峰突。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等经从此经过。
肩 颈项之下,左右两侧上肢和躯干的连属部位。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等经从此经过。
腋 同掖。指肩下胁上之陷窝部位。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阳等经从此经过。
胁 侧胸部,腋下至肋骨尽处的总称。手厥阴、足少阳、足厥阴等经从此经过。
胠(qu区) 腋下胁上,胁肋的总称。手厥阴、足少阳、足厥阴等经从此经过。
季胁 又名季肋、撅(jue觉)肋、软肋。指胸胁下两侧第十一、十二肋软骨部分,现称浮肋。足少阳、足厥阴等经从此经过。
眇(miao秒) 指季胁下,髂嵴上方的空软部位。足少阳经从此经过。
肩胛 一名肩髆,指背部肩下成片之骨,即肩胛骨。肩胛骨上三分之一弯曲突出处称曲甲,现称肩胛岗;肩胛与锁骨在肩端连接处称两叉骨,现称肩锁关节部。手太阳、手阳明、足太阳等经从此经过。
肩解 指肩端骨节解处,即肩胛骨与上臂骨交接部位,现称肩关节。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等经从此经过。
背 人体躯干后部,腰以上部位的统称。足太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等经和督脉从此经过。脊 又名脊骨、膂(lu旅)骨,脊柱之统称,现称脊椎骨。从第一胸椎棘突开始向下数至第四骶椎,共二十二椎,包括胸椎十二、腰椎五和骶椎五。督脉、冲脉、足少阴、足太阳等经从此经过。
腰 背部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部位。足太阳、足少阳、足少阴等经及督脉、带脉均过此处。
楗(jian健) 一名股骨。指大腿骨,现称股骨。
膂 一名膂筋,指脊骨左右两侧的肌肉群。腰以下段又名胂(shen申);一说膂肉为胂;一说膂与吕同,脊骨曰吕。足太阳经夹脊而行。
尻(kao) 一名穷骨,尾骶骨的统称,或脊骨末端,有足太阳经和督脉经过。
骶端 又名尾骶、尾闾、撅(jue觉)骨,指尻骨的末节、即尾骨。督脉经过。
臀 又名尻臀、脽(shui谁),为腰以下,二股之上,尻旁大肉,即臀大肌的部位。一说尻为臀。足太阳和足少阳经从此经过。
膊 一名臂膊。为肩下腕上部位的统称。一说为上肢上节外侧,即上臂外侧面。手三阳经从此经过。
臑(nao闹或ru) 指上臂内侧。一说为肩下肘上的部位统称。手三阴和手三阳经从此经过。
肘 指上臂前臂相联之关节部,即肘关节。手三阴、三阳经从此经过。
臂 又名小臂、下膊,指肘下腕上的部位,现称前臂。一说肩下腕上通称为臂。手三阴、三阳等经从此经过。锐骨 锐与兑同,又名兑骨、手外踝,为掌后小指侧隆起之骨,即豌豆骨。一说指尺骨茎突。手太阳、手少阴等经从此经过。
高骨 凡人体高突之骨统称高骨。一指掌后拇指侧显著隆起部分,现称桡骨茎突;也有将兑骨、高骨统称为手踝骨。
掌 为腕下指上之内侧面,俗称手心。其对面为手背。手三阴经过此处。
鱼 指大指小指后侧隆起之肉。亦有称拇指侧为大鱼,小指侧为小鱼。大鱼的手背与手掌之间,深浅皮色交界之处称为鱼际,手太阴经从此经过。
岐骨 岐与歧同,指骨之分歧处。如锁骨肩峰与肩胛岗肩峰端分岐处;第一、二掌骨关节部的前方分岐处; 胸骨体下端与左右肋软骨的分岐处等。
本节 指掌关节或跖趾关节。十二经脉除足少阴经外,均行经不同的本节。
大指(趾)次指(趾) 指手、足的第二指(趾)。在手又名食指。手阳明或足阳明经从此经过。
小指(趾)次指(趾) 为手、足第四指(趾)。在手又名无名指、环指。手厥阴、手少阳或足少阳经从此经过。
爪甲 即手、足指(趾)甲。
髀(bi闭) 膝以上股部的代称。一说为股的上端。髀骨现称股骨,俗称大腿骨。髀枢相当股骨大转子部位。一说为骨盆外方中央的髋臼部。髀厌即髀枢之中。
鱼腹 一名鱼腹股,指大腿内侧,当阴股之下,膝上股内之肌肉隆起处,其形如鱼腹,故名,位于股内收肌群部,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等经从此经过。
伏兔 大腿前部肌肉之隆起处,形如俯伏之兔,故名,相当于股直肌部分,足阳明经从此经过。
辅骨 指膝两侧之大骨。内侧名为内辅骨,即股骨下端的内侧髁与胫骨上端的内侧髁所组成的骨突; 外侧名外辅骨,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的骨突。
䯒(havg杭) 与胻同。 又名足胫、骭(gan干)骨, 即现称之胫骨,位于小腿部的内侧其上端又名成骨。足阳明、足太阴等经从此经过。
膝 又名膝解、骸(hai孩)关,为大、小腿关节交接处,即膝关节。足三阴、足三阳经从此经过。膑 一名膝盖骨、连骸骨、骸胫骨,即髌骨。
腘 指膝关节后方屈膝时呈凹陷的部位,俗称膝弯或腿凹。足太阳和足少阴等经从此经过。
腨 (zhuan转) 又名腓臑、腓肠,为小腿后部隆起的腓肠肌部分,俗称小腿肚。足太阴、足太阳、足少阴等经均过此。
绝骨 为外踝上骨(腓骨)的突然凹陷处,有足少阳经通过。
踝 俗称孤拐骨,指足跗后两旁隆起之肉圆骨。在内侧的称为内踝;在外侧的称为外踝。踝关节又名踠(腕),为胫下尽处之曲节,又指桡骨茎突。
跗(fu扶) 又称足趺,即足背部,俗称脚面。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等经均经过此处。
踵(zhong肿) 指足跟着地的部分,俗称足跟,有足少阴经通过。
京骨 指足外侧第五跖骨底的部分,有足太阳经通过。束骨 指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的部位,有足太阳经通过。
然骨 指内踝下前隆起之大骨,现称舟状骨。足少阴经通过。
核骨 核又作覈(he核),指足大趾内后侧之半圆骨,有足太阴经通过。
三毛 一名丛毛。 丛作藂, 故有误作聚毛。 指足大趾背侧爪甲后所生之毛,有足厥阴经通过。
赤白肉际 手足的掌背肤色明显差别的分界处是取穴的自然标志之一。掌侧为阴面,皮色较白,其边缘称白肉际; 背侧为阳面,皮色较深,其边缘称赤肉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