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
宋·辛弃疾2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3,可以无事仇之大耻4;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5,可以卒不世之大功6。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7,悲夫! 嘉泰四年三月门生弃疾拜手谨书8。 1选自《稼轩诗文钞存》。绍兴:宋高宗年号。辛巳:绍兴三十一年(1161)。诏:皇帝的命令。草:底本。绍兴辛已年金兵再度南侵,宰相陈康伯劝高宗亲征,并拟了这份“亲征诏草”,此次出征曾击败金兵于采石。本文是四十余年后辛弃疾为诏草写的跋。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大词人。青年时曾参加抗金起义,终生力主抗金。有《稼轩长短句》、《辛稼轩词文钞存》。3使:假使。绍兴之初:指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秦桧专权,投降误国。4事仇:侍奉仇敌,指南宋对金的称臣纳贡。5隆兴之后:隆兴是宋孝宗年号,时当1163-1164年,此时金国发生内乱,形势对南宋有利,南宋曾收复一些失地,但因偶然的军事上的失败,孝宗又放弃抗敌政策。6卒:完成。不世:世上少有。7虏:敌人,指金统治者。8嘉泰四年:即公元1204年。嘉泰:宋宁宗年号。门生:弟子,这是辛弃疾针对起草人陈康伯而言,表示对陈的敬重。拜手:古代礼仪,跪地后先两手伏地再把头伏在手上。谨:敬。 【析点】 绍兴亲征诏草发布之后,南宋对金作战曾有小捷;此前此后亦有北伐的有利时机,但都因朝廷苟且偷安而错过。辛弃疾看重此诏草,更痛心于朝廷坐失战机。跋中寄托了国家兴衰的无限感慨,也包含了对投降政策的沉痛斥责。 跋文主要以两组假设句组成,极力张扬诏草之伟力;两组假设句构成整齐的排偶句式。节奏急促,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作者郁积已久的感愤与壮怀喷迸而出。但既为假设,就非现实,实际上两个假设句道出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恨。于是“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语,落到眼前的现实中,诏草空存,敌虏未灭,话语不多,痛惜感慨,悲愤欲绝。最后以“悲夫”之叹作结使全文笼罩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一般跋文的具署除姓字外或注明写作时间以及地点,往往与跋文主体内容无直接关联。而这篇跋文的具署,可谓主体部分的尾声,作者对起草者称“门生”,又言“拜手”、“谨书”,表达出对前辈主战派的无限景仰与怀念的深衷,令人不禁颇生浮想深思。 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 《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宋辛弃疾撰。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三月。绍兴辛巳年金兵再度南侵,宰相陈康伯劝高宗赵构亲征,并拟了这份诏草,这次出征曾击败金兵于采石。四十八年后辛弃疾为诏草写了这篇跋。跋中表现了作者对诏草发布前后抗金时机多次丢失的痛惜,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流露了对投降政策的极度不满,表达了对劝勉皇帝亲征的先贤的无限景仰与怀念。跋文主要以适宜表现沉痛惋惜之情的两个假设句组成,而开篇又以假设词始,从而造成了突兀的气势,使作者郁积已久的满腹感慨喷进而出。两个假设句已将无法弥补的遗恨道尽,最后又以一陈述句道出当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的悲惨现实作对照,因而“悲夫”一声喟然长叹,便如巨浪排空,猛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其无限悲愤与感慨宛然可想。全篇文词简约而含蕴无穷,乍看似无感情,熟读则感到感情颇为浓烈,可谓字少情浓、言简意丰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祭陈同甫文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