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赠孟浩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赠孟浩然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渡荆门送别 下一篇:长相思二首之一 →
诗词简介: 此诗当是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其时孟已五十一岁,次年即卒。孟浩然:唐代诗人,李白诗友,见前《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作者小传”。诗中赞美孟浩然终身隐居不仕的高尚品德,表示无限仰慕之情。疏宕而又精炼,质健而又豪迈,形象鲜明,意境浑朴。唯作为律诗,“前云‘红颜弃轩冕’,后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兴到而成,失于检点”(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赠孟浩然》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 zènɡ mènɡ hào rán 》 
    《 赠 孟 浩 然 》 
    nián dài : tánɡ , zuò zhě : lǐ bái,
    年 代 : 唐 , 作 者 : 李 白 ,
    wú ài mènɡ fū zǐ , fēnɡ liú tiān xià wén 。 
    吾 爱 孟 夫 子 , 风 流 天 下 闻 。 
    hónɡ yán qì xuān miǎn , bái shǒu wò sōnɡ yún 。 
    红 颜 弃 轩 冕 , 白 首 卧 松 云 。 
    zuì yuè pín zhōnɡ shènɡ , mí huā bú shì jūn 。 
    醉 月 频 中 圣 , 迷 花 不 事 君 。 
    ɡāo shān ān kě yǎnɡ , tú cǐ yī qīnɡ fēn 
    高 山 安 可 仰 , 徒 此 揖 清 芬 
  • 《贈孟浩然》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 ①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指潇洒儒雅的风度。

    ③此句意谓青年时代就抛弃仕进。红颜:红润脸色,指年青时代。轩冕:古时公卿大夫的车子和礼帽,后用以代指官位爵禄。

    ④此句意谓隐居山林到老。

    ⑤醉月:月夜醉酒。中圣:犹中酒。据《三国志·魏志·徐邈传》记载,东汉末曹操主政,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尚书郎徐邈私自饮酒,对人说是“中圣人”。后遂以“中圣人”或“中圣”称酒醉。“中”本应读去声,但此处需读平声才合律。

    ⑥迷花:迷恋山上花草。不事君:指不做官。

    ⑦此句以高山比喻孟的品格,用《诗· 小雅· 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⑧徒此:只能这样。揖:拱手为礼,表示致敬。清芬:高洁的德行。
  •  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七年(739),时孟浩然五十一岁,次年即卒;李白三十九岁,又一次游襄阳,会见孟浩然而赠此诗。诗中赞美孟浩然终身隐居不仕之高尚品德,表示无限仰慕之情。形象鲜明,意境浑朴。唯此诗为五律,“前云‘红颜弃轩冕’,后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兴到而成,失于检点”(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这首赠给孟浩然的诗,不为格律所拘束,而追求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充分显示了诗人飘逸的诗风和潇洒的诗才。


    首联即点题,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孟浩然的爱慕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自己对友人的敬爱,并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因为他是天下闻名的风流人物。“风流”,是指孟浩然超凡脱俗的才华。“风流”两字是全诗的魂,也正是能令一代诗坛巨子敬仰的魅力所在,以诗人李白的文学才华,而能使他产生敬仰之情的友人实属凤毛麟角,而孟浩然却赢得了这种敬仰,足见孟的才华不同凡响。究竟孟的“风流”有何非凡之处呢?


    第二联中,“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友人从少年到晚年的生涯; “轩冕”对“松云”,写出了友人对入世与隐世的人生选择。入世,以友人的才华即能得到荣华富贵,但官场中的污浊,又使友人不愿同流合污,所以甘愿归隐到松树间、白云下的自然风光里,陶冶性情。两句突出表现了友人超尘拔俗的气节。

    第三联又从横的方面写了友人的隐居生活。“醉月”对“迷花”,勾画出了隐居生活的诗情画意。在皎洁的月光下,友人常常举杯邀月,沉醉在美好的精神境界中,或是在迷人的花丛间流连忘返。这里的“中圣”是借用了曹魏时徐邈的故事。徐嗜酒,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中圣”即饮醉之意。“中圣”对“事君”,巧妙地表达了友人宁可在酒中沉醉,也不愿侍奉世俗的国君的人生态度。第四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再一次抒发了自己的敬仰之情。


     这两句与首二句遥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自己对友人的敬爱。同是写“敬爱”,首句是直抒胸臆,而尾句是用形象的比喻手法,烘托出更深层次的敬爱。诗人赞颂友人的品格如高山之巍峨,使人无法仰视其全貌。写到这里,诗人觉得用仰视两字已无法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敬爱了,那只好在此拜揖友人清远高雅的品格了。这里既写出了诗人的自谦,同时把敬爱之情推向了高潮。

  •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一生不仕,隐于鹿门山,张九龄、王维等著名诗人都十分推重。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自巴陵北游,访孟浩然于襄阳,写下了这首饱含钦敬之情的赠诗。

     首联点明题旨,总摄全诗,称浩然为“孟夫子”,不仅因为孟比李年长十二岁,而且因为孟已“风流天下闻”。“风流”,既指其诗的超逸美妙,又指其人的高迈不羁。正因为这样,诗人以一“爱”字表明态度。颔联紧承“风流”而来,以“红颜”和“白首”对举,通过对“轩冕”(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和“松云”的一“弃”一“卧”,形象地展现了孟浩然从青年直到晚年一以贯之的高洁人品——不求富贵而甘愿高卧于青松白云之下。用孟浩然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秋登万山寄张五》)。

    颈联进一步渲染孟浩然的隐逸“风流”。他有时沉醉于月下,有时迷恋于花丛,真是俯仰自得、乐在其中,当此之时,他何尝有“事君”之想呢?“醉月”、“迷花”,逼真地勾勒出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致。《诗·小雅·车辖》篇云:“高山仰止。”以仰望高山表现对高洁人品的向往。可是这位孟夫子的品格比高山还要高,一个“安可仰”,将诗意深化一层;“徒此揖清芬”,以退为进,借只有向他那清雅芳馨的人品拜揖,表达出更深的敬意。

     这首诗风格飘逸,自然流走之中揉以工稳的对句,却又令人不觉其为对,读来但觉一片神行。律诗写到这种地步,可谓已入化境。
  •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年事稍长于白,是湖北襄阳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诗坛前辈的景仰之情。全诗围绕着“风流”二字展开笔墨,而弃轩冕和不事君又是“风流”的核心。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曰:‘业已饮,何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这就是孟的高贵品质所在,当时传为美谈。诗首联说明写作目的,点出作意:“我所以写这一首赠诗,是因为敬爱孟夫子的风流。

     颔联和颈联申说“风流”所在,红颜与白首对举,醉月与迷花对举,都是说“风流”的各种表现。诗人从对比中揭示“风流”的价值,如果没有“弃轩冕”,那“卧松云”就显得平凡;没有“不事君”,那醉月和迷花也就一般,因此诗人此中的深意是耐人咀嚼的。当时社会上的士人举子巴不得有人引荐做官,甚至通过许多见不得人的手段达到目的,但孟浩然却对韩朝宗这类大官的引荐抱无所谓的态度,宁愿醉月迷花,隐居访友,这真是高出流辈的难得之举。


    诗人本身有时也想这样做,但不免也做些上书求荐的事,因此深感能像孟浩然那样不容易,也就更感到值得敬仰。关于遣词,喻守真说:“颈联中‘中圣’,本可作‘中酒’,但因‘酒’字与上文‘醉’字重叠,又太浅露,又不能对下句‘君’字,故特用僻典,就觉得字面对得很工整。这是诗人狡狯之处,读者可悟炼字运典之妙。”(《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是有见地的。明谢榛批评这两联前有“红颜弃轩冕”,后有“迷花不事君”,是“意重一联”,“失于检点”(《四溟诗话》),后世也以此为病。其实,这是一联流水对。从诗人的作意来看,他是把弃轩冕、不事君作为“风流”的核心来看待的。弃轩冕,不事君虽可看成一事,但到底角度并不一样。末联抒发仰慕之情。作者说:你像高山一样屹立,我仰慕尚且不及,只有揖其清芬而已。看口气,似乎诗人这次赴襄阳访孟浩然并未见到他,故有此语,不无惋惜和遗憾。惓惓深情,十分感人。作者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诸作,那么其实两人倒是不仅见过而且成为知交的。


《赠孟浩然》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高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题】
 此诗当是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其时孟已五十一岁,次年即卒。孟浩然:唐代诗人,李白诗友,见前《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作者小传”。诗中赞美孟浩然终身隐居不仕的高尚品德,表示无限仰慕之情。疏宕而又精炼,质健而又豪迈,形象鲜明,意境浑朴。唯作为律诗,“前云‘红颜弃轩冕’,后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兴到而成,失于检点”(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注释】
 ①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②风流:指潇洒儒雅的风度。③此句意谓青年时代就抛弃仕进。红颜:红润脸色,指年青时代。轩冕:古时公卿大夫的车子和礼帽,后用以代指官位爵禄。④此句意谓隐居山林到老。⑤醉月:月夜醉酒。中圣:犹中酒。据《三国志·魏志·徐邈传》记载,东汉末曹操主政,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尚书郎徐邈私自饮酒,对人说是“中圣人”。后遂以“中圣人”或“中圣”称酒醉。“中”本应读去声,但此处需读平声才合律。⑥迷花:迷恋山上花草。不事君:指不做官。⑦此句以高山比喻孟的品格,用《诗· 小雅· 车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⑧徒此:只能这样。揖:拱手为礼,表示致敬。清芬:高洁的德行。

古诗《赠孟浩然》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年长李白一十二岁,两个人的性情、志趣难免小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这首行云流水般的赠诗,即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敬爱之情。
 首联两句,一个“爱”字奠定了主体的感情基调; “风流”一词则不仅点出“爱”的客体,而且将孟浩然为世人所赞誉的风雅潇洒的气度人品突现在读者面前。这一联统摄全诗,铺设了笼罩全篇的感情线索。
 颔、颈两联顺势而下,从纵横两个方面勾勒了孟浩然光采照人的形象。“红颜”对“白首” ,极有跨度地概括了好友从年少到晚年的经历。“红颜”句着一个“弃”字,“白首”句嵌一个“卧”字,鲜明地展示了孟浩然对待官宦仕途与隐士生涯的态度。“弃”得是那样决绝,“卧”得又是如此安闲。这一截然相反的对比,从纵向揭示了孟浩然鄙弃爵禄、悦情山水的峻洁品格。
 据计有功《唐诗纪事》 载,山南采访使韩朝宗爱重孟浩然的才华,欲偕至京师,荐之于朝。但孟浩然与故人饮酒,竟忘了此事。有人提醒他,他竟说:“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 ”举荐一事因此作罢,孟浩然也一点不后悔。颈联所写正与此相吻合。月魄当空,举杯相邀; 徜徉花间,流连忘返——这两句横向描写了孟浩然的隐居生活和情趣,“频”、“不”二字,透露出他自甘淡泊的执著性情。这一联和上一联或由正及反,或自反而正,属对巧妙,规整而无板滞之弊; 自然流走,顺畅而又极错落之致,用笔堪称美妙矫捷。
 尾联在前两联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孟浩然的崇敬心情。他把好友比拟为崇峻的高山,由衷地发出难以企及的喟叹。如此结束,不仅使诗人对孟浩然的崇敬更上一层,而且也形象地突出了孟浩然的高风亮节。
 人们论及此诗,多认为“表明了李白的精神”,抒发了李白与孟浩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然而反复吟咏,仔细揣味,总觉得本诗题旨恐不止于此。还是喻守贞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说得较为中肯: 此诗“意在爱其风流才调,而惜其不为世用也。”略考孟浩然的生平,可知他并非不求仕进,而是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才归隐林泉的。不过,他在怀才不遇的命运下能诗酒自娱,安之若素,却是极为难得的。对照李白出山前后的经历,不难理解“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确非溢美之辞,而是诗人的肺腑之言。李白这首诗一方面感慨孟浩然徒具才华风采而不为世用,一方面对他淡泊名利,听之自然的人生态度,深感可望而不可及。由衷的叹婉中,不免也流露出了年轻时的作者同好友颇有歧异的人生旨趣。事实不是这样吗?几年之后,当李白被 “赐金放还”,放逐出京时,他可是一肚皮牢骚,按捺不下去啊!
 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认为,互相尊敬是友谊的一个要点。他说: “所谓敬重,并非说他们觉得我们 ‘有德’ ,也不是说他们认为我们聪明。这是更错杂的一种情操。把我们的优点和缺点都考量过了之后,他们才选择我们,且爱我们甚于他人。” ( 《人生五大问题》)尽管李白与孟浩然在处世态度方面颇具差异,但这并不能减弱他们友爱的程度。互相尊重再尊重,这也许是本诗在处友之道上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