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痧病证名。痧证之一。指暑天感受秽浊所致的痧证。《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暑痧,头眩恶心,自汗如雨,脉洪拍拍,上吐下泻,腹痛或紧或慢。”治宜清暑化浊,用薄荷汤。参见痧条。 暑痧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暑天感受污秽浊邪,或因食用不洁食物引起。即发生在夏季的急性胃肠炎。主要症见恶心呕吐、泻下臭秽、腹痛、头晕、脉洪等。 暑痧shǔshā痧证之一。见《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因暑天感受秽浊痧邪所致。症见呕吐, 恶心, 泻下臭秽, 腹痛时紧时缓, 头晕, 汗出如雨, 脉洪等。治宜清暑化浊, 调和脾胃。选用薄荷汤(沈金鳌《痧胀燃犀照》: 香薷、薄荷、连翘、银花、厚朴、木通)、紫苏厚朴汤(《痧胀燃犀照》: 香薷、苏叶、厚朴、山楂、枳壳、莱菔子、陈皮、青皮)、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等。 暑痧 暑痧暑痧是指夏秋季感受时邪秽气所致的痧证。多由热逼秽蒸,耗伤气阴所致的疾患。临床特点以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全身肌肉胀痛痠楚,无汗,或大汗出,全身乏力,甚或突然昏厥等虚脱现象。暑痧出《痧症全书》。 病因病机 是由于夏至至立秋前,气候炎热,湿气盛行,人在此气交之中,难以适应其变化时,极易感染秽浊时邪之气而发暑痧; 或长时期在烈日下以及在高温环境中进行工作,也为诱发暑痧的一个常见因素;此外,暴饮暴食,饮酒过量,劳动过度,情绪激动及体虚之人,也常可诱发暑痧。 暑痧多表现明显的阳热证候,如高热口渴,肌肤灼热,无汗或汗出如雨,头晕痛胀,心烦,胸闷,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脉洪大急数。暑为阳邪,其性升散,且易耗气伤津,上犯头目则出现头晕胀痛;腠理开泄而大汗淋漓;汗出过多,往往导致耗散津液,出现口渴引饮,唇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开泄太过,不但伤津,而且气也随之耗损,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浑身无力;深则痧秽之气内侵,扰乱心神,则出现抽搐痉挛,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如冰,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危重证候。长夏湿气盛行,故暑痧也多挟湿浊之气伤人,其症常见身重倦怠,身热不扬,湿阻于经络,造成气机失利,则胸膈痞满,脘腹胀闷,升降失司,则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症。 辨证要点 暑痧初时,可出现怕风,发热,头晕胀痛,无汗或微出汗等表证; 如暑痧秽气继而深入,引起邪正剧争,可见大热烦渴,面赤气粗,大汗自流,舌燥口干,脉洪大有力等阳明实热证;若痧气阻于胸腹经络之间,则见全身胀痛,胸满痞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等症。大凡暑痧伤人,多表现为实热证候。 民间辨别暑痧的证候,尚有独特方法,如四肢欠温,手足指端冰冷,胸部划痕呈癃起色紫红者为暑痧(医者将中指弯曲,以第二指关节在患者胸部第二至第四肋间,左右均可,由锁骨中线直线划一道痕,长约1~1.5寸许,可见皮下有明显的癃起呈紫红色),以及揿压指甲呈晦黯者为暑痧(医者先将患者的手指提起,以医者的右手拇指甲分别揿按患者的指甲,揿压一下立即松开,如见患者指甲下血色回复比正常人缓慢,且血色晦暗者),以此识别为暑痧。 治疗原则 首先应积极采取刮痧(刮两肩,胸背部,四肢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红点及焮红色为止),拍打两手肘弯和两膝弯处(委中穴),撮痧(胸、背及颈项等处)以及放痧(委中穴静脉处用三棱针刺出血),然后按照暑痧所出现的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施治。若因暑痧阻于肌表,可用金二方。如热较重,口渴,心烦者,可用四物香薷饮加黄芩、大豆卷等,或应用新加香薷饮亦可。如阳明热盛,口渴引饮,面赤恶热,舌燥无津,脉洪大急数者,可用白虎汤。如气津两伤,热甚于里,汗出过多而无力者,可用人参白虎汤。若余热未消,少气欲呕,咽燥口渴,舌红少苔,脉虚而数者,可用竹叶石膏汤。若腹胀不已,兼有积滞者,可用金三方。汗出过多,可去紫苏。若暑痧挟湿,小便短赤不利,身热心烦,口渴,泄泻,可用六一散,或金二方加六一散。此外,民间尚有用鱼腥草、积雪草为疗暑痧初起,其效果也很显著。鱼腥草、积雪草均有祛暑,除痧,清热,消胀,解毒作用。 护理及预防 暑痧证候为阳热秽浊之气,使用汤剂时,均宜冷服,或微温饮服;如遇有呕吐频繁,则宜分多次饮服。 搞好环境与个人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便适应暑天气候的变化:宜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工作,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劳动或旅行,并需戴草帽等防暑工具,常服清凉饮料和淡盐开水等,以防暑痧的发生。 ☚ 热痧 番痧 ☛ 暑痧shǔ shāsummer erup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