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症 暑热症又称夏季热。夏季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为主要症状,秋凉自愈。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生于盛夏季节,特别是我国南部及中部酷暑地区。症状表现: ❶发热:盛夏时节渐起发热,体温常在38℃—40℃之间,持续不退。天气愈热,体温愈高;气候转凉,体温亦降。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 ❷口渴多饮、多尿:患儿昼夜烦渴欲饮,每日饮水量达2000—3000毫升。尿亦频繁,一昼夜数十次。 ❸少汗或无汗。 ❹久热后可见食欲减退,并显出苍白、乏力等慢性病容。护理:尽量使环境凉爽。小儿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温水浴,其水温比病儿体温低3—4℃,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饮食易消化富于营养。中医疗法的原则为清暑益气,养阴清热。单方:六一散加薄荷冲服,有辛凉解表、清暑利湿的作用。 ☚ 癫痫 5.13 预防传染病、肠寄生虫病 ☛ 暑热症summer fever为炎热季节婴幼儿发生的一种发热性疾病。病因尚未确定,可能与体温调节功能不良及活动过多,环境过热有关。主要表现有发热,气候凉爽时可自然减退,有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病程多长达1~2个月。预后良好。治疗应着重防暑降温,水浴。 暑热症 暑热症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逢盛暑季节,小儿每有持续发热,伴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之发生。病因不明,曾被称为“夏季热”、“饮溺症”、“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征”、“多溺暑热症”、“婴儿汗闭性暑热”等,但因多发于盛夏,故定名为暑热症。1942年以后,上海、广州、重庆、长沙、浙江、武汉等地区均有陆续报告。发病年龄以1~2岁为多见,小于6个月以及大于3岁者少见。部分系上年夏季已患过本症而再发者,但各项症状均较前轻微。 本症发生与气候炎热有关,夏季发病,秋凉后可自愈。我国夏季气候以南部及中部各省市最为炎热,故这些地区的发病率亦较高。发病期间体温常随气温高低而波动,若将病儿移居较阴凉地区,体温可降至正常,故认为周围气温是发病的外因。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内因与病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体温调节中枢于下丘脑,以前认为下丘脑前部兴奋时以三种方式调节散热: 汗腺分泌增强,皮肤血管舒张,抑制下丘脑的后部。下丘脑后部兴奋时可引起骨胳肌紧张度的增强而增加产热。但最近倾向于认为下丘脑前部并不是散热中枢而是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下丘脑后部可能是对体温“情报”加以综合处理的部位。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乙酰胆碱以及前列腺素浓度、钠、钙等亦参与体温恒定的神经介质作用。有些学者认为汗闭是本症的病因,人体于散热过程中,利用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体内水分以达到降温目的,但主要通过水分蒸发来维持体温恒定。每一公升汗液可蒸发585kcal热量,散热作用很大。本症病儿多数汗腺发育尚未成熟,不能完善发挥其功能,致使体温升高。1岁左右小儿活跃好动,产生热量较多,而汗腺功能不完善,温热刺激稍久易功能疲倦,而发病较多。另外,体表汗腺分布密度各民族有显著差异,汗腺功能发育程度亦因人而异,故有认为本症系汗闭致体温调节失衡之被动体温增高。 祖国医学对本症之发病归于禀赋不足,阴气未充,阳气未盛,再感暑邪所致。根据观察,21-三体综合征、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营养不良等患儿的发病率较高,说明体质虚弱为发病重要内因。按患儿体质之不同,暑邪、湿热二者之偏,临床发病有暑邪伤津的阳明热化和上盛下虚之脾胃阳虚二型。 临床表现以发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多饮、多尿为必具症状。体温于38~40℃之间,持续不退,大部分下午较上午为高,可持续1~3月。发病早者从黄霉季节、初夏即开始,经整个夏季,直至秋凉后才自动降温而愈。于持续发热同时病儿大都无汗,皮肤干燥灼热,碘粉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口渴、多饮、多尿之症状轻重不一,尿多且清。病初起时,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以后食欲减退,患儿逐渐消瘦乏力,病程中可有消化不良及溏薄大便,也可有轻咳。高热时可有惊跳、嗜睡现象,但很少有惊厥,昏迷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体格检查除咽部稍充血外,无其他特殊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除部分周围血淋巴细胞百分数较高外其他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根据地区、季节和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但必须注意与其他长期发热疾病相鉴别。除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外,更应随时观察病情发展,进行相应之检查以免延误病情。诊治中至少应鉴别的疾病有结核病、肠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尿崩症等。 治疗应着重于合理的营养、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变换环境,尽量降低病儿周围气温,属有效措施之一。水浴疗法,可以水为介体使皮肤散热,水温可直接影响血管扩张,可增强汗腺分泌,一般用低于病儿体温2~3℃之水浴,每天进行2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但应避免受凉。其他除供给多种维生素外,可应用中医辨证施治。阳明热化型宜清热益气、养阴生津,用人参白虎汤加西瓜翠衣、荷梗、淡竹叶之类。上盛下虚型则可温下清上,护阴潜阳,用人参白虎汤加金匮肾气丸。 本症预后良好,一般秋后自愈,但应注意营养不良及感染之合并症。 ☚ 咬伤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 00006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