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货币金属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货币金属论同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货币理论。萌芽于14世纪,发展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重商主义者是其典型代表。认为货币即金银,即本身具有价值的商品。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银,反对货币名目论者企图通过降低铸币的重量或成色,以提高铸币的名义价值从而增加国民财富的做法。把货币和金属混为一谈,忽视货币的社会性特征,不理解它是商品矛盾发展的结果,不能解释银行券、纸币等货币符号流通的事实。 货币金属论Theory of Metallic Money与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关于货币本质的学说。该学说将货币的本质与贵金属相联系,认为货币即金银,只有金银才是货币,货币的价值由其贵金属的价值所决定,货币是高于一切商品之上的,是社会财富的唯一代表。货币金属论盛行于重商主义时期,是重商主义思潮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典型反映。货币金属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对黄金的贪欲与疯狂追逐、掠夺为基础,这一时期对货币本质的认识紧紧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相联系,将货币看做是高于一切商品的、唯一的财富形式,排斥货币的商品性。这一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货币金属论为“超商品金属论”,是狭义的货币金属论。第二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商业资本逐渐让位于产业资本,体现商业资本运动的重商主义逐渐被新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代替,“超商品金属论”也逐渐向“货币商品论”演变。广义的货币金属论应该包括“超商品金属论”与“货币商品论”。 货币金属论亦称“金属主义”,一种同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货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必须有实际价值,其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进而认为货币的本质就是贵金属,贵金属即货币。该理论渊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般认为产生于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的时期,重商主义是货币金属论的典型代表。如英国的托马斯·曼和诺思等人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真正财富,铸币的价值在于含金量,而不在于铸币的名称,也不在于证明铸币重量和成色的国家印记。他们反对货币名目论者用降低铸币重量或成色的办法人为地提高铸币的信义价值,进而认为只有足值的货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反对用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流通。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也都肯定货币是一种商品,必须具有实际价值,故金属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金本位制度尤其是金铸币制度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现代西方也有人重提货币金属论,主张恢复金币流通,以避免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危机和必然的通货膨胀现象。 货币金属论亦称“金属主义”或“金属学说”。与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关于货币本质的学说。该学说将货币的本质与贵金属相联系,认为货币即金银,只有金银才是货币; 货币的价值由其贵金属的价值所决定; 货币是高于一切商品之上的,是社会财富的唯一代表。 货币金属论 货币金属论theory of metallic money亦称“金属主义”或“金属学说”。与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关于货币本质的学说。该学说将货币的本质与贵金属相联系,认为货币即金银,只有金银才是货币;货币的价值由其贵金属的价值所决定;货币是高于一切商品之上的,是社会财富的唯一代表。 ☚ 货币学说 金属主义 ☛ 货币金属论 货币金属论亦称“金属主义”。同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货币理论。该理论从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的角度认识货币。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它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且其价值由金属的价值所决定,进而认为货币的本质就是贵金属,只有贵金属才是货币。 ☚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 金属主义 ☛ 货币金属论 货币金属论Metal-Money Theory金属主义的货币学说。简称“金属学说”。它是同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的货币理论。金属学说认为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必须具有实质价值,其价值只能由其金属的价值所决定。重商主义是货币金属论的典型代表,当时兴起于英、法、意、荷兰等国,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1554~1612) 为早期重商主义者的代表。他认为,货币必须具有实际价值,即具有纯商品的价值。托马斯 ·孟 (Thomas Mun,1571~1641) ,为晚期重商主义者。他强调货币就是具有实质价值并可以作为一般商品价值尺度的金属; 只有两国货币的金属内容,才是两国货币平价的基础。重商主义者从货币就是财富这一基础出发,认为货币必须是金属,只有金属才能充当货币,把货币当作金属的代表。英国著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也是货币金属论者,他把贵金属与货币等同看待。 ☚ 保险学 货币商品论 ☛ 货币金属论 货币金属论metallism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一种货币学说。它与货币名目论相对立,把货币与充作货币材料的金银等同起来,认为金银就是货币,货币就是金银,铸币的价值由金银本身的价值决定。它强调货币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主张货币必须有足量的实质的价值,反对用降低铸币的重量和成色的办法来人为地提高铸币的名义价值。货币金属论只从金银的物质形式上认识货币,不理解货币的本质。金银并不天然就是货币,只是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属性才落到贵金属身上。同时,它不理解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可以用不具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所代替的性质。这种观点代表了工商业资本家的利益和要求,16世纪和17世纪的重商主义者都持有这种观点,它对后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学说有一定影响。 ☚ 格雷钦定律 货币名目论 ☛ 货币金属论 货币金属论亦称“金属主义”。与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货币理论。早期的金属主义产生于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时期。重商主义是货币金属论的典型代表,英国的斯泰福 (1554—1612年) 是金属主义的理论代表。他们反对铸币变质,拥护稳定的金属货币,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只有足值的货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反对用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这一流派在英国的追随者有托马斯·曼和诺思,法国的孟克莱和意大利的伽里安都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也都肯定货币是一种商品,必须由有实足价值的金属来充当,金本位制度尤其是金铸币制度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货币金属论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但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代表人克尼斯(1821—1898年) 又出来捍卫货币金属论,它承认银行券,但同时反对不能兑换为金属的纸币,使早期金属主义者的观点以现代的面貌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在国内的货币流通中恢复金本位制。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了变形的金属主义,力求在国际周转中采用金本位制和提高黄金的价格,反对美元把持,这就是所谓新金属主义理论。随着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瓦解,为避免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新金属主义的拥护者们又开始论证恢复金本位制的必要性,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不兑现信用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 ☚ 通货紧缩 货币名目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