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服古代王畿以外的地方,以五百里之等差爲率,分爲五等,稱爲“五服”。由近及遠分別稱爲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邊讓《章華臺賦》:“華夏肅清,五服攸亂。” 五服wǔfú指近亲:族中关系也常有亲疏远近之分,五服以内为近支,五服以外为远支。(曹保明 施立学《吉林民俗》) 五服wù fú服,原指丧服,家族遇丧事,族里按辈数着服,一般分五服内较亲,出五服较远。后服引申为辈。例:我和他是兄弟,还没出~。 五服古代依血统亲疏,把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称五服。后来指在同一高祖父、母血统下的子孙,为不出五服的亲属。 五服ggnoǒhók本指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后以此表示血缘的亲疏关系,一般指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和孙子五代:~内ggnoǒhók lâi(五服之内的亲属) 五服(一) 指侯、甸、绥、要、荒。《尚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盖自王畿向四周以五百里为距,将所辖区划分为五。《书 ·康诰》 则称侯、甸、男、采、卫为周之五服。 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周禮·春官·小宗伯》 : “辨吉凶之五服,車旗宫室之禁。” 鄭玄注: “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喪服 > 五服 五服 wǔfú 古時喪服制度規定的五種服飾。以親疏關係爲差等,分爲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禮記·學記》:“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孔穎達疏:“五服,斬衰也,齊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封畿 > 五服 五服 wǔfú 古王都外圍地區。依距王城遠近劃分,五百里爲一區。傳夏制以侯、甸、綏、要、荒爲五服,周制以侯、甸、男、采、衛爲五服。《書·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傳:“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按,《禹貢》制同。又《康誥》:“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孔傳:“此五服,諸侯服五百里。侯服去王城千里,甸服千五百里,男服去王城二千里,采服二千五百里,衛服三千里。與《禹貢》異制。”參閲《書·禹貢》。 五服❶ 古代王畿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区域,合称五服。《汉书·地理志上》:“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任土作贡。” 五服wǔ fú❶帝王所居京畿以外的广阔原野,按远近分为五等,其名称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见《书·禹贡》。《书·康诰》又作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 五服中国古代以五种丧服确定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制度。人死后,其亲属应穿上一定的丧服,在一定的期限内为之服丧。亲属关系的远近不同,所穿丧服及服丧的期限亦不同。五种丧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为以极粗生麻布制作、不缉边并使断处外露,以示无饰的丧服,服丧期三年。齐衰为以生麻布制作、缉下边并使断处不外露的丧服,服丧期有一年、五月、三月三种。大功为以粗熟麻布制作的丧服,服丧期九个月。小功为以较细熟麻布制作的丧服,服丧期为五个月。缌麻为以细熟麻布制作的丧服,服丧期为三个月。《礼记·学记》孔颖达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缌麻也。”《唐律疏议》:“五服至亲”。古代法律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增减量刑幅度的原则,一般只适用于五服亲属关系。《唐律·贼盗》“亲属为人杀私和”条的“亲属”,仅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亲属。《大清律例·贼盗》“亲属相盗”条的“亲属”除上述五服之外,也包括五服之外的“无服之亲”。 五服中国旧制丧服制度的五个等级的统称。起源于礼。丧服依直系亲、旁系亲的亲疏关系为差等,分斩衰 (三年)、齐衰 (一年)、大功 (九月)、小功 (五月)、缌麻 (三月)。《礼记·学记》:“师无当于五服”。孔颖达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缌麻也。”唐律采用丧服等数为亲等标准,规定了亲属关系在法律上的特殊地位。凡侵犯尊亲属的犯罪,处罚较常人相犯为重; 反逆罪亲属缘坐,亲属如犯一定的罪行又允许互相容隐。唐以后各代均重视五服制度,明清时期还编制五服图列入法典。 五服wǔfú❶周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五个不同等级的服饰样式。《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汉孔安国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形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郑玄注:“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宋王禹偁《北狄来朝颂》:“荷旃披毳,安知五服之仪!” 五服 五服中国封建时代确定亲属远近关系的丧服制度,有时用来泛指亲属关系。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属,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氏后裔及其配偶,即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均称有服亲属,若长辈卒,均服丧。丧服依亲属关系的远近分为五等: ☚ 荆室 扫帚星 ☛ 五服朝鲜族古老丧俗,丧服分斩縗服、再縗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缌麻服等五个等级。斩縗服用生麻布缝制而成,于服丧3年时穿再縗服用稍微好的生麻布缝制而成,父母去世穿3年,祖父母去世穿1年,曾祖父母去世穿5个月,高祖父母去世穿3个月,妻子去世穿1年。大功服用织得较好看的麻布缝制而成,于堂兄弟姐妹、孙子孙女或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去世时穿9个月。小功服用织得很好的麻布制成,于堂兄弟姐妹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丈夫的兄弟姐妹去世时穿5个月。缌麻服用最好的麻布缝制而成,于堂兄弟姐妹的曾祖或曾孙玄孙去世时穿3个月。 五服 066 五服丧服的五个等级,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的总称。丧服的式样及服丧的时间由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不同。 ☚ 风葬 并骨 ☛ 五服 五服区别百官职务高低的5种礼服; 国土在王城外围远近的5个等级区划; 亲属远近的5个等级,因其奔丧时按其5等服丧服; 故皆称为5服。《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5服5章哉。” 周秉钧注: “5服: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礼服。章,显扬。言天命有德之人,用5等礼服显扬5者哉。”《禹贡》: “500里甸服: 百里赋纳总,200里纳铚; 300里纳秸服,400里粟; 500里米。500里侯服: 100里采,200里男邦,300里诸侯。500里绥服: 300里揆文教,200里奋武卫。500里要服:300里夷,200里蔡。500里荒服: 300里蛮,200里流。”周秉钧注: “五服,即 《禹贡》之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甸服在1000里之内,侯服在2000里之内,绥服在3000里之内,要服在4000里之内,荒服在5000里之内。” 胡渭曰: “5000里内皆供王事,故通谓之服。”《元史·刑法志一》: “五服: 斩衰: (三年) 子为父、妇为夫之父之类。齐衰: (三年,杖期,期,五月,三月)子为母、妇为夫之母之类。大功: (九月,长殇九月,中殇七月) 为同堂兄弟、为姑姊妹适人者之类。小功:(五月,殇) 为伯叔祖父母、为再从兄弟之类。缌麻:(三月,殇)为族兄弟、为族曾祖父母之类。” ☚ 吴江州 五属 ☛ 五服 五服区别百官职务高低的五种礼服; 国土在王城外围远近的5个等级; 亲戚属远近的5个等级,因其奔丧时按其5等服丧服; 故皆称为5服。《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5服5章哉。” 周秉钧注: “5服: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礼服。章,显扬。言天命有德之人,用5等礼服显扬5者哉。” 《禹贡》: “500里甸服: 百里赋纳总,200里纳铚,300里纳秸服; 400里粟; 500里米。500里侯服: 100里采,200里男邦,300里诸侯。500里绥服: 300里揆文教,200里奋武卫。500里要服:300里夷,200里蔡。500里荒服: 300里蛮,200里流。”周秉钧注: “五服,即 《禹贡》之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甸服在1000里之内,侯服在2000里之内,绥服在3000里之内,要服在4000里之内,荒服在5000里之内。”胡渭曰: “5000里内皆供王事,故通谓之服。”《元史·刑法志一》: “五服: 斩衰: (三年) 子为父、妇为夫之父之类。齐衰: (三年,杖期,期,五月,三月) 子为母、妇为夫之母之类。大功: (九月,长殇九月,中殇七月) 为同堂兄弟、为姑姊妹适人者之类。小功:(五月,殇) 为伯叔祖父母、为再从兄弟之类。缌麻:(三月,殇) 为族兄弟、为族曾祖父母之类。” ☚ 唐代皇帝元正冬至受朝贺礼 五礼 ☛ 五服 五服甸服、侯服、绥服(宾服)、要服、荒服的合称、夏代出现的地域制度。五服是以夏天子的统治地为中心,以势力影响强弱为根据划分的五类区域。以王京为中心向外辐射五百里的范围为甸服,为天子的直接统治区。甸服外五百里为侯服。其中外百里称为采,外二百里称为任国,外三百里称为诸侯。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其中外三百里称为揆文教,外二百里称为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其中外三百里称为夷,外二百里称为蔡。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其中外三百里称为蛮,二百里称为流。西周亦采用五服制度。商代包括王京在内划分为六服。西周不含王京亦称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邦系天子之国,甸系直接治理之意,侯意为臣服,侯卫疑即侯的外围或附庸,蛮系南方未开化部落,夷为东方未开化部落,戎为西方未开化部落,狄为北方未开化部落。西周的五服范围大于夏、商。 ☚ 六服 九畿 ☛ 五服 五服旧时丧服的五种名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穿用不同材料、样式制成的衣服。中国古代对丧服的重视,还表现在丧服制度上。通常在死者大敛的次日开始成服,丧葬礼结束后,还须在为死者举行的一系列祭悼活动中续继穿着,直到礼制所规定的解除期限为止。《仪礼·丧服》规定,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色。亲近者穿重丧服,疏远者穿轻丧服。原则上服制越重,其丧服形式也就越粗糙,以示不同程度的哀痛之情。居丧不穿丧服,表示已无亲属关系,俗称出五服。出五服者,可通婚。古代的连坐法,也以五服内的亲属为限。 ☚ 五属 夫 ☛ 五服 五服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五等丧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的制作样式、用布粗细均不相同。按古代丧服制度,亲属死后,依亲疏远近须为其穿不同等次的丧服,亲等近者穿重丧服,远者穿轻丧服。就是说,五等丧服的不同,标志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同。以直系亲属为例: 为父服斩衰三年,为母齐衰三年,为祖父母、伯叔父母齐衰周年,为同堂兄弟大功九月,为再从伯叔父母小功五月,为三从伯叔父母缌麻三月。居丧不穿丧服,表示已没有亲属关系,俗称 “出五服”。出五服可以通婚。古代的连坐法,也是以五服内的亲属为限。丧服一般是在死者 “大敛” 的次日开始穿,称为 “成服”。丧葬礼结束后,还必须在为死者举行的一系列祭悼活动中穿着,直至礼制规定的允许解除的期限为止。五服中 “齐衰” 又分为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四个等级。加上斩衰、大功、小功、缌麻,共有五服八等。另外,五服亦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为五服,均在西周王畿以外的地方,各以五百里为率。 ☚ 题虞主 丧服制度 ☛ 五服京都以外的地方,分为五等地带。一说为侯、甸、绥、要、荒;一说为侯、甸、男、采、卫。参阅《书·禹贡》、《书·康诰》。 五服❶中国旧制依直系、旁系亲属的亲疏关系确定五种等级。源出于《仪礼·丧服》。即斩衰(服丧三年)、齐衰(服丧一年、五月或三月)、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缌麻(服丧三月)。后世以丧服等级划分亲等,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不同法律关系。凡卑犯尊处罚较常人为重;尊犯卑处罚较常人为轻;反逆罪以亲等缘坐;亲属犯罪可相为容隐。唐以后各代均重视五服制度。明、清还将丧服图列入法典。 五服 五服通行的旧时丧服制。用以区别亲族间的亲疏,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合称为五服。俗以“出五服”、“不出五服”区别远亲家族与近亲家族。“出五服”,称“同宗同族”;“不出五服”,称“本家本当”。详见“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 ☚ 瓦窑 五谷仓 ☛ 五服wu fu❶【旧语】five styles of mourning apparel indicating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earer and the deceased 五服wu fufive styles of mourning apparel indicating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earer and the deceased; kinship 五服丧服制度。《礼记·学记》:“五服不得不亲。”以亲疏为差等,丧服有五种: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总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用麻布缝制,左右和下边不缝。子和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服斩衰。齐衰次之,用粗麻布缝制,缉边缝齐。子对继母、庶母,孙对祖父母,夫为妻,重孙对曾祖父母,都服齐衰。大功又次之,用熟麻布缝制,缝制较小功为粗。堂兄弟,未婚堂兄姊,已婚的姑、姊妹,侄女,众孙、众子妇、侄妇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也服大功。小功又次之,用熟麻布制作,缝制较大功为细,兄弟之间服小功。缌麻最轻、用疏织细麻布制作,用于疏远的亲属、亲戚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父母、族伯叔父母等。五服的服丧期限亦不同,斩衰服丧三年,以次减少,至缌麻服丧三月。 五服❶古代王城周围,由近及远划分为五个区域,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称为五服,每一服为五百里。 五服❶古时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规定王畿以远,以五百里为率, 自内而外,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