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豆棚闲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豆棚闲话 豆棚闲话短篇小说集。作者署名艾衲居士。清乾隆年间刊行。作品以一些人在豆棚下乘凉时讲说故事为线索,将十二则短篇联贯起来,形式颇新颖。多翻案之言,如云叔齐不甘饿死而变节下山,范蠡沉西施于水乃因西施详知其贪贿恶迹,冷嘲热讽,对现实寓有极端不满。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 娱目醒心编 今古奇闻 ☛ 《豆棚闲话》豆棚闲话
清康熙翰海楼藏板本《豆棚闲话》扉页书影 清康熙翰海楼藏板本《豆棚闲话》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短篇世情小说集。十二则。题“圣水艾衲居士编,鸳湖紫髯狂客评”。艾衲居士,亦称艾衲道士、艾衲老人,真实姓名未详,清初浙江杭州人。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翰海楼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分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书业堂刊本,藏南京图书馆;清乾隆六十年(1795)三德堂刊本;清嘉庆三年(1798)宝宁堂刊本;清致和堂刊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排印本,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宝宁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翰海楼藏板本,199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话本大系”排印翰海楼藏板本。 第一则 介之推火封妒妇 晋国东宫侍卫介之推,娶妻石氏。一日,晋献公次子重耳猝然遭变,奔逃国外求生,介之推奋不顾身,随重耳远走,顾不上回家说明。石氏在家并不知情,只道之推有外遇,把自己丢弃,痛恨在心。十九年后,重耳方得归国,立为文公。介之推回家访问石氏下落,石氏十多年前已搬到绵竹山中,泥塑一个丈夫,朝夕打骂不已。忽然相见,石氏把早就备着的一条红棉套索,从衣箱里取出来,把之推扣颈缚住,顷刻不离,不让丈夫出山做官。晋文公不知之推在何处,派武夫魏犨寻找。之推心知有人来访求,无奈妻子不讲理,乘石氏睡熟,放了一把火以求速死。石氏被火惊醒,抱住之推,安然不动,不多时两人俱成灰烬。魏遂上一道本章,说之推高隐之士,不愿封公侯,自甘焚死。传说他焚死之时,正是清明节前一日,文公命国人门首插柳为记,不许举火,只许吃隔夜冷食,这就是后世清明节禁烟寒食的由来。 第二则 范少伯水葬西施 西施原是若耶溪畔的一个村女。范蠡偶然相遇,见西施举止娴雅,便带她到越国,使之学了些吹弹歌舞和拍马功夫,送入吴国。吴王从此不理朝政,终使万民皆怒,身死国灭。范大夫也是侥幸成功,万一吴王精细,或勾践一朝命短,虽有些功夫,也免不了会害及自己身家。为避日后越王猜忌,他寻了一只船,带上西施游玩五湖去了。其实,范大夫平日做官时处处藏下金银宝贝,不几年成了巨富,便假名隐姓以逃避被诛。这秘密只有西施知道,他怕日后泄露,就乘在船上举杯观月之时,出其不意,当胸一推,把西施葬在水晶宫里了。 第三则 朝奉郎挥金倡霸 唐初,徽州府绩溪县乐义乡有一富家子弟汪华,小名兴哥,十五岁还不大会说话。十六岁时,按惯例出去学做生意,到平江开当铺,却处处急人之难,把万两银子散尽。不久,兴哥又带了五万两银子到明州做生意。一夜在钓鳌矶上遇到一大汉,说要办大事,需五万两银子,明年此月此日此地还十万两。兴哥也不问姓名住处,不但给他五万两,还送他一匹白马。第二年,兴哥按时赴约,才知那大汉乃是反隋义士刘琮,在千恩万谢后就邀兴哥上了船队,享尽异方音乐、海外奇珍。十几日后,两人临别时,刘琮赠锦囊三个,嘱待异日要紧之际开看。兴哥回到家,刘琮早已派人送来十万两银子。一日有乱军逼近徽州,兴哥便开一锦囊,依计行事,保障一方平安,受朝廷封赏,当了南路总管。又一日,遇危急,拆第二个锦囊,依计行事,得遇救兵,那匹白马也送回来了,兴哥骑了此马,沿海地方都认做刘琮领兵到来,处处摆围迎接兴哥,供应殷勤。次年天旱,米价飞涨,兴哥又拆第三个锦囊,传令沿海烽火台,俱将白带号旗挂起,刘琮即送粮米五百万石来接济,军民欢声震天。由于屡建奇功,兴哥官爵加封至吴国公,赐尚方剑。后刘琮归奉唐朝,赐爵平海王。兴哥进爵为越王,并娶刘琮妹为妻。 第四则 藩伯子散宅兴家 山东青州府临句县有个阎公子,父亲是万历初年进士,初为昆山知县,做官倒也公道。后入朋党,官至布政,巧取豪夺,家产巨富。阎公子十七、八岁时,见人对其父切齿痛恨,惊得心跳目呆,决定忏悔。他骑着驴挨家访问,将搜刮来的田地文契交还各户。清明时节,又唤人搭起十座高台,选了二十班戏子,演戏给庄户看,还供应上万看客的伙食。一天阎公子出门,见一气息奄奄的秀士刘蕃倒在路旁,他就把刘蕃安排在书房居住,并备上等酒饭供给,又拿出五百两银子相赠,供其养家娶妻。又一天,庄上抓住一个强盗赵完璧,阎公子拿出三百两银子给他,并劝其改恶从善,还写了一封信荐给辽阳铁岭总兵。不久,阎家失火,又遇洪灾,公子无处栖身,只得住到城外十几里的一个土窖。刘蕃进京会试中了进士,选了大名府推官,就派人去接恩人阎公子。公子随之进京,得捐官内阁中书,升常德府同知,不到三年,渐渐也积了五、六万两银子。阎公子告老还乡后,庄丁食客依旧如云,遇人接物,无不豪爽。当时白莲起义,山东六府无不骚然,兵马所过,郡县一空,独独阎宅无恙,因为有青州府领兵总镇赵完璧拨了精兵驻防。阎生有四子,俱已游庠,富贵功名,方兴未艾。 第五则 小乞儿真心孝义 荆州府江陵县人吴定,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可惜父早故,母双目失明,家业日逐凋零。吴定长到二十多岁,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得到处乞讨为生。母亲四十生日之时,吴定手持一鼓,一面唱,一面恭恭敬敬向母亲跪拜,正好被一显者看见,感其孝心,要收留他母子,吴定却不肯,背起母亲就走。年余,母过世,吴定守在坟前三年。人人都道他是个孝子。一日,吴定赤脚涉水过河,拾到一个青布包袱,里面全是雪花银子,就守在河边等失主来寻。失主要送一半银子相谢,吴定坚执不收,后在旁观者的劝说下才勉强收了二两酒资。又一日,吴定在山村见一形容枯槁的女子,因病被未婚夫抛弃,就背她到一座古庙,早晚接济,不半月间,那女子肌肉渐生,愿以身嫁,吴定不从,送她回麻城娘家。主人千恩万谢,吴定也只勉强收了二两银子,依旧乞食度日。一日,他行到黄梅县,见一老者携十一、二岁儿子,头插草标,鬻子偿债。吴定心中不忍,就带他们去见债主,愿代还欠银,还差一两,情愿在贵地行乞,渐渐填补。那富者却一口咬定是吴定偷了他的银子,写了状纸告到县上。黄梅县主包达,明察秋毫,又有三、四十百姓为吴定作证并找来送银的证人。县主将富者责打四十大板,并罚银三百两,赏给吴定。那女子尚未嫁人,即断配为夫妇。后来吴定生有三子,仍习书香一脉。 第六则 大和尚假意超升 唐朝开元年间,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地方有座开元寺,寺中有个僧人法名死灰,生得相貌奇古,博通经典,兼识天文地理,能知过去未来,做得几句诗,画得几笔画,赛过海内名公。四下钱粮,云蒸霞集,前后山门殿宇,层层盖造,天下除了四大名山,也就数这开元寺了。适仆固怀恩反叛,朝廷起兵征剿。河北乃是要地,设立藩镇,令元帅李抱真领五万人马镇守。李元帅闻得长老大名,到任三日便前去拜访。谁知长老反拿腔做势,十分傲慢。不久,河北一带遇灾,颗粒无收。李元帅为解军粮困厄来见长老,他先不说借钱粮之事,而说只求福缘,奉请长老开讲华严法宝,聚集些善男信女,化些钱粮。长老点首,即于寺内高搭起七层莲台,重重遮蔽,外边周围用松柴叠起,台下掘个地道,可容一人出入。一日,讲经完毕,长老告知诸僧说要道场圆满。一时轰动,四远传闻,布施钱粮堆山塞海而来。圆满之期已到,人们昼夜不散,只等长老超升。那长老被李元帅设计用火烧死,并假说长老穿着大红袈裟,驾五色祥云到西方去了。元帅又在火堆中放些白石头,都道捡得许多舍利子,不论男女都有布施,不上一月,积了三十余万两,元帅收去作了兵饷。 第七则 首阳山叔齐变节 伯夷、叔齐是一母所生的兄弟,父亲孤竹君是商朝分封一国之君。因伯夷生性孤僻,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立不得君位,承不得宗祧,临死之时,写有遗命,要立叔齐为君。结果兄弟二人你推我逊,相率而逃。商纣无道,周武王兴兵来伐,一路人民无不倒戈归顺。伯夷、叔齐则扣马谏武王,幸免一死,然而投首阳山,不食周粟。一日,叔齐在山坡上遇到众兽,便说了一番应运而兴、待时而动的大道理,劝众兽不必聚在山里忍着腹枵,甘以淡薄。下山后,只见行人络绎不绝,纷纷往西京朝见新天子,或写了几款条陈去献策的,或叙着先朝旧职求起用的,或将着几篇歪文求征聘的,或营求保举贤良方正的。叔齐到了京城不远处,寻个小寓,暂且安身,料理出山之事。不想后被一队兵马捉去,正要推出市曹斩首之际,众兽来救叔齐,双方相持不下,又来了天神天将,玉皇驾前第一位尊神号为齐物主,要大家应天顺人。忽然天崩地裂,原来是叔齐南柯一梦。 清康熙翰海楼藏板本《豆棚闲话》插图书影 第八则 空青石蔚子开盲 蔚蓝生性极好清净,一日,正在山中调神养气,忽然山崩地裂,他吓得魂不附体,拼命逃出山外,途中见到一块斗大圆石,里外通明,青翠可爱,唤名空青。此石中间有一泓清水,世上瞎眼,金针蘸点,无不光明。蔚蓝正欲普度人间,却被金甲神人阻止。于是收拾好空青,上华山皈依陈抟老祖,访道修真。中州有两个盲人,孔明和迟先,为了找点眼仙人,盟心设誓,互相帮扶。谁知他们刚拜了四拜,就要动手相打,惹动了地方上两个光棍,一个装作官儿,一个扮作皂隶,把迟先、孔明作弄了一番。两人到了华山,先是拜访陈抟老祖,又去求蔚蓝大仙,经空青一点,即刻复明。见了红尘碌碌,添入眼中无穷芒刺,反而哭了起来,一个说不如闭着眼清闲自在;一个说没眼时倒好走上山来,如今有了眼,却不肯走下山去。蔚蓝大仙被两人哀求不过,吩咐仙童往杜康处借一大埕,叫两人投身入内。进入杜康埕,四时不知寒暑,朝夕不知晦明,耕作不相为谋,租税不来相逼。 第九则 渔阳道刘健儿试马 顺天府遵化县人刘豹,父亲是万历庚子科举出身,官囊居积也有一、二万金,因居官性子傲僻,临民苛刻,冤死多人,吏部考察,处了贪酷,闲住在家。刘豹十五、六岁时,刘父疯疾在家,家中用度出入俱付刘豹经营。刘豹十九岁上,其父离开人世,就有许多恶少前来和他拜结弟兄,诱嫖诱赌,哄着刘豹放手费钱。不到二、三年,刘豹家产荡尽,终日捱饥受馁。一日,刘豹遇到几年前在天津卫嫖宿时的熟人李英。李英是个千总,把刘豹带到距遵化七、八十里的蓟州营里,顶个空粮名字,让他有月粮使用。但刘豹花费惯了,月粮哪里够花,故常长吁短叹。营里有个姓黄的家丁,教唆他去抢。一次,刘豹乘黄告假在家,借了黄的号衣、弓箭,骑马到三河县的黑树林里行劫,不料反被打倒。刘豹苦苦哀求,谎说八十老母病危,不得已才做此行藏。幸好有一过路大汉为他求情,并赠他元宝碎银。刘豹不敢再回蓟州,从此改过前非,做个庄家百姓,娶妻过活。而黄依律被斩。那年大旱,田地龟裂,收成无望。为了开垦,刘豹请了十几个过路的班军帮忙,手头无钱,便把厨灶下埋着的两个元宝掘了出来,却被这批班军抢走。班军在汴梁被官府捉了起来,原来这元宝是三年前江西差官解的金花银两,在汴梁城外被大盗劫去。于是追索到刘豹,判了死罪。 第十则 虎丘山贾清客联盟 苏州人贾敬山,自幼随着主人书房伴读,文理虽未懂得,那一派文疯却也浑身学就。一天他拉了十几个人到虎丘山结社,并以伍子胥为社主。时有刘姓大官路过苏州,贾敬山听说他要买些文玩古董,寻添几个清秀小子、标致丫头,教习两班戏子,就托一个徽州商人引荐,自吹技艺皆精,眼力高妙,寻几个秀美小女子教习戏文,不在话下。不料这几年四乡丰收,人家舍不得子女学艺,他只得把外甥女和邻舍的小孩,先充个数骗些银子。其时,还有个顾清之拜见刘公,提醒刘要当心贾敬山。贾也在刘面前说顾的坏话。一日,顾正与一个小孩鸡奸,被刘公捉住,送到县里,打得遍体鳞伤。贾敬山自从拔去眼中钉后更加得意,凡有卖字画、古董的,都要抽头先来与他说通方成交易。谁料好景不长,他的积蓄全被贼偷去,而此时刘公又催着要两个丫头进去伏侍,急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也被送官法办。 第十一则 党都司死枭生首 明朝末年,贪官横行,流贼四起,加上连年灾害,民不聊生。当时延安府有党一元和南正中两个团练,南团练心性好色,见了美女便魂不附体。一日操练,南团练途经本县朱伯甫家,偶见其妻党氏(党团练之妹),如花似玉,便让手下李三设计撮合。李三听得朱平素好酒赌钱,南便竭力勾引,两人遂结拜为兄弟。一次,南与李三设计,借故要接党氏到家小住,李三又遣妻携了酒盒以探望为由,与党氏露些风情说话,并于袖中拿出一支金镶碧玉、一枚白玉同心结,送与党氏。党氏明知他们的心思,故意收下,以便日后做个指证。事后,她与丈夫商量脱身办法,不料丈夫认定南团练是个好人,反把妻子骂了一顿。党氏只得写了一封信,将前后情节一一告知哥哥党团练。党团练闻讯,怒发冲冠,带了十几名伴当,闯进南宅,将妹子接走。南团练则带了二、三百个健丁,也到党宅抢了党氏。后党氏堕落重崖而死。党团练状告南正中、朱伯甫。南平日强横霸道,向来有反叛之心,现在无计可脱,就杀了知县,劫了库藏,烧了城楼,一路逢人便杀,怕杀的就跟随而去,十几日竟拥有六、七千人马。提督把党团练加升都司,差他领兵三千上前征剿。不料党团练中计被擒,不屈而死。南团练叫人将尸首驮在马上,那口雁翎刀也插在怀里,一边骂他,一边将酒往他脸上浇。不料那马突然纵起身来,雁翎刀往上一晃,南团练的头当即落地。那马又冲出营门,正撞李三,当面一口,连踢几踢,李三也死于非命。 第十二则 陈斋长论地谈天 斋长陈刚,性气刚方,议论偏拗。一日,与众人论地谈天。谈到孔子、老子、佛教、上帝、城隍、妖人异事等,众人皆道斋长之言俱是穷源探本之论,大醒群迷,开尽从来茅塞。 豆棚闲话从各方面看《豆棚闲话》都是一部独特的有价值的小说。它是化名之作,但天空啸客序、紫髯狂客评及书中透露了艾衲居士及其写作《豆棚闲话》 的一些情况,例如说他为 “当今之韵人,在古曰狂士。……卖不去一肚诗云子曰,无妨别显神通; 算将来许多社弟盟兄,何苦随人鬼诨。……狼狈生涯,……化嬉笑怒骂为文章。” ( 《叙》) “凡诗集传奇,剞劂而脍炙天下者,亦无数矣。迩当盛夏,谋所以销之者,于是《豆棚闲话》 不数日而成。” ( 《评》) “今日我们坐在豆棚之下,不要看作豆棚,……说些古往今来世情闲话。莫把 ‘闲’ 字看得错了”,“诸君果能体察此情,则知我不得已之心,甚于孟子继尧、舜、周、孔,以解豁三千年之惑矣”,“彼时曾见过乱世 (明末) 的已被杀去,在世的未曾经见,……只有在下还留得这残喘,尚在豆棚下闲话及此,亦非偶然。” ( 《豆棚闲话》第五、十二、十一则) 这些说词使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位饱经忧患、块垒在胸的不羁文人,《豆棚闲话》是他晚年的发愤之作。他化名写书,固是一时风尚,但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情况不同,乃是担心“方今官府禁约甚严,又且人心叵测,……此一豆棚未免为将来酿祸之薮矣”。从书中的内容看,这种担心在当时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豆棚闲话》是一部有明显政治寓意的小说。第八则《空青石蔚子开盲》写道: “天地开辟以来,一代一代的皇帝,都是一尊罗汉下界主持。……当初不知那个朝代交接之际,天上正在那里捡取一位罗汉下界。内中却有两个罗汉,一尊叫做电光尊者,一尊叫做自在尊者,都不知尘世龌龊,争着要行。”结果电光尊者抢先下界为帝,“姓焦名薪,任着火性,把一片世界,如雷如电,焚灼得东焦西烈。百姓如在洪炉沸汤之中,一刻难过,也是这个劫运该当如此。”但古佛却说: “电光,你见识差了,只图到手得快,却是不长久的。” 只有降生东胜神州的自在尊者姓蔚名蓝者,才是未来长久之主,眼下正在培养 “忠孝节义正气一脉,日后应运当兴,正可仗他扶持世界”。同时又写迟先、孔先二位盲者在结义同行的路上被罚,孔先 “把当时编就的李闯犯神京的故事说了一回”,可见作者托为不知的 “朝代交接之际”乃指明清易代的当世,那个抢先下界焚灼天下的电光尊者正是清朝的皇帝。作者认为明清易代是一大“劫运该当如此”,而诅咒清朝的统治虽是“到手得快,却是不长久的”,是当时汉族人民有所消沉、却永不泯灭的反清民族主义情绪的曲折反映。 这种反清的民族主义情绪还表现在对变节仕清者的讽刺。第七则 《首阳山叔齐变节》,写叔齐耐不住首阳山上的寂寞和饥饿,背叛了他的兄长伯夷,私奔下山投顺新朝,他的行径连山中野兽都不能理解,义军“顽民”更骂他“反蒙着面皮,败坏心术,……即使坐了官儿,朝南坐在那边,面皮上也觉有些惭愧!况且新朝规矩,扯着两个空拳怎便有官儿到手?如此无行之辈,速速推出市曹,斩首示众!”作者还写了那些“意气洋洋,……要往西方朝见新天子的。或是写了几款条陈去献策的,或是叙着先朝旧职求起用的,或是将着几篇歪文求征聘的,或是营求保举贤良方正的,纷纷奔走,络绎不绝。”这样尖锐地讽刺变节仕清者,在清初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这种反清的民族主义情绪主要出于对清初以民族压迫为特征的统治的不满,但也混和了封建的忠节观念。不过此书与 《水浒后传》不同,几乎没有什么故国之思、黍离之悲。作者生于明季,亲见厂卫横行,“天下万民嗟怨,如毁如焚,恨不得一时就要天翻地覆,方遂那百姓的心愿。”加之他写作此书的康熙年间,“却见世界承平久了”,深感“若是荒乱之世,田地上都是蓬蒿野草,那里还有什么豆棚?”所以反清并不盼着复明,而且基本上只是一种久蓄的情绪的冲动。在理智上,作者从天命的观点已承认了清朝的统治“应着时令”,而义军的“东也起义,西也兴师,却与国君无补,徒害生灵”。所以,作品对叔齐讽刺之余,仍然肯定了他“应天顺人,也不失个投明弃暗”。第三则《朝奉郎挥金倡霸》甚至满怀激情地写了一个割据海岛的海东天子刘琮受新朝招安封平海王的“千秋佳话”,这在清初应是有所指的。可见作者虽有反清的情绪,但更重视国家的统一和当时社会的安定。对待“新朝”即清朝,作者的情感与理智是矛盾的。但无论从那一方面看,作者都是一位严肃的思考者,其复杂矛盾的政治态度,在当时入清既久的汉族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典型性。 其次,《豆棚闲话》是一部愤世疾俗的小说。《虎丘山贾清客联盟》,写苏州的帮闲蔑片钻头觅缝逢迎阔佬,为之买婢选妾,罗致娈童,藉以诈骗钱财,结果或事败受辱,或人财两空,讽刺挖苦了这类社会渣滓; 又如 《大和尚假意超升》和 《陈斋长谈天说地》对举世佞佛深致不满。前者写大和尚害死人命,荒称坐化,骗取布施; 又拐藏妇女,奸淫纵欲,甚至锯解新死之妇的腿骨冒充象牙筋子卖出牟利等等,终于俱受严惩;后者历数佛教有十大罪恶,天堂、地狱、城隍、神仙之类皆大荒唐,虽然不免有儒生愚腐之论,但对廓清当时思想的迷雾还是有意义的。几篇翻案小说则把作者愤世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加充分。第一则 《介之推火封妒妇》写跟随重耳从亡的介之推本是要出山受封的,但被他妻子石尤用绳索扣颈缚住,结果烧死于山中; 第二则 《范少伯水葬西施》写范蠡为掩盖自己的阴私,将西施推于湖中淹死; 第七则 《首阳山叔齐变节》除有政治寓意的成分外,同时把儒家奉为古贤人的夷齐写成背兄投敌的小人; 第八则《空青石蔚子开盲》甚至说《论语》中樊迟问圃有“讽劝夫子之意”。这些描写,除了各自有讽刺现实的意义外,还综合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即作者不单愤恨于他的时代,同时怀疑和不满于历史的传统,故而“莽将二十一史的掀翻,另数芝麻帐目”(天空啸鹤《叙》)。但是,由于没有新的社会进步思想的指导,作者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甚至激烈得快,也平和得快。第八则写两个盲人复明后见世上 “许多孽海冤山,倒添入眼中无穷芒刺,反不如闭着眼的时节,倒也得清闲自在”,便不愿返入人世,躲入“杜康埕”中去了。这一情节在讽刺中流露了无可奈何的消沉情绪。 此外,《豆棚闲话》还歌颂了乞儿的孝义(《小乞儿真心孝义》)、抨击了官僚的贪墨 ( 《藩伯子破产兴家》)、暴露了宦门子弟的不肖 ( 《渔阳道刘健儿试马》),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各篇中也都程度不同杂有封建的糟粕,如《介之推火封妒妇》和《范少伯水葬西施》中对妇女的偏见,《党都司死枭生首》污蔑农民起义等,都是此书不容忽视的缺陷。 在艺术上,《豆棚闲话》除第十二则无多少情节外,其余各则都是清初还在盛行的拟话本形式。它的故事少量得自见闻,如第四、九、十、十一诸则; 大部取自古史笔记,如第一则撮合 《左传》、《史记》等记载介之推事及 《酉阳杂俎》“妒妇津”故事、《述异记》 (任昉) “妒女泉”故事等写成; 第二则作者自言本《野艇新闻·范少伯水葬西施传》和《杜柘林集·洞庭君代西子上冤书》;第三则所写汪华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第五则本《花当阁丛谈》卷四 《孝丐》;第六则本《尚书故实》记唐李抱真事及《瓮牖闲评》记宋李筠事; 第七、八两则亦各有所本,不赘。本书基本上是一部故事新编,但撮合巧妙,喜为翻案语,以古讽今,故“苍茫花簇,象新闻而不象旧本”(第二则《总评》),代表了清初拟话本创作的一个新动向。 《豆棚闲话》每则有独立的故事,但均是在同一豆棚下由一些人轮流讲述而出,这就使十二则短篇小说有了一个贯串始终的线索。这线索的发展又是以春、夏、秋豆苗的生长、开花、结实和枯萎为序的,自然延伸,首尾照应,如同一线青绳悬挂构图色彩各异的画幅,有似于西方的《十日谈》和《天方夜谭》。它带有长篇整体的美学特征,在明清拟话本小说集中独树一帜。书中各则故事都以说话人与听众对话的形式演出,把传统直接面向读者叙述的话本——拟话本变为间接叙述,读来如观赏一次次说话现场的录像,每则故事都是“豆棚闲话”这一大故事中的小故事,加之豆棚景色随时变换,宛如舞台布景的变幻,为演出的故事平添一番诗情画意,小说布局、谋篇之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豆棚闲话》的语言泼辣酣畅中不乏隽永,生动细腻中时显讥讽。特别是豆棚写景,属古代小说中少见的文字: 是日也,天朗气清,凉风洊至。只见棚上豆花开遍。中间却有几枝结成蓓蓓蕾蕾相似许多豆荚。那些孩子看见嚷道:“好了,上边结成豆了。”棚下就有人伸手缩颈将要采他。众人道:“新生豆荚是难得的。”(第六则) 金风一夕,绕地皆秋。万木梢头,萧萧作响。各色草木,临着秋时,一种勃发生机俱已收敛……只有扁豆一种,交到秋时,西风发起,那豆花越觉开得热闹,结的豆荚俱鼓钉相似。圆湛起来,却与四五月间结的瘪扁无肉者大不相同。俗语云:“天上起了西北风,羊眼豆儿嫁老公”,也不过说他交秋时豆荚饱满,渐渐到那收成结实,留个种子,明年又好发生。(第九则) 这些描写声色并作,情理兼备,韵味无穷,有晚明小品遗风。其他如 《首阳山叔齐变节》描绘叔齐心理,《虎丘山贾清客联盟》运用苏州方言,也都妙语连珠,不及细摘。 然而,《豆棚闲话》产生于拟话本渐趋衰落的时代,不仅取材疏远于现实,所表现的也主要是封建文人的牢骚不平,又不时说教,背离了为市民写心的通俗文学传统。所以,《豆棚闲话》是古代说苑的珍品,却不是雅俗共赏的名著。它的影响也主要限于文人的范围,例如清乾隆间有曾衍东作文言笔记小说集,仿此书名曰《小豆棚》; 唐英《转天心》传奇也取材本书第九则 《空青石蔚子开盲》等等。 豆棚闲话短篇小说集。清佚名撰。十二卷,十二则。题“圣水艾衲居士编”,“鸳湖紫髯狂客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清人编刊的拟话本集叙录》称此书“或云为范希哲作”。希哲,清初钱塘人。与李渔相友善。作传奇八种,所题均用化名。作者因是明末遗民, 目睹黑暗现实,心中每多激愤之情。集中许多篇幅揭露明末吏治腐败、世风日下、人情浇薄之现实,鞭挞无赖帮闲趋炎附势、庸俗无聊丑恶面目,抨击明末文人、士大夫降清行为等。所写古人故事又多翻案之言,如说范蠡沉西施于水是为灭口,因为西施详知其贪贿恶迹;说叔齐不甘饿死竟变节下山等,处处投以冷嘲热讽之笔。全书以在豆棚下讲故事的形式把十二则短篇联贯起来,每则均以在豆棚讲故事起,最后又回到豆棚收束。所讲故事又多从有关豆的内容谈起,引出各种故事,谈古论今,纵横发挥。这种形式在话本绝无仅有,而与外国小说《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相类似。有原刊大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书丛堂刊本、乾隆六十年三德堂刊本、嘉庆十年(1805)致和堂本等。另有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豆棚闲话》dou peng xian huaIdle Talk Under the Bean Arbor→艾纳居士 (Aina Jus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