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唯美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流行于欧洲19世纪末的文艺思潮。1818年,法国哲学家库辛最早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口号。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埃进一步提倡“纯艺术”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全部价值在于完美的艺术形式。英国作家王尔德把唯美主义推向高潮,宣扬艺术有独立的生命,不是人生创造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人生、高于人生,具有超越现实的永恒的价值。这种艺术至上、只求形式不求思想意义的艺术观给西方20世纪文学留下很深的印记。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早期创造社、南国社和新月派等作家、诗人都曾受唯美主义思潮的某些影响。 ☚ 为艺术而艺术 自然主义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又译作“耽美主义”、“耽美派”。它主张以美为艺术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为艺术而艺术”,偏重强调艺术技巧和作品的形式美。唯美主义的兴起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风气和功利主义道德的反抗,其哲学渊源可上溯到强调审美活动非功利性的席勒和康德的美学思想。唯美主义的主张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 (又译歌谛埃,1811—1872) 首先提出“艺术至上”的主张,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嘲笑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他在《〈莫班小姐〉 序》 中说:“任何美的东西都不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人们尽可以取消鲜花,这个世界不见得因此在物质上会有所损失; 然而谁会愿意没有鲜花呢?我宁可不要土豆也不愿放弃玫瑰花,我以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功利主义者会把花坛上的郁金香统统拔掉改种大白菜。”唯美主义在英国的代表是作家王尔德 (1856—1900)和文艺理论家佩特 (1839—1894)。前者要求艺术超脱现实的功利生活,不受任何世俗道德的约束,即使在痛苦中也应追求具有精神价值的美。“生活对艺术的摹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摹仿。”后者则在他的著名文集《文艺复兴》中使唯美主义主张理论化、系统化。佩特的基本观点是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本身应该按照艺术的精神加以对待,人生的唯一正道就是借艺术来充实瞬间的美感享受。唯美主义理论对一大批厌弃资本主义社会、又不愿正视和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家、艺术家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创作日益远离时代生活,走向自我崇拜的形式美。他们以技巧、方法为重,忽视意义和内容。还有一些作品直接图解唯美主义的宗旨。例如在法国作家于斯曼的小说《逆流》中,主人公德艾散特断定文明的本质就在于远离自然,背弃现实生活,通过艺术为自己重建一种完全人为的生活。 ☚ 巴黎公社文学 象征主义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美化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颓废生活。最先为法国戈蒂埃、波德莱尔所提倡;代表作家如英国的可王德(1854—1900年),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在理论上,佩特更为系统化。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虚、外表华丽的倾向,讲究优美的线条、精致的轮廓和装饰效果,不注重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在现实中的意义。 ☚ 拉斐尔前派 野兽派 ☛ 唯美主义19世纪70—90年代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文艺主张深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唯美主义运动倡导者、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认为艺术本身即是目的,主张文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并付诸于实践。英国文艺理论家佩特则使之系统化。唯美主义开拓了艺术表现范围和能力,但大多带有颓废倾向。为现代派艺术的先声,对20世纪文艺产生重大影响。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文艺思潮。唯美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由德国18世纪哲学家康德 (1724—1804) 奠定的。康德认为美有自由美和附庸美两种。他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利害感,力图调和审美标准与道德、功利、愉快之间的矛盾。康德的美学思想得到歌德、席勒,英国柯勒律治、卡莱尔,法国斯塔尔夫人、戈蒂埃和库辛等人的阐发。库辛 (1792—1867)在1818年第一年提出 “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先拉斐尔派自1848年起提倡用中世纪风格表现理想美,撒下了唯美主义的种子。戈蒂埃的创作和理论强调艺术的永久性,主张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提倡纯粹美,追求抽象的艺术效果,对唯美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影响。唯美主义的美学观点在英国王尔德和佩特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针对 “为金钱而艺术” 的时弊,王尔德认为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作品只有写得好坏之分,无所谓道德和不道德; 他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枋艺术; 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 “美” 才有永恒的价值。他们的影响不仅在文学方面,而且涉及绘画和工艺美术。唯美主义的兴起是对当时工业社会功利哲学和市侩作风的反动,它开拓了艺术方面的美的领域,例如从怪诞、丑恶、颓废、乖戾等现象中提取美; 但由于它片面否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宣扬形式主义,而走上反理性主义道路。唯美主义文学多具颓废色彩,因此是颓废派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未来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盛行于19世纪末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又称“耽美主义”,“美至上主义”或“印象的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否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原则,反对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注重创作技巧,美化个人的颓废生活。这一文艺思潮最早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戈蒂埃。英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王尔德。他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主张超道德的美学原则,其代表作为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和悲剧《莎乐美》。后来英国批评家佩特从理论上对这一思潮加以系统化。19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唯美主义开始解体,其影响渐趋减弱。 ☚ 自然主义 印象主义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是世纪末颓废思潮的表现之一。首倡者是法国诗人兼批评家戈蒂埃,在理论上使唯美主义系统化的是英国作家兼批评家佩特。唯美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庸俗风尚的反抗,但它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美,否定艺术内容的道德原则,片面强调艺术技巧,反对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在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看来,“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因此他极力鼓吹“生活艺术化”。《道林·格雷的画像》和悲剧《莎乐美》都是唯美主义代表作品。唯美主义对我国部分现代作家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如徐志摩的诗歌,“南国社”的戏剧等。 ☚ 黄梅戏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