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两个重要认识论派别之间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内容问题。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甚至把全部认识都归结为感性经验,其代表人物有培根、伽桑狄、洛克、霍布斯等。唯理论者则认为真理性的认识来源于理性自身,否认感性经验在认识普遍真理方面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这场争论自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唯理论者笛卡尔的著作《形而上学的沉思》(第一版)的发表及由此而引出的争论和笛卡尔的回复,第二阶段的标志是经验论代表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和对经验论的系统论证以及唯理论著名代表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对经验论的批判、对唯理论的论证,第三阶段包括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法国唯物论以至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争论。争论围绕四个问题:(一)关于认识来源的争论:经验论的开创者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来自感性经验的基本原理,唯理论的开创者勒奈·笛卡尔却在认识论上与培根大相径庭,提出了“天赋观念论”,认为外来的感觉观念没有真理性,真理性的观念只能来自人的理性能力,是天赋的。“天赋观念论”受到了经验论者伽桑狄的反对,他认为,观念均由外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一般观念和原则是对个别观念的抽象,虚幻的观念也是个别观念加工而成的。洛克和莱布尼茨进行了更系统的论战。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指出根本没有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儿童与成年人、健康者与白痴之间有极不相同的理解,人的全部知识和观念是通过感觉和反省两条途径得到的,“知识归根到底是源于经验的”,但他认为一般的东西只是理智的产物。莱布尼茨利用了洛克这一弱点进行攻击,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指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现象,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经验论者象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达不到提出必然性命题的地步”。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本体论来论证思维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外物的反映,“凡是感觉未曾有过的东西,即不存在理智中”。19世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又从认识形式方面进行反驳,到费尔巴哈又以感性的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二)在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关系上,培根同时提到感性和理性的作用,但仍然夸大感性经验,笛卡尔只重视理性的直观和演绎。斯宾诺莎继承笛卡尔的认识论,认为知识可分三类,感性经验知识为错误之由,推理知识和理性直观必然真实。经验论者伽桑狄则认为感性知觉不会出错,只是理性判断会出现错误。洛克和莱布尼茨都承认理性和感性的作用,洛克把知识分成三等,承认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然而仍把两者割裂开来;莱布尼茨承认感性对人们一切现实的认识是必要的,强调理性的必然真理的同时,也承认经验的事实真理。到争论的第三阶段基本上都主张把感性和理性相统一。(三)关于实体问题,在争论的第一阶段唯物经验论者霍布斯和伽桑狄对笛卡尔的精神实体进行批判,斯宾诺莎摈弃了唯物经验论者的机械性,认为实体的多样性和自我运动性;第二阶段洛克只承认经验中的个别事物,认为实体只是一种假设的支持物,莱布尼茨则揭示了实体的能动性和质的多样性。后期的经验论者狄德罗批判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吸取其中合理因素,用异质元素来解释实体的运动。(四)方法论上的争论。在一般和个别关系上,笛卡尔认为普遍性的原理不能从个别的感性经验中来;经验论者只承认特殊东西的实在性,如洛克认为各种事物自身都没有普遍性。在归纳和演绎关系上,培根提出近代归纳法,培根和洛克都反对被经院哲学家歪曲的三段论法;而莱布尼茨认为人们只有从普遍必然的原理中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强调三段论和演绎法。后期,两派都承认归纳与演绎方法的作用,狄德罗认为归纳法能给演绎提供必要的前提,康德则认为演绎推理能够揭示必然的真理,而经验归纳的结论总有偶然性。
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在争论中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两派争论不能简单地等同哲学两条路线的斗争。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推动了哲学上对认识论的研究。

☚ 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商品经济与教育关系问题的争论 ☛
000079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