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谴责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近代小说流派。此名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这些小说的内容主要揭露清朝腐败政治,封建官僚贪污受贿、卖国媚外、鱼肉百姓的罪恶以及世态人情诸方面的丑恶现象,目的在于匡救时弊,但大都反映改良主义的思想,流露出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幻想。鲁迅提出,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代表作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 政治小说 狭邪小说 ☛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近代小说之一种。其名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清末戊戌变法后,以揭发时政腐败、谴责封建官僚、暴露社会黑暗为内容的小说。代表作品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常于暴露黑暗的同时,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追求奇闻趣事,夸张过分, 给人以浮泛不实之感,影响了作品鞭挞丑恶的艺术力量。 ☚ 绣像小说 黑幕小说 ☛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郑振铎作。初载于1925年6月7日《文学周报》第176期。本文概述了谴责小说文体的发展演变,从创作态度、创作目的两个方面分析了谴责小说末流的弊端。它指出,谴责小说是以真实人物为书中的人物形象,以谴责的态度为叙写态度的。作为小说,描写真实人物“本也无妨”,但以冷笑的、谴责的、嘲笑的态度来对待人物、却是“决不可的”。尤其是谴责小说以揭发人间的黑幕,披露人们的隐私为目的,就最终堕落为黑幕小说,脱离了原先揭露社会黑暗与官场腐败的轨辙、玷污了小说的尊严,使小说家被误解为“侦探、轻薄的无赖、好揭发或造作人阴私的下流”之德。同时也就助长了社会上“喜谈人隐事”的恶习惯和恶态度。因而, “欲使中国前进,欲使中国人变为有同情心而恳切,严正的,便须先排除这一类的谴责小说”。与此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作者对小说创作目的、创作态度的看法。指出,应该把“永在的忧郁与喜悦,把永在的恋爱与同情”注入小说之中,使作品具有“使人喜,使人悲,使人如身历其境”的艺术效果和读者“欲说而未说,而不能说”的艺术境界。小说应给读者“理想的世界”和“希望的火星”。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要把“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心腑”都捧献出来。对书中的人物,有时寄予满腔的同情,有时以旁观的态度对待之,不再进而予以谴责、冷笑和讥嘲。 ☚ 小说的研究 小说论 ☛ 谴责小说 晚清小说流派。1903年,李宝嘉开始在上海 《世界繁华报》上发表连载小说 《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以嬉笑怒骂的文笔,漫画式地描绘官场的种种丑态,立刻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当时,官场腐败成风,话柄颇多,李宝嘉将平日耳闻目睹的官场故事连缀成篇,从未入流的佐杂一直写到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是晚清官场的 “百科全书”。此书一出,仿效者甚众,据阿英 《晚清小说史》统计,有 《新官场现形记》、《最近官场秘密史》、《特别新官场现形记》、《官场怪现状》、《官场笑话》、《官场离婚案》、《官场风流案》等,除这些 “官场” 系列外,还有暴露社会、学界、商界、女界的,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近社会龌龊史》、《新党升官发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发财秘诀》、《六路财神》、《最近女界现形记》、《游戏结婚》、《女界烂污史》 等。这些小说貌似讽刺,实为暴露,故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特地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 谴责小说。鲁迅原来是带贬意的,他认为《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类的暴露小说 “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分夸张,与《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相去甚远,故别谓之 “谴责小说”。诚然,“谴责小说” 包括所谓 “四大谴责小说” (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都算不上艺术杰作,作者们当日也没有艺术上的奢望,他们不过是利用通俗小说这种形式,来暴露社会的阴暗面或黑暗面,其中许多作品,如《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甚至都有真人真事作为蓝本。当时读者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些具有相当真实性的故事情节。这与今天的读者喜读暴露性的纪实文学,心理完全一样。既然是小说,就难免夸张,难免失实,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没有追究或查禁这些连鲁迅都认为是 “过甚其辞”的暴露小说,也没有哪位总督或军机大臣去 “对号入座”,这倒很出人意料。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出现于清代末年,内容多为指斥时政的腐败失策,揭露官僚昏庸贪赃、残虐百姓,揶揄社会恶习的一种我国近代小说。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的产物,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首次使用“谴责小说”的名称,指出其特点在“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谴责小说对于暴露清末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但思想倾向则表现了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同情,并寄予改革社会的厚望,而对于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革命,则持诋毁和反对态度,保持了相当浓厚的封建意识。艺术表现上以写实手法为主,有的因夸张过度而描写失实,显得肤浅庸俗。包含有讽刺成分,继承了明代讽刺小说的余脉,但缺乏讽刺的微婉。鲁迅:“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末流的谴责小说,则堕落为丑诋私敌的“黑幕小说”。 ☚ 传奇 志怪小说 ☛ 谴责小说 381 谴责小说我国近代小说的一种,兴盛于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其名称始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内容既讽世讥时,揭露社会弊病而又不同于以前的讽刺小说。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号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这类作品多是以揭露官场腐败,抨击黑暗政治,针砭社会时弊为内容,其中不乏犀利激切之作。但因其作者大都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的觉悟,未能认清社会的本质,致使主题浅露,缺乏震聋发聩之力,甚至产生一些消极作用。除少数艺术形象比较生动、典型外,余皆浮泛粗糙,不足取法。 ☚ 同光体 鸳鸯蝴蝶派 ☛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qianze xiaoshuo1900年左右兴起的小说流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面临更深的内忧外困。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创作小说以抨击时政,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称这类小说为谴责小说,其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对清末社会的魑魅魍魉暴露深刻、批判有力,是近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与所有旧小说一样,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谴责的目的是希望封建王朝“廉政”以维护其制度,因而其主导倾向是鼓吹政治、社会的改良,而不是赞成革命运动。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被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在艺术上,该类小说构思不严密,结构松散,人物也没有很典型的,表现手法上过于直露,缺乏含蓄。 ☚ 新民体 侠义公案小说 ☛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中国近代小说的一种。它的名称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来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庚子义和团之变,使人们看清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清政府不足与图治,而“顿有掊击之意”。因此,一种以谴责封建官僚、暴露社会黑暗为题材的小说便大量涌现,如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赌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都风行一时。这四部书被鲁迅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这些小说的作者,大多有一颗爱国心,致意于社会改良与国家富强。面对清末社会的昏昏暗暗,他们“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或多或少地触及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但他们往往又把革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觉悟”上。这种改良主义的政治立场,也使小说产生了许多消极作用。在艺术上,这些小说塑造了若干较为生动的封建官僚形象,叙景状物,也时有可观,但在揭失纠弊时,往往“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至夸张失当,溢恶违真,变讽刺为直接的谴责,有损于作品的艺术魅力。 ☚ 侠义公案小说 文学名著 ☛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近代小说的一种。其名始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小说改良运动中大量涌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一批“新小说”。其作品多采用讽刺手法,通过暴露、谴责现实黑暗与腐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要求,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大多数作家出身封建地主官僚家庭,政治上属资产阶级改良派,世界观比较落后,遂致讽刺常流于肤浅,暴露每止于现象。主要代表作品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等。以上四部作品又被鲁迅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 政治小说 文界革命 ☛ 谴责小说qian ze xiao shuo【文学】novels of indictment 谴责小说qian ze xiao shuonovels of indictmen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