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一节 概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国家直接投资立项旨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开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农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保护支持的重要手段。它以其特有的“综合”机制,在国家资金引导下,集中财力,实行区域综合规划,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运用综合措施,搞好农田综合治理,成片地、高标准地改造中低产田,适度开垦宜农荒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国家的有力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投入,针对一定的区域,对农业进行工程性改造,大幅提高单产,增加附加值,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实践表明,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业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综合开发是适应改革以来农业的新形势提出的,由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潜能得到释放,从80年代初期到1984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大幅增长,大大缓解了农产品供需紧张的状况,但从1985年以后,农业暴露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土壤肥力明显下降,投入跟不上,对新增产技术利用乏力,宜农荒地无力开垦,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缓慢,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连年徘徊的局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强化农业后劲,加速农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对全国部分省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辽宁作为重工业省份,大中城市密集,非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问题一直困扰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早在80年代初期,省内为了改变辽西地区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开始实行以植树种草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大搞山区建设。把中部17个县(市、区)确定为商品粮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对中部平原进行以打井种稻为主要内容的开发治理。全省用5年时间在17个县区旱田改水田10万公顷,收到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麦田开发、果树开发、水产养殖开发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有效尝试。加之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83年和1984年全省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1985年一场特大洪水,使全省受灾农田达150多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4%,冲毁水利工程17 000多处,农业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虽然灾后对辽河干流进行了整治,但农业多年欠账已无力解决。此时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决策为辽宁带来了希望。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首先选择了作为我国七大江河三角洲之一的辽河三角洲进行规划论证。1987年3月,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国家立项。1988年3月初,成立了辽宁省辽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办事机构。1988年10月18日,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在北京与辽宁省签订了辽宁省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协议书。辽河三角洲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计划。从此,由国家投资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在辽宁省开始启动。
全省先后实施了第一期(1988—1990年)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期(1991—1993年)辽河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第三期(1994—1996年)辽宁中部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以及西辽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大洼小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沈阳柳绕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及大连市两期农业综合开发、国家有关部委组织的农业综合开发。到1997年,全省已形成了以辽河三角洲为龙头,以中部平原为骨干,带动东西两厢,点面结合的开发格局。项目区范围已由1988年的4市9县(市、区)、2个国营农场,扩展到1997年的14个市的42个县(市、区)、7个国营农场。开发面积由第一期6.99万公顷增加到第三期的30.45万公顷,总计投资由2.74亿元增加到11.98亿元,分别比第一期开发增加了336%和330%。总计投工由996万个工日增加到3 913.4万工日,动用土石方由4 713万立方米增加到9 343.9万立方米,分别增加了293%和98%。
10年来,通过综合开发建成了一大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田排灌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由第一期的6.14万公顷增加到33.91万公顷,新增和改善排涝面积由4万公顷增加到27.63万公顷。分别增加了450%和590%。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20.67万吨增加到72.5万吨,占全省粮食新增生产能力的比例由25%增加到41%。新增纯收入由1.1亿元增加到8.3亿元,增加近7倍。人均纯收入由第一期的285元提高到335元,提高了18%。
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牵动下,全省掀起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潮。朝阳地区20万公顷重点田建设、辽东山区以冷浸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低产田开发,以及全省的稻麦开发、蔬菜开发、果树开发、黄牛开发、水产养殖开发等,都蓬勃发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粮食总量基本实现了自给,主要副食品自给有余。“八五”期间,全省年均粮食产量达1 512万吨,比“七五”期间年均增产216万吨,登上了一个新台阶。1996年,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达1 675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肉、蛋、水产品、水果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699元提高到1996年的2 150元,增加了2倍多。
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1991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参观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展辽宁展厅时,对辽河三角洲开发取得的成就予以赞许。1993年8月,国务委员陈俊生在考察辽宁农业综合开发之后,写出《关于辽宁农业综合开发情况的考察报告》,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批转了这份报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价辽宁农业综合开发“脚踏实地,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符合省情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辽宁农业综合开发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连续刊登《开发向人们展示了什么》等四篇纪事报道和《经济发达首先要农业发达》的评论员文章。《农民日报》以《沿海工业大省也能实现粮食自给》为题,发表辽宁省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历史性突破的调查文章。民间的关注则主要是亲自投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盖州市天缘农场自筹资金1 700多万元搞开发,建设霜期果树温室200公顷。大洼孙光股份联合体,自筹资金1 400多万元,开荒种稻400公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显示出农业开发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

一、发展历程/(一)启动阶段/(二)普及阶段/(三)发展阶段/二、主要成效/(一)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二)建立了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三)培植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   一、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中共安徽党组织是在中共中央及其领导的党组织直接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 第一节   五四运动及北伐革命战争时期 ☛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安徽省地跨长江南北,解放初期以长江为界,划成皖北、皖南两个行政区,分别设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1年12月29日,两行政公署在合肥合署办公。1952年8月7日正式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皖北、皖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3日,将安徽省人民政府改为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权组织受到冲击。为扭转动乱的局面,1967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安徽省实行军事管制;4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18日,经中央批准,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粉碎“四人帮”以后,1979年12月31日,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将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改为安徽省人民政府至今。

☚ 第三章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一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安徽省政协是在中共安徽省委领导下,由全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1955年成立。前身为皖北区、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   第一阶段 ☛

一 1949年前对外贸易情况简介/二 1949年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 第一章 对外贸易   一 1949年前对外贸易情况简介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自然资源/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二节 投资环境/一 能源/二 交通/三 邮电通讯/四 城市公用事业与环境保护/五 商业服务业网络/六 社会治安/七 内联外引

☚ 第一章 合肥市   一 地理位置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四 自然资源/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第二节 投资环境/一 交通运输/二 邮电通讯/三 能源/四 市政建设/五 商业服务和旅游接待/六 内联外引

☚ 第九章 黄山市   一 地理位置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自然资源/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十一章 宿县地区   一 地理位置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自然资源/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十二章 阜阳地区   一 地理位置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自然资源/四 历史文化与名胜古迹/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十三章 六安地区   一 地理位置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自然资源/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十四章 巢 湖 地 区   一 地理位置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自然资源/四 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十五章 宣城地区   一 地理位置 ☛

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三 历史沿革/四 历史文化与名胜古迹/五 自然资源/六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七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二节 投资环境/一 能源/二 交通/三 邮电通讯/四 城镇建设和社会治安/五 第三产业网络/六 内联外引

☚ 第十六章 池州地区   一 地理位置 ☛
000050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