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谭嗣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谭嗣同1865—1898

谭嗣同


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分子、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自幼聪慧,鄙视八股文,喜爱经世致用之学,因受后母虐待,与官至湖北巡抚的父亲谭继洵关系不洽。光绪十年(1884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值中法战争爆发,愤而作《治言》,表达振兴民族的雄心。后来往西北、东南各省,考察风土,结交名士,阅读江南制造局和广学会翻译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产生学习西方、变法图强思想。中日甲午战争后,到北京拜见梁启超,倾心交谈,坚定变法信念。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奉父命以同知捐候补知府,分江苏候缺,在南京写成五万言的《仁学》上、下卷,宣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及天赋人权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强烈要求变法救亡。次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请,回湘辅佐新政,与梁启超等发行《湘报》,创立南学会,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与顽固派进行斗争。1898年6月,光绪下诏变法,他被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 8月应召入京。9月受光绪召见,授四品衔,参与变法,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号为“军机四卿”。在后党密谋政变时,他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举兵救驾。袁阳为应允,阴向荣禄告密,将其出卖。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梁启超劝其出走避祸,他断然拒绝。25日被捕,在狱中坦然自若,吟诗明志。二十八日慷慨就义,临刑前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同死者有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史称“戊戌六君子”。善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著作辑为《谭嗣同全集》。

1

(词)清·谭嗣同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

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

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

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谭嗣同

谭嗣同

电影剧本。刘景录编剧。发表于《电影文学》1980年第9期。1984年摄制。剧本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背景,写谭嗣同等人辅佐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他们向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顽固派进行斗争,并取得初步胜利。但顽固的后党势力仍十分强大,帝党还难以与之匹敌。为了取得变法的胜利,谭嗣同夜访支持过变法的袁世凯请他举兵相助。不料,袁世凯却向慈禧告密,出卖了帝党,结果,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剧本反映了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激烈斗争,歌颂了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为变法救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情节曲折生动,场面宏大,震撼人心。影片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

☚ 勿忘我   佩剑将军 ☛

谭嗣同

谭嗣同

任光椿长篇小说《戊戌喋血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个才华卓越、胆略过人、刚勇义烈的政治家。他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在长期只身飘零的江湖生涯中洞悉民间疾苦,并在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下,决心改革政治;在湖南浏阳推行新政,成为著名的维新派人物。后受光绪皇帝委派,参与新政活动,为朝廷出谋划策,广揽维新派人才。百日维新失败,他临危不惧,一面劝梁启超等人赶快出京,以保存力量;一面自己坚持留下来,愿以自己的鲜血来推动变法,振兴中华。在刑场上,他奋笔疾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

☚ 李铜钟   车篷宽 ☛

谭嗣同/菊花石长秋砚铭/谗鼎铭

☚ 邪说箴   谭嗣同 ☛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维新派思想家。甲午战争失败后,谭嗣同立志变法。1896年春到北京,和梁启超结识。旋即奉父命以同知入赀为候补知府,分司浙江,在南京闭门读书,著有《仁学》一书。1897年,与湖南的维新志士开办了时务学堂,编辑出版《湘学新报》、《湘学报》。8月21日到京,被擢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就义于北京,年仅三十四岁。有《谭嗣同全集》。

☚ 谭嗣同   菊花石长秋砚铭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光绪二十二年以同知纳资为候补知府,分司浙江,在南京候缺。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以学士徐致靖荐被征人都,擢为四品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军机四卿。于是锐意变法,厉行新政。变法失败,被逮下狱,壮烈牺牲。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工诗文。其散文初学桐城派,继学魏晋骈文,博观约取,融会贯通,遂自成一格。所作感情充沛,气势磅礴,简净整洁。政论、抒情、叙事并长。《仁学》是其政论代表作。诗亦格调严正,豪放雄健。许多写景诗境界宏廓,曾自许为“拔起千仞,高唱入云”。后期喜作“新诗”,多“挦扯新名词”。有《寥天一阁文》、《远遗堂集外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等,后人合刊为《谭嗣同全集》。

☚ 丘逢甲   夏曾佑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十一岁丧母。少年备受继母虐待,自云:“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仁学自序》)及长注意观察社会民生,习剑术,好骑马,鄙视八股文,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以救世济民为务。深受王夫之学说的影响,主张“道不离器”,“道随器变”。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一度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游历直隶、甘肃、新疆、湖北、河南、陕西、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结交有识之士。屡应乡试不第。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深受刺激,思想剧变,抛弃旧学,锐意于新学。光绪二十一年,筹办浏阳算学馆,试图以浏阳为基地,从算学入手,培育人才,作维新的尝试。光绪二十二年,创办《湘学报》与湖南强学分会。同年,其父为其捐官江苏候补知府,赴南京候补,向杨文会学佛,著《仁学》。抨击封建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呼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外开放,实行人际平等、博爱。光绪二十三年,回湖南,参与时务学堂的教学工作。次年,创办南学会,试图把它办成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团体。八月,以四品卿衔任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政变作,拒不出逃,决心以流血牺牲来唤醒世人。九月二十八日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运动中最激进的代表者。博学多才,诗、文兼擅。自以三十岁为界区分其学为新、旧。光绪二十二年前后曾与夏曾佑、梁启超试作“新学之诗”,颇自赏,然多难以索解,缺乏诗味。梁启超曰:“复生自熹其新学之诗,然吾谓复生三十以后之学,固远胜于三十以前之学,其三十以后之诗,未必能胜三十以前之诗也”,又评其三十岁以前之诗“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饮冰室诗话》)。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九称其诗“冽利雄健,如铜丸走阪、骏马注坡,不羁才也”。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称其诗“代表当时浪漫风气,仿佛似龚定庵”。均指其“旧学之诗”而言。“旧学之诗”收入《莽苍苍诗》中,“新学之诗”散见于《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中。《谭嗣同全集》于1955年由三联书店初版,中华书局于1981年又出版了增订本。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六九、梁启超《谭嗣同传》、邓潭洲《谭嗣同传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喜所《谭嗣同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 李希圣   蒋智由 ☛

谭嗣同

 近代思想家、诗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曾游历大半个中国,应黄遵宪邀请,在湖南参与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开矿等,后入京见光绪帝,任军机处章京,戊戌变法失败,被清廷杀害。其诗风格雄健,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谭嗣同 - 可可诗词网

谭嗣同

 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少时博览群籍,好今文经学,兼习西方自然科学。1884年(光绪十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足迹遍西北、东南十余省。发挥王夫之“道不离器”论,以“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为变法理论根据。中日甲午战争后,为开湖南维新之风,在浏阳创算学馆。1896年以候补知府供职南京。著《仁学》,尖锐抨击封建“纲常名教”,要求冲决网罗,变法救亡。主张变科举,开议院,改官制,发展机器工业等。1897年回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开办长沙时务学堂,倡导成立湖南不缠足会。1898年倡设南学会,主讲天文;办《湘报》,任主笔,宣传民权,鼓吹变法,成为戊戌维新的激进派。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后,应征入京,9月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发生,与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一起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为诗风格雄健,充满爱国激情。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 - 人文名篇 - 可可诗词网

谭嗣同

哲学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6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主办《湘报》,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因荐入京,参加戊戌变法。9月政变发生,被捕下狱,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他从“日新”变化思想出发,认为“三纲五常”不是“天理”,也非“天命”,而是上以制下的“网罗”,疾呼冲决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封建伦常等“网罗”,具有反传统的斗争精神。还著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今人编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近代激进的改良主义者,近代体操倡导者。他积极提倡体操运动,主张以动辟静。他认为世界万物事事都是运动着的,而且人们只有“喜动”,社会才会“崛兴”,故“西人喜动而霸五州,驯至文士亦尚体操,妇女侈游历,此其崛兴为何如矣”(《谭嗣同全集》37页)。他还写道:“言静者惰,归之暮气,鬼道也。”他不但在理论上提倡“动”,倡导体操运动,而且重实践。他说自己,“弱娴技击,身手尚便,长弄弧矢,尤乐驰骋”(《谭嗣同全集》431页)。他曾同一些人组织“延年会”,坚持每日六点半起,学习体操一次,操练认真,讲究健身实效。他还注重全面锻炼,配合习练体操,学习剑术,不少诗文谈刀吟剑,豪气横溢,著有《剑经衍葛》一卷。

☚ 苏轼   蔡元培 ☛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戊戌政变中死难的“六君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多次参加科举均落第,后以捐纳获候补知府衔。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在湖南从事维新活动,和梁启超等人组织南学会,办《湘报》、《湘学报》等,1898年被光绪帝擢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襄赞新政。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抱定为中国变法而流血的决心,被捕后慷慨就义。其论著汇编为《谭嗣同全集》。他作《仁学》,提出“仁—通”即“人我通”的观点,倡言研读西书,“尽变西法”,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宣传变化图强的思想。谭嗣同继承了王夫之的器变道亦变的理论和黄宗羲的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的民约论、分权论的观点,发出冲决封建伦常网罗的呼声。他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废三纲五伦,宣扬资产阶级平等自由观,倡言兴民权、设议院,并要求改革封建旧法制,创立体现近代自由、平等精神,“中西划一”、简要的新法律制度,实行新式的法律教育。谭嗣同为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出了贡献。


谭嗣同1865~1898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自幼博览群书,鄙视科举,爱好今文经学,推崇魏源、龚自珍等人的民主思想,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自1884年起,游历江南塞北十余省,甲午战争后,为开湖南维新之风,创办学馆,1896年,以候补知府供职南京,著《仁学》,猛烈抨击纲常名教,要求冲决网罗,变法图强、主张变科举,开议院,改官制,发展机器工业、1897年返回湖南,开办长沙时务学堂,1898年,倡设南学会,办《湘报》,任主笔,宣传民权,鼓吹变法,成为戊戍维新的激进派。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后,奉诏进京,参与新政,戊戍政变发生,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光绪未果,被害于北京菜市口。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法律观的主要内容为:在“冲决一切网罗”的口号下,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抨击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封建纲常观念,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法律制度;要求摆脱封建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的束缚;主张运用西方法律变革中国固有法律;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分权制;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贯彻于法律改革当中;设立大书院,培养有新法律知识的人才;要求建立一个简要划一的新法律制度。谭嗣同是中国十九世纪末杰出的反封建的思想家,冲决网罗的斗士,其法律观中表现出的反纲常、反专制的色彩非常突出,这一点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有着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谭嗣同1865—1898

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继洵,湖北巡抚。博览群书,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称赞龚自珍、魏源,喜读王夫之《船山遗书》,爱探讨自然科学。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历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观察风土。目睹灾民流离,哀鸿遍野,感触甚深,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域郭犹是,人民复非”之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深重,有强烈爱国思想,倡导新政,立志变法。反对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著《仁学》,提出冲决一切罗网的束缚,尖锐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设立时务学堂。次年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法。后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参与新政,号称军机四卿,密谋变法。光绪帝召见康有为等,准备八月初三(9月18日)夜赴北京,消息泄露。八月初十(9月25日)被捕,与林旭等五人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激进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蒙难“六君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别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早年从欧阳中鹄学,受封建正统教育,但性情任侠,善剑术,涉猎群书,好今文经学。18岁以后的10年间,曾遍游西北、东南各省和直隶,深感民族危机严重, “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三十自纪》)。1893年在上海结识英人傅三雅,并广读西方自然科学和史地政教之书。甲午战争后,先后结识梁启超、康有为。愤于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设学社,反对“守文因旧”、“苟且图存”;筹建算学馆,主张“兼西学”、“裨实用”,倡导新政,立志变法。1896年入资为江苏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期间著《仁学》。1897年回长沙与唐才常等开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武备学堂,编辑出版《湘学新报》和《湘报》,联合南方诸志士,“相与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并协助湖南巡抚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成为湖南维新派的核心人物。1898年6月应光绪帝电召赴京,擢四品卿衔军章京,参与康有为和梁启超主持的维新变法。失败后,曾谓“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谭嗣同传》)。被捕后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在《临终语》中写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898年9月遇难,“神色不变,从容就戮”。其学术思想糅合了儒道家与佛家、中学和西学、科学和哲学,比较庞杂。总的倾向是继承和发展王夫之的“道器不离”观点,强调“器既变,道安得不变”(《极贝远征》),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思想以“性一以太之用”的自然人性论为基石,他认为,以太是自然、社会的本源,性是其表现形式。事物各有其性就在于“质点之位置与分剂有不同耳”,“而惟性无不同”, “以太有相亲相爱之能力(即仁)”(《谭嗣同全集》,下同),合乎人性自然法则即“仁”的为善,违反“仁”的即为恶。据此批判宋儒“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指出如同“仁”只能存在于“以太”之中,“以太”即“仁”一样,“天理”也只能存在于“人欲”之中,“人欲”即“天理”,“无人欲,尚安得有天理?”批判“圣贤不当计利害”的说教,指出“贤圣”之为“贤圣”就在于“小民之一利一害,无日不往来于贤圣寝兴寤寐之中”,反对把“义”和“利”分割开来。提出反对传统的“黜奢崇俭”观点,而主张“崇奢抑俭”,“至于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物物皆可贵,则物之性亦尽”,企图以刺激经济发展。谭嗣同主张“仁——通——平等”的人权论。认为仁是以太之用,而仁的根本特性是“通”,“仁不仁之辨,于其通与塞”,故“仁以通为第一义”。而“通之象为平等”,通即平等,要求实现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据此提出“冲决网罗”的口号,猛烈抨击封建主义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之网罗”,去掉数千年“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的枷锁,实行君臣平等;号召人们冲决“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的封建“伦常网罗”,实行父子、男女平等,认为“子亦天之子,父亦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重男轻女,至暴乱无理之法”;揭露封建统治者广立的“忠孝谦洁等一切分别等衰之名”,都是“愚黔首之术,”“箝制天下”之器。在人生态度上,谭嗣同崇动斥静,“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救亡图存,变法维新,“杀身灭族”而无所惧,并躬行实践之,成为一代为民族生存而英勇献身的道德榜样。主要著作有《仁学》等,1981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

彩色电影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编剧:刘耕路;导演:陈家林;摄影:安治国;主要演员:达式常、宋晓英、王玉梅、王志华。故事梗概:1898年,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关键时刻、湖南候补知府谭嗣同应召入京,和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一起辅佐光绪皇帝实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预,变法举步维艰,光绪处境困难。为挽救变法,谭嗣同夜访清华寺,争取曾支持过变法的兵部侍郎袁世凯举兵相助。不料,当此千钧一发之际,袁出卖了维新派,致使谭嗣同等一批爱国志士惨遭杀害。为变法救国,谭嗣同等六君子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表现了大无为的英雄气概。该片于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慈禧的扮演者王玉梅获第五届 “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谭嗣同

181 谭嗣同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激烈地批评封建专制制度,赞美资本主义,要求在中国建立机器大生产体系,提出设商部、集商会、立商总、开公司、招民股、兴保险、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造轮船、广贸易、改漕务、兴水利、改钱币、建自来水、广电气等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他反对封建传统“主静”、“崇俭”观念,赞赏资本主义“主动”、“尚奢”的社会风尚,认为提高消费,扩大竞争,可促进销售、促进生产。在举办厂矿企业的形式上,主张发展私人资本,他说,“西人于矿务铁路及诸制造,不问官民,止要我有山有地有钱,即可由我随意开办”。他注意到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悬殊造成“工与商积为深仇,而均贫富之党起”的弊端,但他又认为中国现在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创始”阶段,应尽力鼓励资本发展,不必考虑贫富分化,解决贫富分化是将来资本主义发展“气势已盛”之时的事情。他热爱祖国,激烈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国家制订护商政策,积极发展民族商业和对外贸易,同洋人竞争,击败对方。既表现了维护民族利益的热切愿望,又反映了他经济思想上的主观空想性。

☚ 朱志尧   孙中山 ☛

谭嗣同

092 谭嗣同

他的哲学体系从朴素唯物论的道器论转变为泛神论的“泛仁论”,是从“旧学”向新学转变过程中一种特殊形态。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中的 “以太”作为自己哲学的范畴。《仁学》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谭嗣同以“继衡阳王子(即王夫之)之绪脉”自任,阐发朴素唯物主义的道器论,提出了“道,用也,器,体也”,“器既变道安得不变”的思想。他提出 “以太”为“原质之原”,用“以太”来解释物质性的气,具有明显的机械唯物论倾向; 但他力图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提出 “以太”——“仁”。使他的“以太”说又具有泛仁论的特征。同时他把精神作用无限夸大,以“心力”来说明“以太”,“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方面,谭嗣同同样表现出矛盾性。当他批判封建名教“瞀于名实”时,强调“无所往而非实”,承认感觉是认识的出发点;但当他进一步探讨人的主观能否反映客观时,又怀疑一般感性认识的可靠,主张佛学“空理之精”的“顿悟”,强调“贵知不贵行”,陷入直觉主义的认识论。在历史辩证法方面,他认为“新之又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以此论证“民权”代替“君统”合乎社会和时势发展的趋向,由此而产生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但是,谭嗣同并不是一个彻底的辩证论者,他看到事物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但他却采取“相爱相成”、“贵乎中”的调和矛盾方法,辩证法思想为形而上学所窒息。

☚ 康有为   孙中山 ☛

谭嗣同

132 谭嗣同

以“仁”为核心的儒佛结合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太”具有“仁”的特点。“以太具有相成相亲之能力,故曰性善也”。“天地间亦仁而已矣”、“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是天地间普遍存在的规律。在人性问题上,肯定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性无不同,即性无不善,故性善之说最为至精而无可疑”。在社会道德理想上,主张自由平等博爱,认为“上权太重”,“民权尽失”,“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酷毒烈”,“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号召 “冲决君主之罗网”,“冲决伦常之罗网”。强调五伦中的朋友一伦,理由是“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不失自主之权”。抨击“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认为天理和人欲是一体,都是善、都是仁,“世俗小儒以天理为善、以人欲为恶,不知无人欲尚安得有天理?”“天理善也,人欲亦善也”。痛斥宋儒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反对买卖婚姻、父母包办,大力主张男女平权、平等。批判封建纲常伦理,阐述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伦理思想。

☚ 吴稚晖   孙中山 ☛

谭嗣同

177 谭嗣同1865—1898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诗文兼长,诗名尤著。其文清丽整饬,受有魏晋间文的影响,晚年务自求解放,行文趋于畅达简劲。积极提倡报章文学,认为“斯事体大,未有报章之备哉灿烂者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还曾以白话编讲义,对散文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其诗刚健遒劲,恢阔豪迈,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甲午后,与夏曾佑、梁启超共同创作“新诗”(新学之诗),“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宣传西方教义、佛学和儒学相杂的“新理想”,诗境为之一变,瑰丽奇谲,神采飞动。著有《寥天一阁文集》、《莽苍苍斋诗集》等。今人有《谭嗣同全集》。

☚ 蒋智由   吴沃尧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Tan Sitong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东海褰冥氏、寥天一阁主。湖南浏阳人。出生仕宦之家。少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喜好经世之学,服膺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激赏魏源、龚自珍。又喜驰马舞剑,长于技击。1884年(光绪十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上,结交名士。甲午战败,深受刺激,思想为之一变,“前后判若两人”。从此力抵旧学,倡言西学。在浏阳创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夏,遍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求友访学,探索新知,先后结识梁启超、夏曾佑、黄遵宪、严复等维新人士及徐致靖、文廷式、翁同龢等帝党分子。欣赏康有为的学说、主张,自称是其私淑弟子。同年,其父为纳赀捐得五品衔候补知府,在南京候差。至1897年春写成《仁学》5万余言,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学说构成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以民主主义观点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和纲常名教,号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在南京待职期间,经常往来上海、两湖,为变法奔走呼号。在长沙筹办《湘学报》,计议设立湖南强学分会,在南京成立测量学会,办《矿学报》,担任上海《时务报》董事,参与发起上海女学堂、不缠足会。1898年2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回长沙兴办新政。和黄遵宪、梁启超、皮锡瑞、唐才常、熊希龄等创设南学会,出版《湘报》,办时务学堂,创电信,置轮船,建电厂,筹组机器制茶公司,逐步推行各项新政。又倡设不缠足会、延年会,改革世俗恶习。面对守旧派的指责和压制,不屈不挠,表示:“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二十一,《谭嗣同全集·书简》) 8月应征入京。9月4日光绪帝召见。次日,赏四品卿衔,擢为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新政,时称“军机四卿”,为光绪帝批阅奏章,属草诏书。9月中旬帝后党争加剧,18日接读光绪帝密诏,令设法相救,遂以救上自任。当夜径赴京郊法华寺访袁世凯,说袁起兵救上。袁佯作应允,暗中却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命拿办维新党人。25日被捕,与林旭等6人同时被害,时称“戊戌六君子”。临刑有绝命辞:“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Tansitong

中国近代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政治家。字复生,号壮飞。出身官僚家庭。在戊戌变法中英勇殉难。他的著作收入《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的思想来源和构成混杂,充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和宗教、革命和改良的矛盾。
谭嗣同早期哲学思想继承了张载、王夫之气一元论和“道不离器”的观点,把元气作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后期把自然科学和唯心主义、佛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仁学”哲学体系。
在谭嗣同的“仁学”体系中还提出了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日新”说和反映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伦理思想,即“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并以此为依据抨击封建专制及其刚常名教,倡导维新,提出“革去故,鼎取新”,冲决封建网罗的变法思想,对当时社会有很大影响。

☚ 康有为   章炳麟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Tan Sitong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字复生、号壮飞,别署华相众生等。湖南浏阳人。出身官僚家庭。青年时代读书广博,好剑任侠,曾壮游西北、东南,怀有救国之志。在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探求西学,写书、办学、办报,宣传维新,鼓吹变法,兴办实业,参与新政,成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戊戌政变后,拒绝出奔,从容赴死,为戊戌死难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文学方面也有要求革新的愿望和革新尝试。遗诗近200首,多富于爱国理想和英雄豪气,感情真挚,风格雄健,社会性、政治性强。他的《狱中题壁》显示了视死如归的气概。他30岁以前的诗,自编为《莽苍苍斋诗》。30岁以后的诗,其后人编为《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散文初学桐城派,继而否定桐城派,主张通俗化、革命化,形成了自己的新体散文。著作有《谭嗣同全集》。

☚ 夏曾佑   梁启超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Tansitong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北飞,祖籍湖南浏阳。1865年3月(清同治四年二月)生于北京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湖北巡抚谭继绚之子。少时博览群书,并学习西方自然科学。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中,游历西北、东南各省。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奉父命捐候补知府,去南京供职。常去上海,与正办《时务报》的梁启超结为至交。1897年完成哲学著作《仁学》,激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指斥历代帝王为“大盗”,公开号召人们冲决封建网罗,表现出激进的民主主义色彩。在哲学上提出“以太”为世界物质本源的学说。并论证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阐明变法维新的合理性。同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8月,被征入京。9月5日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刘光弟同参新政。慈禧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要求设法相救。18日,他单身夜访袁世凯,请袁举兵相救。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21日,他见筹划营救光绪帝不成,劝梁启超逃亡,自己决心以死殉国。25日,被捕。28日下午四时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临刑作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 段祺瑞   孙中山 ☛

谭嗣同

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哲学上,杂糅儒佛,横贯中西。发挥王夫之“道不离器”之说,强调器变而道必有变。认为天地日新,万物皆变,为变法制造理论根据。批判封建纲常,提出冲决罗网,反对传统观念。主张君主立宪,否定封建专制。又以“以太”、“仁”、“唯识”作为万物之本体;认为天地之源,唯心而已。参见“历史”中的“谭嗣同”。


谭嗣同

中国近代维新运动思想家。认为中国应当“奋发商务”,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指出“君为独夫民贼”。批判“三纲五常”说教,认为“三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同情妇女的遭遇,主张“男女平权”。参见“历史”中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政论家。字复生、号北飞、湖南浏阳人。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主张维新变法。1897年所著《仁学》一书对封建伦理纲常名教作深刻批判。1898年与唐才常在湖南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变法主张。8月被召入京任军机处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戊戍政变时被捕,28日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同被杀于北京菜市口。他政治上抨击专制政体与纲常名教、哲学上继承王夫之的“道不离器”的观点,又借用物理学名词“以太”表示世界本原。所作诗歌风格雄健,富于爱国精神。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参见“哲学”、“政治学”中的“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青少年时代读书广博,通剑术,怀济世报国之大志。甲午战争后,受到很大刺激,决然抛弃旧学,深求新学,投身于变法运动。他一面撰写《仁学》阐述变法理论,一面开设学堂、兴办实业等以求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谭拒绝出奔,遂被捕牺牲,成为戊戌死难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是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仁学》里热情宣传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纲常名教和民族压迫,甚至赞许通过起义推翻封建帝制。谭嗣同留下近200首诗。青年时期,多以诗抒发忧愤和济世报国的壮志。30岁后由于接触新学,逐渐有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著作有《莽苍苍斋诗》、《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近年出版有《谭嗣同全集》。

☚ 康有为   梁启超 ☛

谭嗣同1865~1898

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济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江办候补知府,供职南京。著《仁学》,提出冲决一切罗网的束缚,尖锐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次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设立时务学堂。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法。后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参与新政,号称军机四卿,密谋变法。二十四年八月初十(9月25日)被捕,与林旭等5人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人。从学于欧阳中鹄,博览群书,好今文经学,对魏源、龚自珍甚为赞赏。曾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游历直隶、陕甘及大江南北等省,观察风情,结交名士。提出“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命题,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创建算学会,倡我国学会之先河。鼓吹新学,开湖南维新风气。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从父命捐赀为江苏侯补知府,供职南京。间向杨文会习佛学。著《仁学》一书,提出“以太”是世界物质本源; 提出改官制,开议院等变法主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各项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创办《湘报》,团结维新志士。是年8月,被调入京,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后党密谋政变,为保光绪帝,他夜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请其举兵相救。袁告密,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也称“戊戍六君子”。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 谭继洵   蔡锷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习西方自然科学。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对魏源、龚自珍等极为称赏,喜读王夫之《船山遗书》。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历直隶、山西等十余省,结交名士,观察风土,渐萌反满情绪。他发挥了王夫之的 “道不离器”说,为变法提出理论根据。甲午战后,愤中国积弱,在浏阳家乡倡设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并遍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吸收新知。1896年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拜杨文会为师学佛,有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慨”。1898年写成《仁学》一书,在哲学上提出 “以太” 为世界物质本源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结合和依存都是“以太” 的作用,并把“以太” 这种沟通世界为一整体的作用叫做“仁”,而“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他尖锐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 “纲常名教”,要求“冲决”一切“网罗”。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主张,赞美西方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其变法主张包括变科举以育人材,开议院以达下情,改官制而少其层累,发展机器工业,开办矿业等等。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遭到湖南守旧势力的攻击。8月,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荐,被征入京,参与变法。因后党发动政变,9月28日与林旭等六君子同时被害。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 郭嵩焘   徐树铭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戊戌变法运动中的激进派。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湖北巡抚潭继洵之子。自幼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后漫游西北、东南各省。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1896年捐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两卷,提出冲决封建“网罗” 的思想。1897年,与梁启超等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参与设立时务学堂,筹办新式工矿企业。1898年,倡设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8月,应诏入京,受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发生后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辑为《谭嗣同全集》。

☚ 梁启超   严复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甲午战争后,愤于中国积弱不振,倡导新政,立志变法。曾开办时务学堂、创南学会等,力主变科举以育人才,开议院以达下情。1898年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康有为主持的维新变法。失败后被害。哲学思想糅合佛儒、中西。以当时物理学名词“以太”作为“原质之原”,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又用孔子之“仁” 和佛教唯识学解释“以太”。认为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仁以逼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逼之具。”(《仁学》) 主张借助“心力” 冲决网罗,夸大精神作用。发展王夫之“道不离器”观点,强调器变则道变,天地变化日新。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 康有为   孙中山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为候补知府,提倡修铁路,开矿产,办新学。又与唐才常、黄遵宪,梁启超等在湖南设立南学会、时务学堂,创办《湘学报》、《湘报》,鼓吹变法改良,为维新运动激进派领袖。光绪亲政,擢为四品衔军机章京行走,参与变法,失败后被慈禧杀害。有《谭嗣同全集》。工诗,与梁启超、夏曾佑等共倡“诗界革命”。其诗今存120余首,不少篇章抒写爱国激情,境界恢宏,志趣豪迈,如《有感章》、《狱中题壁》等。也能文,所作亦骈亦散,气势磅礴,辞采华美,又热情颂扬“报章文体”,主张散文通俗化、社会化,对后来新体散文的形成有一定贡献。

☚ 丘逢甲   吴趼人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激进代表。青年时代科举不第。在30岁以前思想还较保守,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倡导学习西方,变法维新。1895年慕康有为名北上访学,结识梁启超。1896年奉父命赴金陵,以捐纳得候补知府之职。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弃官返湖南,与梁启超等人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湘学新报》,设立时务学堂,支持创办新式企业,提倡西学,宣传民权、平等思想,积极开展维新活动。1898年夏“百日维新”期间,经徐致靖推荐,被光绪帝擢拔为四品卿衔的军机章京,襄赞新政。同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抱定中国变法须流血“请自嗣同始”的决心,在京慷慨就义,是殉难的“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编为 《谭嗣同全集》,写于1896—1897年间的《仁学》为其主要代表作。文中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予以猛烈抨击,要求“废君统”、“诛独夫”,废三纲,“尽变西法”。以其独特的“仁一通”观念作为观察、判别各种社会现象,阐发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统一于“仁”,仁以“通为第一义”。将“仁一通”看成体现于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性,要求整个社会关系达到“四通”,即“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并以“人我通”为“四通”的核心。将“人我通”运用于经济领域,提倡“财均其流”,动员富人将财富用于近代工业生产与增加个人消费,富人从中获巨利,贫民也因之得以谋生。并为此而要求去掉各种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的“衔勒”,改变种种阻塞不通现象,包括变革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废除厘金等不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一反传统的“黜奢崇俭”观念,提出“尚奢”、“黜俭”,表达了资产阶级要求关于投资、生产和消费的新观念。重视发展近代机器工业,认为在中国发展大机器生产“刻不容缓”,明确提出机器“惜时”,即节省劳动时间的命题。论证采用机器生产,“犹一人并数十人之力”,可以成十倍、百倍地提高产量,获取厚利,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新的企业或新的生产部门出现。由于“所省之人工日工,又将有他所兴造”,所以不存在机器夺民生计的问题。以“仁—通”为理论依据,反对保护关税,宣扬自由贸易。认为中外通商是“相仁之道”,“两利之道”,“客固利,主尤利”; 认为拒绝西人来华通商,或对外货课以重税,都是“以不仁绝人之仁”。但仍主张经济自主,强调“自仁”、自我振奋,发展民族经济以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在热情讴歌资本主义之时,也注意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开始看到垄断资本控制社会经济,贫富分化加剧,劳资矛盾斗争日益尖锐等严重问题。从而将资本主义社会分为“创始”与“守成”两个阶段,认为在“创始”阶段,应让资本主义经济充分自由发展; 到了“守成”阶段,应对贫富悬殊问题加以一定限制。认为中国尚处于创始阶段,应鼓励其发展。将来则应“尽改民主以行井田”,使“地球之政,可合而一” (上引均见《仁学》),即达到“大同”理想社会。(参见“黜俭尚奢”)

☚ 康有为   严复 ☛

谭嗣同1865~1898Tan Sitong

modern litterateur and ideologist.Works:Study of the Humanity,Poems from Boundless Studio,etc.

谭嗣同1865—1898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政治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继洵,曾任湖北巡抚。九岁从欧阳中鹄读书。能文章,善剑术。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入新疆巡抚刘锦堂幕,曾游西北、东南各省,视察风土,结交名士。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奉父命以同知捐候补知府。后到南京候缺,写成《仁学》上、下两卷。次年5月,在南京倡设测量学会;与梁启超、汪康年等在上海发起组织戒缠足会。10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的邀请,到长沙与梁启超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及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设南学会,刊行《湘报》,宣传变法维新。同年6月,因学士徐致靖推荐,应召入京,被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参与变法。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等曾劝他出走,被拒绝。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他临终前曾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清末湖南浏阳人。父继洵官至湖北巡抚。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遍游西北、华北、东南各省,观察风土民情,结交名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后,发愤提倡新学,呼吁变法,在浏阳创设算学社,开湖南新学之先声。继闻北京强学会被封,极为愤慨。次年初入京,三月结识梁启超,四月谒见翁同龢。旋奉父命以同知入赀为候补知府,赴南京候缺。一年内著成《仁学》 (一名《台湾人所著书》)。二十三年回到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创设时务学堂,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推进湖南新政。次年四月(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七月(8月)经徐致靖举荐被召入京,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八月初六日(9月21日)发生戊戌政变,初九日被捕(一说初七日)。十三日与康广仁、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林旭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临终前绝命语谓: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著作辑为《谭嗣同全集》。 (参考图644、645)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9月政变发生,被捕下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 主张人贵论,认为人由物质进化而产生,且人是最高级的动物。(2) 提出心与脑交相为用说和主脑说。(3) 在性情心理方面,主张人、物归于一体。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蔡尚思、方行编,1981年)。

☚ 颜永京   蔡元培 ☛
000015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