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羔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羔羊
【注】 这是一首讽刺诗。它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揭示出衙门官吏过着吸吮人民血汗的奢侈生活。 全诗抓住衙门官吏的穿、吃、行三个生活细节进行描绘。 传神的摹写,是这首诗最成功之处。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衙门官吏作了细致地观察。选取其中富有特征的细节,以讽刺的笔调,对官吏形象作了戏剧性地描摹。身着羔羊皮袄的官吏,上朝退朝,吃饱喝足,然后回家。年年如此,天天如此。官儿们的形象,在人们的眼中,显得可憎,又显得滑稽。其所以可憎,是因为他们的吃穿享受,全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痛苦生活的基础上; 其所以滑稽,是因为他们自鸣得意的丑态令人发笑。你看: 他们穿的是羔羊皮袄,吃的是美味佳肴,与劳动人民过着难以温饱的生活相较,具有天堂与地狱之别! 官儿们那副悠闲自得貌,心满意足貌,悠悠晃晃、前倾后仰、弯弯曲曲的行路神态,被刻划得维妙维肖。人物的外在表情和行动,乃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现。此诗的人物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诗中所描写的官吏,有权势地位,在政治上自然形成一种“优越感”,实质上是等级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权意识,因而他们在老百姓面前往往要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样儿,目中无人,神气十足。论生活享受,他们应有尽有,荣华富贵已经到手,自然形成一种“满足感”,实质上不过是贪婪的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罢了,所以走起路来也飘飘然、欣欣然,显得与众不同。官儿们所处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一批批 “硕鼠”式的官僚人物,形成了特殊的心态,外化出种种丑态和病态。在这首诗中,官儿们的滑稽可笑,就是其中一例。例如这首诗的一、二、三章,均有叠句 “委蛇委蛇”。这平平常常的四个字,一旦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作用就丰富得多了。它曲尽了人物的心态和神态,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活了起来,且能诱发读者的想象力。 这首诗还采用了迴环讽咏的手法,这固然与配乐歌唱有关,或是受民歌传统唱法的影响,但它确乎还有加深读者印象的用意。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其中照例是写穿着 (二句) ,饮食(一句) ,行路 (一句) 。每章的前二句末各换一字。“委蛇”句,第一章放在第四句,第二、三章放在第三句。“退食自公”句,第一章放在第三句,第二章改为“自公退食”,放在第四句,第三章放在第四句。从整体上看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改换个别字,或移换字词位置。一经反复讽咏,其味似乎逐渐加浓,诗中的人物形象似乎历历在目,嘲讽的气氛也因之形成。试以“委蛇委蛇”句为例。它是直接针对官吏而发的。“委蛇”二字在先秦典籍中有两种意义: 一是形容某物摇摆的状态,如《离骚》中“载云旗之委蛇”,是形容旌旗在空中飘摆。二是指虺蛇。“委”,借为虺 (hui) ,即四脚蛇。委和虺是一音之转。委蛇即虺蛇。《庄子·达生》: “若夫以鸟养鸟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委蛇。”《小雅·斯干》: “维虺维蛇。”高亨先生认为: “此诗的 ‘委蛇’主要的意义是虺蛇”,“作者把官吏比做虺蛇”,“也可能兼有走路摇摆的意义,即所谓双关语了”。(以上见 《诗经今注》)这种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委蛇”句是与“退食”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它是直接形容官吏情状的。把官吏比做虺蛇,是有可比性的:毒蛇是吃人害人的动物; 牠行进时呈弯曲摇摆状。如果“委蛇委蛇”句是双关语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它在每章中反复出现时,可以说是成了愤怒的咒骂声了。如果把这个句子断为“委蛇! 委蛇!”不仅增强了节奏感,而且会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又可以设想,唱者每当唱到此句时,众口和之 (合唱),其声势必壮观。这样的迴环讽咏,有声有色,艺术效果决不会差。 《诗经》·《羔羊》羔羊之皮,身穿一件羔皮裘, 素丝五紽。素丝合缝真考究。 退食自公,退朝公餐享佳肴, 委蛇委蛇。逍遥踱步慢悠悠。 羔羊之革,身穿一件羔皮袄, 素丝五緎。素丝密缝做工巧。 委蛇委蛇,逍遥踱步慢悠悠, 自公退食。公餐饱腹已退朝。 羔羊之缝,身穿一件羔皮袍, 素丝五总。素丝纳缝质量高。 委蛇委蛇,逍遥踱步慢悠悠, 退食自公。退朝公餐享佳肴。 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首倡刺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著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无疑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何等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 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 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清陈继揆《读诗臆补》曾评为:“随意变化,妙绝奇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