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sānxiàn jiànshè1964年-1978年,在我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一次重要的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 三线地区,指1964年-1978年间,我国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就是除新 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三限房 三薪 ☛ 三线建设亦称大规模内地建设。陕西是国家确定的重要战略后方基地和重点三线建设地区之一。从1966年到1975年10年间,国家在陕西安排项目400多个,累计投资126.5亿元。比“一五”、“二五”累计投资高出119.2%。其投资之多,建设规模之大,在陕西是空前的。 1.工业规模迅速扩大。1966~1975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总投资累计达74.08亿元,相当于1949~1965年累计投资的1.63倍。10年间,职工人数增加44.97万人,相当于1949~1965年的1.3倍。1975年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89.35亿元,比1949~1965年增长169.5%。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78.43亿元,相当于1965年工业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3.17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5年的61.5%上升到1975年的69.8%。 2.新兴工业异军突起。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开工建设了15个大中型航天工业项目,其中建成投产9个。使陕西的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并初步形成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的完整体系。电子工业继续大规模发展。在此期间,国家在陕西投资建设了26个电子工业项目(其中大中型22项),地方投资建设了30多个小型电子工业企业,国家规划在陕西建立电子工业基地的设想基本实现。陕西的航空工业成为全国重要基地之一。到“二五”期末,陕西作为一个新兴的航空工业基地已见雏形。大规模内地建设开始以后,陕西航空工业也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先后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30多个,基本形成了包括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辅机和专业化组件部件制造以及科研、教育在内的航空工业基地。 3.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到1975年末,全省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314万吨,为1965年末的2.3倍;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8.2万千瓦,为1965年末的2.9倍; 新增铁矿石开采能力59万吨,炼焦24万吨,炼铁23.7万吨,炼钢15.3万吨。有色金属工业方面,先后建成了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华山半导体材料厂和金堆城钼业公司一期工程等骨干项目,迈开了陕西现代有色金属工业的第一步。 4.民用机械工业与轻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大规模内地建设中,国家把发展民用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列为重点,在陕西先后新建和迁建了一批工厂。民用机械方面,1966~1975年10年间建成投产20多个项目,新增了精密机床、大型锻压设备、大型工程机械以及汽车、拖拉机等的制造能力,使陕西机械工业的门类更加齐全。轻工业方面,10年间累计投资5.2亿元,兴建和从上海等地迁建了一批填补空白的轻工项目,使轻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5.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适应大规模内地建设的需要,国家将陕西交通运输的建设列为内地建设的重点行业之一。1966~1975年10年间累计投资30多亿元,其中铁路投资28亿元,公路投资3.4亿元。先后开工建设了阳安、西韩、梅七、西延及跨省的襄渝铁路干线。累计正线延展长度469公里,交付营运里程223公里,建成电气化铁路510公里。公路建设除修通西安—万源、周至—洋县、兰州—宜川3条公路干线外,县级公路建设很快。10年内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8104公里,为1965年末的1.24倍,其中晴雨通车里程增加6093公里,为1965年末的1.74倍。 三线建设中,由于过分强调备战的需要,造成建设布局极不合理。全省在这一时期所建设的400多个主要项目中,有300多个分散在48个县,且大部分是山区县,造成信息闭塞,协作困难,经济效益差。有些企业建在大山沟壑之中,事先未进行周密勘测,投产后滑坡洪害严重,造成极大浪费。 三线建设国家为进行战备,在战略、战役后方进行的战备建设。主要包括国防工业生产、储备基地建设等。分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1964年作出的决策,为准备对付外来侵略的突发事件,而在内地进行的国防工程建设。1965年~1967年,在湘西地区相继有19个大中型项目开工,总投资达3.4亿元。由于“文革”的影响,建设进展滞缓。1969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估计过于严重,因而把加速“三线”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湖南省革委和省军区决定组成国防工业办公室,具体掌握和推进这一建设。从1969年下半年起,到1970年底止,在湘西地区又有35个大中型项目相继投入施工,计划投资总规模达36.4亿元。其中比较重要的工程有: 湘黔铁路(金竹山至大龙堡段,全长355.9公里)、枝柳铁路(湖南境内579.9公里)、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资江氮肥厂、湘西仪表厂、浦沅工程机械厂、湘澧盐矿、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湖南印刷机械厂等。扩建的工程有涟源钢铁厂和柘溪水电站。此时,全省各地抽调了近200万民工和一大批干部汇聚湘西地区参加建设,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湖南经济建设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三线”建设的展开,需要大量的建设物资和日用生活必需品,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时期湖南经济的回升和发展。 ☚ 韶山灌区工程 发展五小企业 ☛ 三线建设我国在1965—1975年为了备战,在战略后方进行的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从战略需要出发,将各地区按战略地位的轻重,划分出一、二、三线地区。三线建设有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之分。大三线的划分为: 一线地区指东南沿海及东北处于战略前沿的地区;三线地区包括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非边疆省区,即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七省(自治区)的大部或全部地区,以及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广西的部分地区;二线地区即为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区。小三线指各省(自治区)靠近内陆的或偏远地区。通常所说的三线建设是大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内容包括国防、冶金、能源、机械等重工业及铁路运输。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认为国际形势严峻,存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地区。1965年8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召开搬迁会议,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三线建设开始时是以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为重点,之后扩展到河南、湖南、湖北等省西部。从1965年起,东北及东南沿海的企业陆续向三线地区搬迁。截至1975年11月,三线建设掀起了两次高潮: 一是1965—1968年,以修建铁路和搬迁项目的改建与扩建为重点。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线建设受到冲击。二是1969—1971年各省(自治区)加速建设本地小三线。1971年,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实际工作中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开始得以改变。1973年后国家在沿海地区的建设与三线地区建设大体持平。三线建设的11年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三线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格局,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但是不少项目进山太深,布局过于分散,经济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三线建设项目进行了调整和配套建设,以使其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sanxian jianshethe third-line areas construction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以重工业通知国防工业为主战略后方建设。三线地区是相对于一、二线地区而言。三线地区战略布局划分范围是制定三线建设总体规划时提出的。当时三线划定的范围,是甘肃乌鞘岭以东,山西雁门关以南,京广线以西,广东韶关以北的地区,包括川、陕、云、贵、青五省,晋、甘、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豫西、鄂西、湘西、冀西、粤西和桂西北地区。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心地带。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环境处于冷战状态,鉴于当时日益严重的国际形势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严重威胁,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研究了三线建设问题,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入侵的战略决策。 三线建设方针。为了实现三线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国防建设,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❶国防工业布局要坚决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贯彻小型化、专业化的原则; ❷国防工业在基本建设中贯彻执行“山、散、洞”和“中、小、少”的方针; ❸对搬迁项目要实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 ❹三线建设的布局,关键又在于分散,分散是最大的战略隐蔽。当时,总的精神是使三线建设,特别是国防工业要适应现代战争要求,改善工业布局,把三线建设成一个“打不烂、炸不垮”的后方战略基地,能够坚持战时生产和科研,这是适应当时形势发展需要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线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从1964年到1980年,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改善国防工业布局,历经17年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中国三线地区初步形成了科研、试验和生产的后方战略基地,建立了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三线地区有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和核工业以及国防科研试验基地,这对改善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有力基础。 航空工业,集中在陕西、四川、贵州、湖北和湖南地区建设了重要生产科研基地;航天工业,建成了战术导弹、远程运载工具研制基地;兵器工业,建成弹药、坦克、火炮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电子工业,新建项目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初步形成了元器件与整机配套,生产科研相结合的体系;船舶工业,主要产品有舰艇、船用柴油机、舟桥、鱼雷和潜望镜,特辅机械及精密导航仪表等,建成了川东船舶工业基地;核工业,在三线地区形成了科研生产体系;试验和发射中心建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建成使用的低速、亚跨超声速、高超声速、激波风洞和弹道靶等各种试验装置,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研究试验基地,是中国航空、航天等飞行器及风洞工程研究与发展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心总部设在西昌市。这个中心主要承担通信卫星、广播卫星和气象卫星等的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 ☚ 中国战略后方建设 小三线建设 ☛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The Third Line (Remote Regions Far Away From Coastal Areas) Construction亦称内地建设。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在战略后方所进行的以国防为中心的重点建设。根据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地区为一线; 西南、西北内陆地区 (不包括新疆、西藏) 为三线,位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三线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地区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各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三线建设,是指“大三线”建设,主要偏重于国防以及与国防相关的冶金、能源、机械等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三线建设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964~1968年为第一阶段。60年代初,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战争因素增长。中共中央决定加紧备战,尽快建设一个全国战略大后方,作为未来战争中的坚固的根据地。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并提出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思想。8月中旬,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战争。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可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去。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自此,全国备战气氛日趋浓厚。根据中央的决定,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部署: 一是在三线建设新工厂和扩建部分工厂,由国家计委负责组织; 二是把一线的 “独生子” (即全国仅此一家的重要工厂) 和配合后方建设所必须的工厂搬到三线,由国家建委负责组织; 三是组织好全国的工业生产,为三线建设提供设备和材料,由国家经委负责。随后,又分别成立了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在三线地区新建、扩建项目的计划协调和物资供应。1965年2月,国务院成立“小计委”,全国负责统筹三线工作。8月,国家建委召开搬迁工作会议,要求搬迁工作要立足于战争,从大打、早打出发,对搬迁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按照 “分散、靠山、隐蔽” 的原则建设,有的还要进洞,要消灭一切工厂的特征。会议还指出,大规模的搬迁,实质上是一次国民经济的大调整,要把搬迁、建设战略后方和当前的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 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国家对1965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计划从1965年起,用10至15年,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1965年三线建设的任务是: 在交通运输方面,集中力量建成川黔、滇黔、成昆3条铁路; 在基础工业方面,重点进行攀枝花钢铁基地以及与此相关的矿山、煤炭、电力建设。此外,在西南、西北地区分别建设10个中小钢铁企业。1965年9月,国家计委依据中央备战精神,重新草拟第三个五年计划,把原来重点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适当加强国防建设的方针,改为以国防建设第一,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国家预算也随之调整。 由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抢时间、争速度,在建设中 “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多头并进,三线建设进展迅速,先后开始修筑贯通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湘黔等几条铁路; 新建、扩建了攀枝花、包头、酒泉等大型钢铁基地和为国防服务的10个迁建、续建项目; 在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为国防服务的石油、机械、电力等项目,西南三线战略大后方基地已初具规模。这对于改变中国以往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改善西南地区的工业面貌,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内地建设的速度要求过快,搬迁项目过多,搬迁的面过广,没有兼顾沿海地区的需要,加上过分强调“分散、靠山、隐蔽” 的原则,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足,留下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969~1973年为三线建设的第二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特别是林彪集团的盲目建设,搞 “大规划”,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损失浪费严重,问题较多。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入侵我国黑龙江珍宝岛,中共中央认为战争威胁更加迫近,决定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并加速三线建设步伐。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盲目扩大军工生产,乱批项目,乱要投资,要在全国范围搞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大军工体系。1970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形成全军全民大办国防工业的局面,掀起了三线建设的又一个高潮。第四个五年计划仍以备战为中心,计划到1975年把三线地区建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各有特点、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的战略后方。按照以各大军区为依托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山东、闽赣、新疆十个协作区,在每个协作区内逐步建立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作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由于指标过高,规模过大,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而且正当 “文化大革命” 时期,计划也无法完成。这一阶段,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除西南外,又增加了湘西、鄂西、豫西地区。同时,全国各地还建设自己的小三线,大办“五小” 工业(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五小”工业虽然对发展国民经济发挥了一些作用,但由于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给地方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从1971年开始,我国对外关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备战为中心的战略方针有所改变。随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垮台,三线建设也告一段落。1974年,国家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已远远超过三线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国防建设必须转变指导思想,由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三线地区许多国防工业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利用优势,实行 “军转民”,开始生产一些工艺相近、产品对路的日用工业品。 历时10年的三线建设使我国内地形成了重庆、成都、渡口、自贡、贵阳、西安、兰州等一批新工业基地或工业中心,对改变工业布局、开发内地资源、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差距起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当时对国际战争威胁估计过于严重,加上在 “左” 的思想指导下,建设中出现了规模过大、布局分散、生产不配套、浪费严重、效率太低等问题。管理上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很少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资金使用上,吃 “大锅饭”,不注重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建在深山里,不仅组织生产困难,也给职工生活带来不便。三线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这就使农轻重比例失调,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投资太多,积累过高,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改善。由于强调内地建设,投资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对沿海地区投资不够,相对延缓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 三大平衡 军事共产主义模式 ☛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毛泽东提出的工业战略布局。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时,主张利用和平时期加强沿海工业建设。1964年8月,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变化,提出先集中力量搞内地大三线建设,作为全国的战略大后方。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三线建设会议上说: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搬到内地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二、三线。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成昆、川黔、滇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好。根据会议的决定,国家计委组织了工作组,对大西南、大西北三线建设作了考察和规划。三线建设,有大、小三线之分。大三线,是就全国而言的,当时包括云、贵、川、陕、甘、青、宁、豫、鄂、湘、晋11省(1983年国务院将三线建设缩小为云、贵、川、陕、甘和豫西、鄂西、湘西地区及重庆市);小三线是省、市、自治区自己的小后方。全国的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二线指一线和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为了加强三线建设,1964年底,成立了以李井泉为主任的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和以刘澜涛为主任的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1965年3月成立以谷牧为主任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65年9月,毛泽东还提议彭德怀去参加西南三线的领导工作。三线建设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改变了我国内地工业落后的布局,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随着军工转为民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带头的作用。 ☚ 大锅饭 “大而全”,“小而全” ☛ 00000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