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统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统说 211 三统说汉董仲舒提出的政治历史理论。董氏认为,历史是由黑、白、赤三统循环沿革的。如夏以寅月(夏历正月)为正月,崇尚黑色,属黑统;殷以丑月 (夏历12月)为正月,崇尚白色,属白统;周以子月 (夏历11月)为正月,崇尚赤色,属赤统。继周而起者又为黑统。政治历史如此循环,周而复始,而每一朝代的更迭,必须“改制”,即“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以显示“受命于天,易姓而王”。但“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等根本制度,则“尽如故,亦何改哉”?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东汉《白虎通义》又详加阐述。三统说实是为封建统治下的君权神授说制造理论根据。 ☚ 性三品说 三世说 ☛ 三统说又称“三正说”。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社会政治理论。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依次循环形成的,如夏是黑统,商是白统,而周为赤统,代周而起的又是黑统。因为三统的不同,每个朝代兴起后,都应相应地改动历法制度,礼仪、服饰等,但是不可改变根本制度,“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应、尽如故”,而不许有任何改变。东汉召集白虎观会议时,儒家学者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此说承认改朝换代的事实与必要,但不主张改变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并且认为历史受“天意”支配,这为君权专制的理论制造了历史依据。 三统说 三统说一种从五德终始说派生而来的新学说。此说认为,历代帝王被分配在黑、白、赤三个“统”里,夏为黑统,商为白统,周为赤统,之后以次循环, 三统各有自己的制度。此说还认为,孔子看到周道既衰,想成立一个新统,可惜他有其德而无其位,仅能做一个“素王”,因此他只得托王于鲁,作《春秋》,把手定的制度垂诸空文。最早记录这一学说的是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三统说虽从五德说派生而来,但由于二者循环周期不同,故彼此多相抵牾。汉代统治者从自己的政治需要出发,每每把这两种有矛盾的学说硬凑合在一起。例如汉武帝太初改制所建立的新的土德制度,即五德说土德的服色(上黄)、度数(以五为纪)、音律(上黄钟),与三统说黑统的正朔(建寅)的大杂烩。 ☚ 五德终始说 灾异说 ☛ 三统说西汉董仲舒的历史理论。认为王朝更替的规律是黑统、白统、赤统依次循环。新王朝建立之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应天意。夏以寅月(正月)为岁首,色尚黑,称黑统。商以丑月(十二月)为岁首,色尚白,称白统。周以子月(十一月)为岁首,色尚赤,称赤统。以后的王朝以此类推,循环不已。改正朔表示承奉新的“天统”之气,“统治其气,则万事皆应而正”(《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故“三统说”亦称“三正说”,或合称“三统三正”。新王朝易服色、改正朔称为改“制”。“制”有改换,“道”则不变。封建人伦大纲、道德政治、教化风俗尽如故。其说源于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家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东汉章帝时举行白虎观会议,对三统论作了进一步发挥。明确指出,改正朔表明异姓王朝不相承袭,新天子“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白虎通义·三正》),有变易民心、协助教化的作用。“王者有政道之文,无改道之质”(同上),如臣南面臣北面之类的封建等级关系即是百王不易之道。 三统说西汉董仲舒创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沿着“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而循环的。他以具体史事作比附,认为夏朝是黑统,代它而起的商朝是白统,代商朝而起的周朝是赤统,三者依次循环,改朝换代。每次循环换代时,必须在历法,制度、礼仪、服饰等方面相应地有所改变,以顺承天意,表示新王朝是接受天命来统治人民的。这种理论是对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加以继承改造而来的。近代康梁变法时曾借此作为鼓吹变法的理论根据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