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绝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在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之间的东侧碑亭中,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 (809年) 刻建。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 书写,石工鲁建镌刻。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所以后世誉为三绝碑。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 三绝碑 三绝碑位于苏仙岭西南麓、白鹿洞石壁上。白鹿洞为一天然溶洞,传说仙人苏耽生于此,白鹿为之哺乳,故名。宋绍圣四年(1097),秦观(字少游,号淮海)贬官至郴州,写《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苏轼绝爱其尾两句,题跋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以后,米芾(字元章)书录秦词、苏跋。南宋咸淳二年(1266),将此刻于白鹿洞石壁。碑高52厘米、宽46厘米,11行,每行8字,行书。 当时郴州军知府邹𢙄为此题跋云:“淮海词、东坡语、元章笔,素号三绝碑,骚人词客得之宝惜。余来守是邦,首访旧刻,把玩不置,因谒苏仙山,少憩白鹿洞,偶披蓁而上,有泉出乎两山之间,于是草创小亭,环植桃栽,追思唐孙会何异武陵之境之句,慨悟少游桃源望断知何处之所咏,乃命工以真词镵之石壁,尚与此景同传不朽云。”邹跋亦刻于石壁,13行,每行10字,楷书。 ☚ 苏仙岭 义帝陵 ☛ 三绝碑 三绝碑位于安宁市曹溪寺后殿壁上。以其文章、书法、刻工俱精绝,被誉为“三绝碑”。碑文为明人杨慎撰《重修曹溪寺记》,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曹溪寺的地理位置、殿宇盛况及该寺废而复兴经过。碑文由萧杶集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行书字镌刻而成,刀法遒劲流畅。 ☚ 曹溪寺 安宁温泉 ☛ 三绝碑 三绝碑距白鹿洞约100米。它是由宋人秦观作词,苏轼作跋,米芾书写的一块摩崖石碑,高50.2厘米,宽46厘米,共11行,每行8字。史载: 秦观流放郴州后,感伤身世,写下《踏莎行·郴州旅舍》词一首,词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闲,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苏轼对这首词非常赏识,将末尾两句写在扇上,后面附了“少游已矣,虽万人可赎”两句话,后来同代大书法家米芾把秦词苏轼跋书写下来,史称“三绝”。又过了100多年,南宋郴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命石匠将秦词、苏跋、米书纂刻在苏仙岭白鹿洞附近的岩壁上,故有“三绝碑”传世。1965年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游览苏仙岭,读了“三绝碑”上的秦词,“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作一阙”:“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束索,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这首词意境清新,辞情刚健,现用白玉石镌刻,嵌在护风亭的墙上。游客览其词,可领略郴江新意,苏岭风貌。 ☚ 白鹿洞 八字铭 ☛ 三绝碑 三绝碑又叫屏盗碑。位于巨野县城北门外真武庙前。立于后周显德二年。上书“大周任使君屏盗之碑”,碑文歌颂刺使任汉权。因文绝、书绝、石质绝得名。 ☚ 三山岛 三摞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