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玄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玄鸟》天命玄鸟,天帝发令给神燕, 降而生商,生契建商降人间, 宅殷土芒芒。住在殷地广又宽。 古帝命武汤,当时天帝命成汤, 正域彼四方。征伐天下安四边。 方命厥后,昭告部落各首领, 奄有九有。九州土地商占遍。 商之先后,商朝先王后继前, 受命不殆,承受天命不怠慢, 在武丁孙子。裔孙武丁最称贤。 武丁孙子,武丁确是好后代, 武王靡不胜。成汤遗业能承担。 龙旂十乘,龙旗大车有十乘, 大糦是承。贡献粮食常载满。 邦畿千里,千里国土真辽阔, 维民所止,百姓居处得平安, 肇域彼四海。四海疆域至极远。 四海来假,四夷小国来朝拜, 来假祁祁。车水马龙各争先。 景员维河,景山外围大河流, 殷受命咸宜,殷受天命人称善, 百禄是何。百样福禄都占全。 本诗是祭祀殷高宗武丁的颂歌。《毛诗序》云:“《玄鸟》,祀高宗也。”郑笺云:“祀当为祫。祫,合也。高宗,殷王武丁,中宗玄孙之孙也。有雊雉之异,又惧而修德,殷道复兴,故亦表显之,号为高宗云。崩而始合祭于契之庙,歌是诗焉。”郑玄的意思是《毛序》所说的“祀”是合祀,而他所讲到的“雊雉之异”,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是这么一回事:“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雊)。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 据今人的研究,商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雊雉之异”的传说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不无相关。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则是关于商的起源的最珍贵的早期文献资料。传说中商的祖先契是其母有娀氏之女吞下燕卵之后生下的。《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上古典籍中对此传说有相当多的记载。《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凤鸟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诒,如何喜?”《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嗌嗌。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此外如《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尚书中候》,《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补引《诗含神雾》等纬书也记录了这同一传说。更有意思的是: 传世的晚商青铜器《玄鸟妇壶》上有“玄鸟妇”三字合书的铭文,其含义表明作此壶者系以玄鸟为图腾的妇人。玄鸟是商部族的崇拜图腾,“天命玄鸟”的传说正是原始商部族的起源神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审视这一神话,我们发现它作为一种原型,有其典型意义。有关鸟卵生子的传说长期流传于东北地区,如《论衡·吉验》:“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长白山……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古伦衣上……其果入腹,既感而成孕。”高丽李奎极《李相国文集》中亦有鸟卵生子的传说,与《魏书·高句丽传》所记之事略同。而据傅斯年考证,商部族正是发迹于东北渤海地区。 由此可见,所谓的“雊雉之异”是为了显示高宗武丁的中兴而造出的神话,它正基筑于商民族的玄鸟图腾信仰。商至盘庚而迁殷,发展兴旺,政局稳定。盘庚死后,传位二弟小辛,小辛不幸三年而亡,又传位三弟小乙,小乙即位十年而亡。其时殷道又衰,小乙之子武丁立,用傅说为相,伐鬼方、大彭、豕韦,修政立德,终使国家大治。诗云:“龙旂十乘,大糦是乘。”郑玄笺曰:“交龙为旗,高宗之孙子有武功,有王德于天下者,无所不胜服。乃有诸侯建龙旗者十乘,奉承黍稷而进之者,亦言得诸侯之欢心。十乘者,由二王后,八州之大国与?”中原部族建立联盟后,统以龙为标志,“龙以建旗”。商族在东北兴起后,南下黄河流域,进而控制诸夏。高宗武丁时,中原各部族以车载稻米进贡。诗云:“四海来假,来假祁祁”,则不但是中原诸夏部族,即使是氐、羌等四边民族也纷纷进贡朝见。武丁功业之隆,于此可见。 从文学角度看,本诗成功地应用了对比、顶真、叠字等修辞手法,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其成熟性令人惊奇。先写神圣的祖先诞生和伟大的商汤立国,目的是衬托武丁中兴的大业,以先王的不朽功业与武丁之中兴事业相比并,更显出武丁中兴事业之盛美。“宅殷土芒芒”毕竟虚空,不及“邦畿千里”之实在;“正域彼四方”只是商汤征伐四方事业的开始,而武丁时却是“肇域彼四海”,四夷来归,疆域至广。这看似重复的语句,却有根本上的差别,其妙用令人啧啧叹赏。诗中“武丁孙子”,重复一遍形成转折,这是颂歌转折的关键,把中心转到了“武丁”身上,并表明了武丁是伟大的商汤后裔,中心开花,承上启下,结构上极其整饬。最后几句中,“四海来假,来假祁祁”顶针与叠字修辞并用,以补充说明四方朝贡觐见之众多,渲染武丁中兴事业之成功,也有曲终奏雅、画龙点睛之效。此外全诗善以数字作点染,“四方”、“九有”、“十乘”、“千里”、“四海”、“百禄”云云,各尽其妙。 本篇为祭祀颂诗,整诗写商的“受天命”治国,写得渊源古老,神性庄严,气势雄壮。由此来设想这一祭祀场面的话,当是何等的声势浩大,音调洪亮。 诗经·玄鸟天命玄鸟,① 上天命令玄鸟, 降而生商,② 降而生契始建商, 宅殷土芒芒。③ 定居殷土多宽广。 古帝命武汤,④ 上帝命令武王成汤, 正域彼四方。⑤ 征服了那时的天下四方。 方命厥后,⑥ 遍告那些诸侯君长, 奄有九有。⑦ 九州尽入商封疆。 商之先后, 商的先王成汤, 受命不殆,⑧ 承受天命不懈怠, 在武丁孙子。⑨ 全靠子孙武丁是贤王。 武丁孙子, 武王的事业无往不胜, 武王靡不胜。⑩ 全靠子孙武丁是贤王。 龙旂十乘,(11) 竖着龙旗的大车十辆, 大熺是承。(12) 诸侯满载米粮来祭享。 邦畿千里,(13) 国土辽阔上千里, 维民所止,(14) 是人民居住的地方, 肇域彼四海。(15) 四海之内是封疆。 四海来假,(16) 四方诸侯来朝贡, 来假祁祁。(17) 来朝的诸侯熙熙攘攘。 景员维河,(18) 国土广大周围是黄河, 殷受命咸宜,(19) 殷受天命完全适宜, 百禄是何。(20) 蒙受百福永呈祥。 【注】 《诗序》谓: “《玄鸟》,祀高宗也。”可见此诗是商王武丁以后的殷商后代 (三家诗说实指宋君) 祭祀并颂扬殷高宗武丁的庙堂乐歌。 武丁何以值得盛礼祭祀并热情歌颂呢?商之先祖成汤建立商朝之后。继续得到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的得力辅佐,国势日盛。传至汤的长孙太甲以后,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生活腐化,不理朝政; 奴隶不堪其苦,阶级矛盾激化,大批奴隶逃亡,生产荒废; 王室贵族争夺王位的斗争愈演愈烈,有的要兄死弟继,有的要父死子继,于是兄弟之间、叔侄之间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致使国势日衰。到了汤的第九代孙第十九王盘庚,力挽狂澜,迁都于殷,从头做起,发展农业,缓和矛盾,避开危险的反叛势力,使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更大发展,从而使商朝得以复兴。盘庚死后,按商朝的继承法,兄死弟继,没有弟弟,才传给儿子,于是传位给二弟小辛。小辛三年而亡,再传给三弟小乙。两个弟弟治国无方,殷又衰微。小乙十年而亡,才传位给儿子武丁。武丁效法先王,从奴隶中选出傅说 (yue)为相,整顿朝纲,发展生产; 伐鬼方、大彭等部族,每战必胜,氐、羌等边远民族来朝,于是国家大治,殷又复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功绩显赫,号为高宗,被誉为“中兴之主”。这在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这首乐歌就是颂扬他的中兴功业的。诗在写法上,连类而及,从神话传说中商之始祖契的诞生,写到成汤的立国,再顺次写到武丁的中兴事业,因此可视为一首商周时代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自道其先祖开国的简单史诗。也正因此,此诗在《商颂》五篇中较为著名。 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可分四层意思。一层三句,写商的来源。二层四句,写成汤立国。三层七句,写武丁中兴。四层八句,写商的强大。从总体看,诗以歌颂武丁中兴为主,则第一、二层意在说明第三层的中兴,是武丁能嗣其祖德; 而第四层又意在说明第三层武丁中兴的结果,带来了商朝的繁荣强大。因此,第三层是中心,它承上启下,使全诗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关于商之始祖契诞生的神话传说,除见于本诗外,又叠见于《楚辞·天问》、《吕氏春秋·音初》、《史记·殷本纪》、《列女传》等书,详略不一。归纳起来,大意是:有娀氏之长女简狄,即帝喾之次妃,尧时曾三姊妹浴于玄邱之水。有玄鸟衔卵飞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得而含之,误吞而孕生契。舜时,契助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赐姓子氏,封于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实际上是把母系氏族社会的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情况加以神化罢了,它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由杂婚群婚向对偶制的过渡。《大雅·生民》写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与此同义,可以同读。这种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的神话,把商祖契看成是受天的旨意而降生的天子。既是上天之命,理当神异非凡,故契建国于商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政治势力的加强,于是才出现了“宅殷土芒芒”的局面。契下传十四代至成汤,驱逐夏桀,统治中原,以武功立国,从此开创商朝五百多年的基业。既然上承始祖契而来,契又承天命而降,故言 “古帝命武汤”,征服四方,广施号令,据九州为王。两层意思,蝉联而下,为下文重点人物武丁的 “出场”蓄势。 成汤以下传至第十代孙第二十二代王武丁时,商朝又一次得到复兴。“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其原因就 “在武丁孙子”,即有武丁这样的好子孙。这三句承上而来,既说明成汤上承天命,使商的事业延续不断,又在分析 “不殆”的原因中自然地点出中兴之主是孙子武丁。接着再加强一句,正因为有武丁这样的好子孙,天命永在成汤的子孙,武王成汤的事业才无往不胜。这就含蓄地写出了武丁内修政治的业绩,外伐鬼方、大彭等的胜利。从而声威大振,于是才出现后人祭祀时“龙旂十乘,大糦是承”的情形,即诸侯十车插龙旗,满载粮食来助祭的热烈场面。诗从整体的概述转回到描写祭祀的现实中来,而写助祭的热烈场面,又正是为了突出武丁的声威。接下去用八句的篇幅赞美中兴之后商朝的繁荣强大。前三句“千里”、“四海”极言幅员辽阔,与前面的“殷土芒芒”相呼应; 中二句“四海”、“祁祁”形容诸侯来朝者众多,与前面的“龙旂十乘,大糦是承”相表里; 后三句,从享有黄河流域这一民族摇篮引出“受命咸宜,百禄是何”,就是十分自然而应该的了。而这两句又与前面的“天命玄鸟”、“古帝命武汤”、“ 受命不殆”相联系,表明以“天命”贯穿始终而结束全诗,并以此证明殷商统治的“合理性”。不仅如此,它还表示出祭者对天神的虔诚,希望继续得到天神的庇佑,从而祝颂商朝统治的昌盛和久长。 全诗从神话开始,以“天命”为线索一以贯之,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故今天读来,觉得它比别的规行矩步、一脸呆相的颂歌显得较有情致,较有吸引力。除此,这首祭诗写得庄严肃穆,反映了殷商王朝盛时对自己的统治充满着信心。如“宅殷土芒芒”、“正域彼四方”、“奄有九有”、“武王靡不胜”、“邦畿千里”、“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百禄是何”等语,气势雄壮,音调响亮,说明当时人的诗歌技巧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