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冯桂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冯桂芬1809—1874早期改良主义者、政论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进士,授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在苏州办团练,参加镇压太平军和上海小刀会。1860年太平军攻苏州,他逃往上海。同治元年(1862年)参加中外会防公所,主张“借洋剿贼”,进攻太平军。1863年助李鸿章办上海同文馆,并为其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次年随淮军回苏州,霸占民田百顷。其人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西学,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能文,1861年写成《校邠庐抗议》四十篇,主张以中国伦常为本,辅以西洋富强之术,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主张。曾国藩阅后大为赞许,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后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引用,作为维新变法论据。其它文著尚有《显志堂》稿、《说文解字段注考证》、《西算新法直解》、《两淮盐法志》、《苏州府志》等。 冯桂芬(1809—1874)清吴县(今江苏苏州)木渎人,祖籍常州(今属江苏)。字林一,一字景庭,号憬叟、懁叟、獧甫、校邠、敬亭等,晚号邓尉山人。李锐、李兆洛弟子。道光二十年(1840 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文宗即位,与林则徐同被荐举人材,以忧归。咸丰三年(1853 年)在籍劝捐输办团练,特旨擢右中允。十年太平军据苏州,避居上海。同治元年(1862 年)议设会防局,议请李鸿章淮军东下。事平参与善后,议请减苏松漕额及长洲、元和、吴三县佃租数十万。先后主讲于江宁惜阴、上海敬业及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善古文辞,长于持论,不为浮词。学问广博,说经宗汉儒不废宋,精研小学,兼嗜历算,尤务为经世有用之学。首倡“中体西用”之旨,主张采西学富强之术,随势变革。曾纂修《两淮盐法志》《苏州府志》等。著有《说文段注考证》《校邠庐逸笺三种》《弧矢算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校正李氏恒星图》《测定咸丰纪元恒星表》《校邠庐抗议》《显志堂稿》等。 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右中允。后在上海投入李鸿章幕府,为其镇压太平军出谋献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及其它事业。其思想对洋务派影响很大,资产阶级改良派亦奉之为先导。反对桐城文法,其著作《校邠庐抗议》开近代政论散文先例。另有《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 张文虎 贝青乔 ☛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奉命在苏州办团练,后升右中允。咸丰十年(1860年)当太平军攻苏州时,他逃至上海,主张借外国侵略者军队“以复宁、苏”,并参加了江苏、浙江等地官绅统治者成立的“会防局”,来对抗太平军。曾国藩、李鸿章率淮军进入上海后,投入李鸿章幕府,参与镇压太平军。他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实行新政。“提出发展农业,减轻赋税”,“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企图用资本主义的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他的思想主张,对洋务派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著有《校邠庐抗议》、《苏州府志》等。 冯桂芬 319 冯桂芬洋务派思想的先驱者之一。其经济思想形成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时代特点密切相关。他主张富国除害。富国应着眼于扩大出口贸易,将茶桑并称为“富国之大源”(《筹国用议》)。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对外贸易是富国之源的观点。除弊他主张减赋、均赋、“折南漕”(漕粮折征银两),以及改革“土贡”部分地区的贡品折银两交纳等。这些主张对促进国内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作用。 ☚ 郑和 包世臣 ☛ 冯桂芬其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提出过许多改良建议,主张裁减苏州、松江、太仓赋额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得以实现,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企图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参见“历史”中的“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清末江苏吴县人。1840年进士。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在苏州举办团练。后入李鸿章幕府,建议借助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军。不满清政府的统治。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用西方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对洋务派影响颇大,对维新派亦有启发,著有《校邠庐抗议》等。参见“经济”中的“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清代官吏。字林一,号景宁,江苏吴县人。道光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苏州时,他逃至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率淮军进入上海后,投入李鸿章幕府,参与镇压太平军。他的思想主张,对洋务派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著有《校邠庐抗议》、《苏州府志》等。 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清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批评时政,建议改革。认为中国国贫民穷,主要是由于生产不足。要“裕国”必须发展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其次是“树茶开矿”。主张在北方修水利,推广水稻。在东南一带减赋、均赋、改革漕运,改革土贡租盐政。主张在工矿业和农业领域内发展商品生产。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位带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倾向。他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导。在其著作中,对货币问题有所论述,著作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等。 ☚ 魏源 曾国藩 ☛ 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清道光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 受两江总督陆建瀛聘请修订《盐法志》。1853年在苏州以在籍京官身分奉诏办团练。清政府以其办团练有功,1855年赏五品顶戴,次年授右春坊右中允。因得罪权贵,1859年告病回家。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逃往上海。1862年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筹组上海“会防局”,主张借用外国军队剿灭太平天国,并上书曾国藩乞援。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后,入其幕府,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一生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西学。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等。对社会经济问题有较多论述。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在西北各省兴修水利,推广种稻。提倡广植茶桑,开发矿源,增加丝、茶的出口,堵塞漏卮。要求减赋、均赋; 改革漕运,实行南漕折银; 改革盐政,改纲盐为票盐。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卷下),“采西学”、“制洋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同时提出“复宗法”、“建义庄”,利用封建宗法关系,赋予地主豪绅以种种特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抵制太平天国革命,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在货币问题上则提出“用钱不废银”及“以工巧为币”(《校邠庐抗议》卷下)。他的思想对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有较大影响。 ☚ 黄恩彤 曾国藩 ☛ 冯桂芬1809~1874Feng Guifenmodern proser and ideologist.Works: A Collection of Manifesting Ambition Hall,etc. 冯桂芬1809—1874清末官员。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在苏州办团练,参加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他逃到上海,与浙江官绅组织会防局,派人携款到安庆向曾国藩求援兵。1863年协助李鸿章创办上海同文馆。有《显志堂稿》、《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清江苏吴县人。平时喜读天文、舆地、兵制、刑法、盐铁、河渠、钱漕、食货等书。道光二十年(1840)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在苏州以在籍京官身份奉诏举办团练镇压太平军,咸丰六年升右春坊右中允。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避居上海。同治元年(1862),筹划由江浙官绅组成的上海“会防局”,主张借用外国军队“以复宁、苏”,并上书曾国藩乞援。李鸿章领淮军到上海后,投入李氏幕府。对外强的欺凌,心存切齿愤恨,但认为要除外患,要雪国耻,还得向西方学习,因此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积极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和其它事业。冯氏还认为要“裕国”,必须发展农业,并要求在东南一带减赋、均赋、改革漕运。他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晚年在苏州、扬州等地书院讲学。著有《校邠庐抗议》40余篇及《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