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燕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燕燕》

燕燕于飞,燕子飞翔天上,

差池其羽。参差舒展翅膀。

之子于归,妹子今日远嫁,

远送于野。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弗及,瞻望不见人影,

泣涕如雨。泪流纷如雨降。

燕燕于飞,燕子飞翔天上,

颉之颃之。身姿忽下忽上。

之子于归,妹子今日远嫁,

远于将之。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弗及,瞻望不见人影,

伫立以泣。伫立满面泪淌。

燕燕于飞,燕子飞翔天上,

下上其音。鸣音呢喃低昂。

之子于归,妹子今日远嫁,

远送于南。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弗及,瞻望不见人影,

实劳我心。实在痛心悲伤。

仲氏任只,二妹诚信稳当,

其心塞渊。思虑切实深长。

终温且惠,温和而又恭顺,

淑慎其身。为人谨慎善良。

先君之思,常常想着父王,

以勖寡人。叮咛响我耳旁。

《燕燕》,《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临歧惜别,情深意长,实令人怅然欲涕。

然而,诗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却众说纷纭。这对理解诗意颇为关键,必须首先明确。《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进而认为“归妾”就是陈女戴妫。《列女传·母仪篇》则认为这是卫定姜之子死后,定姜送其子妇归国的诗。魏源《诗古微》调和上述两种说法,以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诗。其中,《毛序》“卫庄姜送归妾”说,影响至今。今人解说《燕燕》者,也往往立足本事,一一比附。其实,“送归妾”之说,既与《史记·卫世家》所载史实不尽相符,也与古代妻妾尊卑之礼有违。宋代王质《诗总闻》因此提出质疑,并认为当是“兄送其妹出嫁”。清人崔述《读风偶识》申述其说:“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崔氏据诗篇内容分析其作者,精当有理。笔者认为当从此说,即卫君送其妹远嫁南国。或以为,《燕燕》缠绵悱恻,不类兄妹,而似情人,此见与诗篇末章不合,也对上古民俗未能详熟。文化人类学证明: 血亲关系在上古民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华夏先民特别重视血缘根基,所谓血亲重于姻亲,天伦先于人伦。因此,《燕燕》的惜别之情,如果说出现在妻妾之间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出现在兄长与女弟之间是完全可信的。

现在,我们以审美的心态来欣赏这首曾使童年的王士禛“枨触欲涕”的万古送别佳作。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你看,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明代陈舜百《读风臆补》曰:“‘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不可及处,正在于兴中带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下文可证),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别时容易见时难”(南唐李煜《浪淘沙》),此情此境,依依难别。“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

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出现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前人对此,极为称赞。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这确为会心之言。

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为何兄长对女弟如此依依难舍?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思虑切实而深长,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你看,她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 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一章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在写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写人物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有讲究,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采用了同《采蘋》相似的倒装之法。

《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谢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可谓对《燕燕》诗境最简当的概括。“瞻望弗及”的惜别情境,则被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如李白用于朋友惜别,苏轼用于兄弟惜别,张先用于情侣惜别,何景明《河水曲》“君随河水去,我独立江干”似刻画夫妇惜别(参阅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燕燕》,确为万古送别之祖。


诗经·燕燕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燕燕

 


 燕燕于飞, 燕燕飞呵飞飞,
 差池其羽。① 舒展她的双翅。
 之子于归, 这个人儿归去,
 远送于野。 远送直到野地。
 瞻望弗及, 瞻望不见踪影,
 泣涕如雨。 流泪就象落雨。
 
 燕燕于飞, 燕燕飞呵飞飞,
 颉之颃之。② 飞上忽又飞下。
 之子于归, 这个人儿归去,
 远于将之。③ 远远地来送她。
 瞻望弗及, 瞻望不见踪迹,
 佇立以泣。 久久站着哭泣。
 
 燕燕于飞, 燕燕飞呵飞飞,
 下上其音。 声音忽下忽上。
 之子于归, 这个人儿归去,
 远送于南。 送到南郊一方。
 瞻望弗及, 瞻望不见踪影,
 实劳我心。④ 真使我心悲伤。
 
 仲氏任只,⑤ 仲氏可信任呵,
 其心塞渊。⑥ 心儿诚实深沉。
 终温且惠,⑦ 又温和又恭顺,
 淑慎其身。 为人善良谨慎。
 “先君之思”,“思念先君”的话,
 以勗寡人。⑧ 是对我的叮咛。


 

(邓小军译)


 
 【注】 ①差 (ci) 。②颉 (xie) : 上飞。颃 (hang) : 下飞。③将:送。④劳:忧伤。⑤只: 语助词。⑥塞: 实。⑦终: 既。⑧勗 (xu) : 勉。
 
 《燕燕》,是《诗经》中最优美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宋许𫗱《彦周诗话》云: “此真可以泣鬼神矣! ”清王渔洋自述六七岁时诵此诗,“觉怅触欲涕,不知其所以然” (《池北偶谈》) ,并称赞此诗“为万古送别之祖” (《分甘馀话》) 。
 《诗序》言: “《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体认全诗意蕴,印证历史事实,则《诗序》确实可信。据《左传》隐公三年、四年及《史记·卫世家》载,卫庄公娶齐女,曰庄姜,无子。又娶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另有宠妾生子名州吁。庄公死,完立,为桓公。鲁隐公四年 (前719) 春,州吁弑桓公而自立。《毛传》云:“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 《孔疏》: “其母见子之杀,故归。庄姜养其子,同伤桓公之死,故泣涕而送之也。言大归者,不反(返)之辞。”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是对燕子极亲切的称呼。《郑笺》云: “差池其羽,谓张舒其尾、翼,兴戴妫将归,顾视其衣服。”这是会心诗艺之言。燕子飞翔,舒展双翅及燕尾,这优美的兴象,正可以理解为戴妫临行,整理衣服容饰的一种喻示。当时政治氛围严峻如此,而戴妫性格之沉着从容,已可想见。“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之子指戴妫。《毛传》提示: “归,归宗也。远送过礼。”戴妫因夫亡子死而归回祖国,是归而不返的大归,心情自是格外沉痛。下句是庄姜自言。《郑笺》云:“妇人之礼,送迎不出门。今我送是子乃至于野者,舒己愤、尽己情。”只有体认到庄姜与戴妫的共同悲愤,对戴妫的深挚感情,才能深入理解到远送于野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才能充分感受到下面两句的深厚含蕴。“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郊野诀别之后,庄姜目送戴妫渐行渐远,终于是再也望不见了。此一别,恐再难相见。这份莫大的悲伤,紧紧攫住庄姜的心灵,她怎能不泣涕如雨! 首章共六句,两句为一小节,每节之间,跳跃幅度较大,意脉则前后连贯。《孔疏》诠释极是:“上二句谓其将行,次二句言已在路,下二句言既诀之后。”下两章结构与此相同,是对首章的复沓与深化。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子忽而上飞,忽而下飞,这一描写亦含巧妙的喻示。如《郑笺》云: “颉颃,兴戴妫将归,出入前却。”卫国,不仅是亡夫亡子的祖国,也是戴妫自己的第二祖国,即将离别这生活多年的国土,她不能不低徊返顾、依依不舍呵。颉之颃之,刻划出戴妫性情之真。“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此章重言庄姜远送戴妫直到郊野,突出诀别之后,直至再也望不见戴妫的踪影,庄姜犹久久伫立,悲泣不已。伫立之久,见得庄姜悲伤之深。这些言外之意,正当一一体会。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子飞飞,时上时下,声音也时上时下。《郑笺》云: “下上其音,兴戴妫将归,言语感激,声有大小。”解得极好。儿子被杀,自己大归,临别之际,声音哽咽,这乃是戴妫悲剧心灵的全幅呈露。诗情至此,亦真可以摇撼读者的心灵了。”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卫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 在北,陈都宛丘 (今河南淮阳) 在南,所以庄姜远送戴妫,至于卫都南郊。“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在上两章伫立泣涕的描写之后,此章结以“实劳我心”的直抒之笔,便愈厚重、愈有力。“我心”二字,与下章“其心”二字两相印照,乃是两个心灵的照面,最是此诗境界之高处。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仲氏是戴妫之字。古人称人以其字,乃是一种亲切的称呼,或者是敬称。这里与称燕子为燕燕,口吻同样亲切。仲氏心怀诚实而又深远,态度既温和又恭顺,为人善良而又谨慎。这是对戴妫整幅人格的赞叹。依中国文化传统,这已是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先君之思,以勗寡人。”上四句是直抒,此二句亦叙亦抒,一结深厚有余。先君指已故的卫庄公,寡人是庄姜夫人的谦称。《春秋公羊传》鲁庄公四年言: “国、君一体也。”思念先君,实包含一份不忘祖国之意义。对庄姜的临别赠言,也是戴妫的自勉。据 《左传》载,州吁于鲁隐公四年三月十七日弑卫桓公,九月,卫国老臣石碏与陈国合谋,杀州吁于陈国之濮 (今安徽毫县东南) 。清王鸿绪等 《诗经传说汇纂》云: “因史以论事, 则戴妫之大归, 正后日石碏用陈以讨之由也。 然则庄姜之越礼远送,而惓惓于戴妫,为之泣涕不置者,当非寻常妇人女子离别之情,其亦有他望也欤?”所论颇有见地。
 此诗比兴甚可注意。王国维谓邶即燕 (《北伯鼎跋》) ,乃殷民族发祥地。而殷人以燕为图腾。诗以“燕燕于飞”起兴,与篇中系心故国之思是紧密相关的。语源于古北音诗“燕燕往飞。”(见《吕氏春秋·音初》)而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将燕子的神致音容全幅写出,亦兼喻戴妫的品格性情。正如《朱子语类》所说: “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此等高妙之比兴,已臻艺术之圣境。善于刻划送别情景,是此诗又一突出造诣。彼去己留,既别之时,那正是别情迅烈生长,生生不已之际。诗人敏锐地捕捉住并深入表现出这一片刻。“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之意境,便成为送别诗之艺术典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东坡《辛丑……与子由别于郑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周邦彦 《兰陵王》词: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皆同一机杼。《燕燕》为万古送别之祖,正应该从这一艺术特质上来理解。
 最后应当指出,《毛传》、《郑笺》、《孔疏》,对于《燕燕》一诗,赏鉴精湛,诠释亦美,堪称赏析说诗之宗师。读者不妨一读原典。看得出来,诸家也确实被此诗所感动。归根到底,则《燕燕》一诗,诚为《诗经》之一杰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