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湿性心瓣膜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湿性心瓣膜病* 内科病名。 是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后遗留下来的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主要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是器质性心脏病中的常见病,成年人发病率较高。 由于风湿热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在风湿性心瓣膜病形成后,活动性心脏炎仍可继续存在和发展,并进一步加重瓣膜的损害和心脏负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本病属于中医“心悸”、“水肿”、“心痹”、“咳喘”等范畴。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是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炎,瓣膜及其基底部发生炎性渗出而粘连,这种渗出物如能完全吸收,则不致留下永久性粘连。但如风湿反复活动,渗出物即不易吸收而形成赘生物,使瓣膜纤维化及粘连,形成瓣膜狭窄及关闭不全。 中医则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 本病的根本原因为人体正气虚损,外邪乘虚而入,久留不去或反复侵袭,累及心脏称为“心痹”。心痹则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心肺痹阻而使肺气贯心脉而行呼吸之功能受阻,肺气壅塞不行,肃降受阻为气短、喘咳。肺络瘀阻,可发生咯血。心脉痹阻日久也累及脾肾二脏。脾肾阳虚,脾的运化失调,肾的气化功能降低,均影响水的通调而致水湿上泛,出现尿少浮肿、水饮凌心射肺等严重症状。西医诊断有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急性肺水肿。中医辨证: ❷ 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或舌尖红苔薄,脉细数或细弱。 ❻ 脾肾阳虚:神倦乏力,面色苍白,脘闷纳呆,腹部胀满,或胀大有水,肢冷浮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或沉弦、结代。 中医治疗: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补心丹加减。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方用真武汤加减。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此外针灸等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