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时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时迈时迈其邦,① 按时巡行天下邦国, 昊天其子之! 上天啊,保佑你的儿子吧! 实右序有周,② 帮助理顺我们大周, 薄言震之,③ 我们的革命震动天下, 莫不震叠。④ 普天下莫不恐惧慑服。 怀柔百神,⑤ 我们又使百神得到安宁, 及河乔岳。⑥ 还有黄河以及泰山。 允王维后!⑦ 武王真不愧是我们的天子! 明昭有周,⑧ 天下属我大周无可怀疑, 式序在位。⑨ 封建诸侯已经安排停当。 载戢干戈,⑩ 让武器都检点收藏, 载櫜弓矢。(11) 把弓箭也一一入库。 我求懿德,(12) 我们要寻求治国的贤臣, 肆于时夏。(13) 让他们遍布中国各地。 允王保之! 武王必定能永保天下! 【注】 这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巡守四方、告祭上天及山川百神的乐歌。周人认为王者是“代天理民”,天子巡守诸侯是“为天远行”,所以,有定期巡行天下各诸侯国并举行祭祀的制度,其实质则是统治者借天命以行人事。 旧说以为本诗是周公所作。从诗的口吻与内容来看,全诗都是以王者身份祭祀昊天山川,却又参杂着赞颂王者的话语,可知诗的作者既不会是武王本人,却又必须能够代表武王,系之于周公,也不无道理。 开头两句点明巡守之事,揭示告祭之旨,是一篇的总纲。这两句语极平常,但用字颇有讲究: 一个“时”字表现出“代天理民”者不辞辛苦、不敢稍有懈怠地“为天远行”的尽职态度,暗示着告祭者对上天的无限忠诚; 一个“其”字显示了告祭者的祈祷语气,表现出“天之子”对上天的无比信赖。有此二字,这两句就不仅是单纯的叙说,而有以忠诚求天佑的含义在内,就定下了整篇的基调,使全诗笼罩了一层肃穆、庄严的气氛。 以下十三句是告祭的正文,可分两个层次。从“实右序有周”到“允王维后”是第一层,写人、神对周武王巡守的感应,从而证明周武王君临天下的无可争议。“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两句写周武王的威力足以震慑各方诸侯;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两句写武王的德行足以感动山川百神。这四句语分两面,意归于一,都是为了逼出 “允王维后” 一句,而“允王维后”的结论又遥遥反扣着“实右序有周”。这样,上天的意志,武王的威德,诸侯的畏服和山川百神的怀柔,就形成了环环相连的因果关系。武王以天子的身份代天理民,也就在这巧妙的因果论证中得到了不容置疑的阐述。 从“明昭有周”到“允王保之”是第二层,写周武王偃武修文、重用贤才的英明决策,表达了永保天下的愿望。如果说第一层重在陈述已经完成的武功,那么这一层就重在描绘未来的美景。“式序在位”一句写天下已经安定,诸侯在位,正是反证天下已属大周。“载戢干戈,载橐弓矢”两句写已经结束武功,“我求懿德,肆于时夏”两句写今后将注重文治。这种写法,表现出周统治者对二者固有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而周统治者在治国方针中独独突出用人与教化,把国运长久的希望放在这两块基石上,这种智力、魄力、眼力,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服。这一层的结构方式与第一层基本相同,也是以“天佑”始,以“人谋”终。 武王克商,是武装革命,所以诗中有“震之”、“震叠”这样的同语。但武王克商又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是顺应民心的,封建诸侯,建立了新的秩序,所以又一再说“右序有周” ,“式序在位”,特别强调安定团结,强调秩序。全诗表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心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使我们看到了西周统治者处于上升时期的雄心壮志。全诗从头到尾不用韵,句式不追求整齐,也很少对偶重叠,精炼严谨,庄重穆肃,正与其内容相得益彰。 《诗经》·《时迈》时迈其邦,现今众多的诸侯邦国, 昊天其子之,皇天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 实右序有周。实在能保佑、顺应大周王朝。 薄言震之,如若武王向他们施威, 莫不震叠。他们没有不震惊慑服。 怀柔百神,武王能安抚天地众神, 及河乔岳。以至黄河和高山。 允王维后,武王作为我们的君王, 明昭有周。实在能发扬光大大周功业。 式序在位,他接替文王登上王位, 载戢干戈,就收藏了兵器, 载櫜弓矢。并把弓箭收入皮囊。 我求懿德,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 肆于时夏。武王就施美德于天下四方。 允王保之!武王实在能保持天命啊! 颂诗皆为庙堂乐曲,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本篇也不例外。 《毛诗序》说:“《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何谓巡守?郑玄笺说:“武王既定天下,时出行其邦国,谓巡守也。”何谓柴望?即柴祭、望祭。柴祭即燔柴以祭天地,望祭即遥望而祭山川。因此,孔颖达疏认为是“武王巡守告祭天之乐歌”,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巡守而朝会祭告之乐歌”。今人高亨更具体地说是“周王望祭山川时所唱的乐歌”(《诗经今注》)。其他古今说诗者,虽有小异,而无大的不同。但细审诗意,乃歌颂克商后武王封建诸侯,威震四方,安抚百神,偃武修文,从而发扬光大大周祖先功业诸事,应为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国语·周语上》上也说:“是故周文公(即周公姬旦)之《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说是周武王克商建周、平定天下之后周公所作,也大体是可信的。全诗仅称武王为“王”、为君,没用谥号“武”字,并说“允王维后”、“式序在位”等等,显然是武王在世时的颂辞。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周武王姬发在祖先及父王姬昌所开创的周部族基业的基础上,在吕尚(姜子牙)、周公旦的辅佐下,联合周围众多部族,伐殷兴周,并于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又大封诸侯,以屏藩西周王朝。其功业,是彪炳千秋的。《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歌颂和赞美了他,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本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 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本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子展《诗经直解》中曾引明人孙鑛的评语说:“首二句甚壮、甚快,俨然坐明堂、朝万国气象。下分两节,一宣威,一布德,皆以‘有周’起……整然有度,遣词最古而腴。”这是符合本诗写作特点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