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临淄齐国故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齐国故城临淄在今淄博市境内。春秋时期,齐国曾在此建都(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北15公里)。从齐献公迁都至此到秦国灭齐,历时630余年,成为当时著名的繁华都市,也是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青岛山炮台遗址 曲阜鲁国故城 ☛ 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齐国故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临淄区。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一。至战国,齐为七雄之一。临淄成了当时东方政治、经济、文化大都市,十分繁荣,纵横家苏秦曾形容说:“临淄之中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故城在淄河西岸,由大小两城巧相衔接,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大城居北,周长14公里,城基宽30米左右,高度推测当在7米以上。城随自然地形修筑,有拐角24处,破了西周城墙直修惯例。据《齐记》载,有城门13处,现已探明11处。城内道路纵横,干道多与城门相通,居住区如置棋盘格中,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城内尚有冶铁、冶铜、烧陶、铸钱、制骨,以及商业区遗址十余处。小城为宫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公里,南北2.2公里。城北部宫殿区,今尚存桓公台,为全城制高点;以及其他宫室建筑台基数处。大城内还有大型贵族墓区20余座,殉马坑一处。1984年兴建了城堡式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展出历年出土文物数百件。 ☚ 孔融墓 齐城排水道口 ☛ 临淄齐国故城西周至东周时期齐国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部和北部 其年代为前859年齐献公迁都于此,至前221年秦灭齐为止,前后共达630余年时间。 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齐国故城周代齐国都城遗址。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北部。齐,姜姓。周武王克商,封吕尚于齐,都营丘。周夷王时,齐胡公徙都薄姑,胡公之弟献公徙都临淄,约当公元前九世纪中叶,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仍都此,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置齐郡。汉因之。西汉初年,封刘邦庶长子刘肥为齐王,都此。又为青州治所。魏晋以后,遂渐废弃。临淄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630余年,既是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人口最多、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战国纵横家苏秦,生动描绘临淄的繁华景象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汉武帝时,“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较之战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临淄城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南有牛山和稷山,东、北两面为平原。1964年开始,对临淄故城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和试掘,已初步查明故城分大小两城,小城套筑在大城西南隅、大、小城总面积15.7平方公里。大城周长14158米,小城周长7275米。城垣夯筑而成,基宽一般在30米左右,地面城垣遗迹仍隐约可见。《齐记》载,齐城共十三门。已探明十一门,门道宽多在10米以上。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已探明干道十条,多与城门相通。干道宽者达20米,可并列十车。人工挖掘的干渠,护城濠和天然河流连为一体,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供、排水网和城防系统。城内遗迹层层迭压,内涵极为丰富,已发现炼铜、铸钱、冶铁和制骨作坊多处。宫室位于小城西北部,地面存有高台建筑基址,俗称“桓公台”、“梳装台”。大城东北部发现西周至春秋的齐国贵族墓地和几处大型殉马坑。大城南部的韶院村,传为孔子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之处。城周累累古冢和高台建筑基址,有如点点繁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齐城内外发掘出土文物近万件,对研究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齐城内设有临淄文物管理所和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临淮王像碑 峒峪遗址 ☛ 临淄齐国故城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因城址临近淄水而得名。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套筑在大城的西南角。两城总面积六十平方里。小城是贵族聚居的地方,城西北有一高台,是全城制高点。传说是齐桓公会见诸侯和操阅兵马的地方,故名“桓公台”。台的周围已发现许多夯士,是宫殿建筑遣址。大城发现有冶铜、冶铁、纺织、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它是官吏和百姓居住、活动的地区。城内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铜器和瓦当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