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论语集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论语集解

 注解《论语》并阐释哲理思想的著作。十卷与二十卷本共存。三国魏何晏等撰。成书于东汉齐王芳正始年间。
 关于《论语集解》的作者,有人认为系何晏一人所撰,此属误解。《论语集解》书前载何晏奏进《论语集解序》,题为孙邕、郑冲、曹羲、苟𫗱、何晏等五人共上。今本独题何晏集解,《经典释文》即已如此。刘宝楠曰:“必六朝人改题,误以集解为何晏一人作也。”(《论语正义》卷一)。可以肯定的是,何晏是此书的最主要撰写人,《四库提要》及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谓,殆晏总领其事,亦如贾注邢疏之例也。即独题何晏是省称。
 何晏,字平叔。约生于汉初平元年(190),卒于魏嘉平元年(249年)。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人称“傅粉何郎”。魏文帝和明帝期间,何晏不为所用,至齐王芳正始初,他依附曹爽,遂进为散骑侍郎,迁侍中,不久又仕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年)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失败,何晏等同时为司马懿所杀。何晏好老庄,首倡玄学。由于儒学在两汉被尊为正统,为立玄排儒,还需利用儒学,故极力标榜孔子及《论语》。著有《道德论》及诸文赋共数十篇,多佚,至今保留完整的只有《论语集解》和《景福殿赋》。《列子》张湛注保存了何晏《道论》、《无名论》的佚文,其中《道论》可能是《道德论》的一部分。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第三十九卷中还录存了何晏的其余佚文。
 由于不同时代的著录方式不同以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注疏,《论语集解》在诸志著录的记载中其书名不同。如《隋志》录为《集解论语》,《旧唐志》、《宋志》录为《论语》,《新唐志》录为《何晏集解》。在有人为其作疏之后,名称更是繁多,但可通称为《论语注疏》。《论语集解》卷数亦不尽同。宋以前,诸志皆著录为十卷,宋以后朱熹注本仍为十卷,而邢昺疏本分十卷为二十卷,至今仍有十卷本二十卷本并行于世。
 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何晏集孔安国、马融、包氏、周氏、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义,并下己意,故为之集解。”是采汉儒诸家之注,并加何及当时孙邕、郑冲、曹羲、荀𫗱等人所注而成。它成为隋唐时期最好的《论语》注解。
 《论语集解》包括序和正文两大部分。序简单介绍了《论语》流传的情况,包括《齐论》、《鲁论》、《古论》及《张侯论》的情况。还简单介绍了对《论语》作注的几个人,最后还谈了自己作《论语集解》的目的在于“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正文部分按《论语》本身的篇章结构对《论语》进行注解。何晏等集西汉以来诸家《论语》校本及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名家训解,考其得失,博采众长,并加以新义,即依《老子》、《周易》阐发经义,旨在以“老”化“孔”,这也是《论语集解》的最大特点。
 何晏在《论语集解》“温故而知新”章说:“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师矣。”按何晏的这种解释是违背孔子的原意的。孔子这里的有关知识论的话,是说明为师者知故即知新,并非含有“又知新者”。何晏此论,完全是他自己由旧通“新”的学术路径,企图在“师”的地位上,得出内老外儒的新义。何晏的“新”学,儒道兼综,所谓“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这个“统”在哪里呢?他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这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在《论语集解》已有暗示。“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夫子言性与天道”章句注)“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慕文而已。”(“志于道”章句注)“其于庶幾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回也其占乎屡空”章注)这样看来,道,深微不可得而闻,不可体,是绝对的神;只有把心空虚到绝妙境界才能怀道。他寻绎旧章句,“又知新者”,不过要说明老子与孔子将“无”同而已。
 在《论语集解》中,何晏还按自己的观点发挥孔子的知识论。“知者,知意之知也。言知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章句注)“章,明也,文彩形质著见,可得以耳目自修也。”(“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章句注)“君子为儒,将以名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也。”(“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章句注)何晏的这种理论是很明白的,即不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是依有限的名言所规定的,名言不能反映真实的“物如”或“疆名之曰道”,惟超乎名言诠解的“诚”或寂然不动的精神,才能尽意。
 《论语集解》中讲了一些人性论的观点。如,“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也。”(“夫子言性与天道”章句注)“君子之道深远,不可以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浅近,可以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君子不可小知”章注)“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渊任道,怒不过分。迁者移也,怒当其理,不移易也。”(“不迁怒”章注)这里的性情之辩,似为二元论,性静情动,又是君子和小人的分别点。性是发生之全,情是后天之饮。这就是后来宋儒天理人欲论的渊源。
 《论语集解》是何晏等集汉魏名家《论语》古注编撰而成,但这些《论语》古注皆已亡佚,因此《论语集解》为今存之最古注本,并成为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的主要依据,是研究《论语》的必读参考书,也是研究何晏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论语集解》的无注本有:《论语》十卷,魏何晏集解,清光绪八年遵义黎民日本东京使署据日本正平本影刻《古逸丛书》本。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日本正平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序永怀堂刻清同治八年(1869年)浙江书局校修印《十三经古注》本,二十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十三经古注》本,二十卷。其注疏本有:《论语义疏》十卷,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明正德刻本。清阮元校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论语》十卷,魏何晏集解,宋朱熹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稽古楼刻《袖珍十三经注》本等。
论语集解

论语集解

三国儒家经典注释本。三国魏何晏编。何晏(?—249),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七岁随母在魏武宫中,曹操纳晏母,晏同时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善谈易老”,“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三国志·魏书·曹爽传》附《何晏传》注引)。人称“傅粉何郎”。何晏擅长清谈,“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遂开一时风气。《世说新语·赏誉》称:晏“素有高名于世”,为一代士人所崇拜。后为司马懿所杀。晏一生论著丰富,《论语集解》二十卷为其成功之作。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何晏集孔安国、马融、包氏、周氏、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义,并下己意,故为之集解。”系集汉儒诸家之注,并加己意及当时孙邕、郑冲、曹羲、荀凯等人所注而成。
《论语集解》以道释儒,阐发义理,清除了涂抹在儒学上的神学色彩。以道即“无”,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它“无所不往”,具有“开物成务”的作用,其实质便是“自然”。“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以法则来论道,“天道”被直接解释为宇宙变化发展的根本法则。认识论上,肯定“道”可以被认识。“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述而》注)。“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注)。道不能被人的感官感觉,却能为思维想象、体会和追求到。但以为要体道,思维须处虚静,所谓“不虚心不能知道”(《先进》注)。指出心虚还要加上正确的思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为政》注);事物不是孤立存在,同类事物有其共同性,“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里仁》注)。追“统”求“元”;“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卫灵公》注)。“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为政》注)。“思其反”。“反是不思,所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子罕》注)。如此才能把握“道”。在社会政治方面,强调循道“无为”。“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为政》注)然此无为,非无所作为,指唯道是从,不违背自然而强为,所谓“圣人以自然用”(同上)。指出,就统治者而言,应“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卫灵公》注);息事宁民,“将移风易俗归之淳素”(《先进》注)。实行“无为而治”。就臣下、官吏而言,应“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唯道是从”,“无可无不可”。就百姓而言,应“归之淳素”,“守太素”。即守安顺不作乱。以此为治世之良方。对圣人作了不同于传统的解释。否认存在有意志的天,否认圣人是“天赐德”之人,指出能深刻意会道,自觉唯道是从,以道为度者,即是圣人,“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季氏》注)。
尽管何晏作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其在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被贬低了。但《论语集解》对于学术研究的参考价值,已为历代学者所肯定。唐时被定为《论语》的标准注释本。清代钱大昕言:“若辅嗣之易、平叔之论语,当时重之,更数千载不废,方之汉儒,即或有间,魏晋说经之家未能或之先也。”何晏的《论语集解》,既非烦琐论注,又博取各家之长;既基本解说了《论语》原意,又非迂腐比附;既以道解儒,又在许多社会伦理问题上使道溶于儒学之中,不拘守一家之言,不固执一派之论,开创了一代新的学术风气。
该书除收入《十三经注疏》外,另有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

☚ 昌言   辩道论 ☛

论语集解

十卷。魏何晏、孙邕、郑冲、曹羲、荀觊等五人共撰。何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所以往往省称为何晏著。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外戚、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的假子,娶魏公主。好修饰,耽情色,服五石散,聚浮华客,人称“傅粉何郎”,曹爽时累官至尚书,典选举。司马懿政变,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被诛。何晏少即颖慧,后与王弼、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史称“正始之音”,是贵无派的创始人之一。何晏援老入儒,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有”恃“无”以生,“事”由“无”以成,把儒家名教与道家无为思想相揉合,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现存著作有《论语集解》、《道论》、《无名论》的片断(保存在《列子张湛注》中)。孙邕字宗儒,乐青州人;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子弟;荀觊字景倩,荀彧之子。《集解》集西汉以来《鲁论》、《古论》、《张侯论》等诸家的《论语》校本及训解,考其得失,博采众长,间抒新意。该书以《老子》、《周易》阐发经义,援道入儒,并把《论语》中偶见的“天道性命”,改造为深不可测的绝对精神本体,由此提出“守一”、“虚心”、“圣人无喜怒哀乐”以及“无为而治”的观点。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均以《集解》为依据。何氏《集解》前之各家注本,均已亡佚,何注为现存最早的注本,孔安国、郑玄等人注本仅能借此略见一斑,殊为可贵。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叙》以为《论语》郑玄注为善,何氏集解于郑注却多所删佚,“伪孔、王肃之语反借以存”。现存藏本有日本正平间刻本五册,日本旧刻本二册等,通行的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

《论语集解》lun yu ji jie

Collected Expositions of Analects→何晏 (He Y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50:56